【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66歲的J先生,自營傳統產業公司,年輕時因工作繁忙,經常睡在工廠,假日也將心力放於事業,公司營運日漸上軌道,開始將工作慢慢交給幹部處理,但卻發現隨著年紀變大,空閒時間變多,卻沒有生活嗜好,加上體力也退化,於是開始出現焦慮、心慌、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症狀。
體力衰退又過時 導致缺乏信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J先生到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精神部門診就診,詹仁輝醫師診斷為焦慮症,除了藥物治療,也安排接受個別心理治療,鼓勵病人培養唱歌、旅遊等興趣,尋找生活的樂趣,並提醒子女多陪伴病人,其焦慮及失眠症狀逐漸獲得改善。
老年人除了身體機能退化之外,也會出現心理調適問題,建議長者可自我留意,晚輩也可多加注意家中長者是否異常的情形;像是進入老年階段後的「失落感」,
隨著退休和社交頻率的降低產生的「孤寂感」,以及退休後的空閒時間增加的「空虛感」,也有對退休後感到自己失去價值和成就感的「無價值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預防負面情緒 日常這樣排解情緒障礙
詹仁輝醫師指出,為避免出現老年期的心理調適問題,預防勝於治療,要多給大腦刺激,避免大腦退化;任何學習活動都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神經聯繫,有助於維持心智活躍。還有規律運動,能讓大腦釋放腦內啡而帶來正向情緒,還可改善心肺功能、平衡感,增加自信,有益於精神健康。
此外,研究顯示缺乏社交互動,可能是憂鬱、焦慮、失眠及認知障礙的危險因子;長輩應多和親友保持聯繫,不管是用社群軟體或是見面聊天,都是增加社交互動的方法,也可以參加社團、社區大學或村里活動等,增加社會參與感。若有餘力就可練習放鬆,藉由深深吸氣、慢慢吐氣的以腹式呼吸練習,可活化副交感神經,而讓身體平靜下來;或是透過冥想也可將注意力集中,練習覺察、自省與正念。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