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台灣出現豬鏈球菌疫情?中年男感染險喪命,醫籲做好「1」動作防感染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9小時前 • 發布於 8小時前 • 邱玉珍

日前泰國東北部爆發豬鏈球菌疫情,造成12人死亡、上百人失去聽力,台灣也傳出案例。53歲林姓男患者,因出現感冒症狀、高燒不退、脖子僵硬、劇烈頭痛與雙耳耳鳴等症狀,到醫院就診檢查,確診感染豬型鏈球菌導致腦膜炎。醫師表示,此案例可能是國內近幾年來少數接觸豬隻感染的案例之一。

收治該案的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自強表示,患者到院時自述,發病前曾拔牙有傷口,到養豬場接觸過豬隻後也沒有洗手就碰觸口腔,隔天即出現發燒、劇烈頭痛與雙耳耳鳴等症狀,到鄰近醫療院所就醫,經過相關檢查後,懷疑是腦膜炎,但一直未能找出致病原因。

家屬要求轉院到童綜合醫院,到急診室後,患者已陷入昏迷意識不清狀況,緊急進行腦部電腦斷層、腰椎穿刺等檢查,確診患者受到豬型鏈球菌感染導致腦膜炎,入住加護病房並給予抗生素治療,住院18天出院返家休養。

感染豬鏈球菌會出現哪些症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楊自強強調,患者是飼養豬隻的業者,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免疫力較弱;患者表示雖然他雙手沒有傷口,但他在發病前曾拔牙有傷口,到養豬場接觸過豬隻後也沒有洗手就碰觸口腔,可能因此導致細菌經由口腔既有傷口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並右邊聽力受損。

豬型鏈球菌腦膜炎是因為豬型鏈球菌侵入人體腦部腦脊髓液造成腦膜炎發生,其他還可能引發敗血症、心內膜炎、關節炎及支氣管肺炎等。受感染原因主要是因人體傷口、黏膜接觸病菌,或食用未煮熟的豬肉,潛伏期為數小時到3天就會發病。

人感染豬鏈球菌潛伏期通常為數小時到3天,主要症狀為:高燒、倦怠、噁心及嘔吐,85%的個案有典型腦膜炎,伴隨發燒、意識不清、頸僵直及畏光。失聰是豬鏈球菌感染的常見併發症,約有54-80%病患有高頻聽力障礙的症狀,而且一般是永久性,其中又以雙耳失聰更常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碰觸豬隻後一定要做「這動作」

因為患者在發病當日即能儘速就醫,經由醫療團隊進行相關檢查找出病因,並給予最適切的處置治療,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楊自強說,若延遲就醫治療,可能併發毒性休克症候群,會有生命危險。

他呼籲民眾,切勿生食豬肉,豬肉、豬內臟或豬血應煮熟,料理過程也要使用不同砧板或器皿來避免生、熟食混雜導致交叉感染;並且處理生豬肉、豬內臟或豬血時,也要注意接觸的皮膚應該做好防護,避免傷口直接接觸,處理後也因徹底洗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尤其飼養豬隻或屠宰業者,也應更加注意個人衛生,碰觸豬隻後應做好清潔工作。保持良好的個人、食物與環境衛生是最佳預防疾病上身的方法,若身體出現任何不適症狀,也應儘快就醫,找出致病原因,才能儘早治療獲得良好的預後效果。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自強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秋天咳不停!中醫師教「按5穴位」有效止咳 多吃白色食物也可舒緩
中天新聞網
汪建民56歲癌逝太震撼!肺癌篩檢「照1次=100次胸部X光」安全嗎?醫解析輻射量「但死亡率降2成」
幸福熟齡(台灣)
老是睡不好、睡太少?睡眠品質不佳,失智風險增 3 成!科學實證:最新護腦成分 AIE2 可助清除腦內毒蛋白!
Heho 健康(台灣)
抗老新觀念!彩虹飲食對抗肌膚「飢餓型老化」:一天吃滿5色食物,幫助排毒、抗發炎還能細緻毛孔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該不該離職?8大警訊識別「有毒工作」 高工時竟不在列
康健雜誌
為何重症新冠肺炎預後差?長庚最新研究:尿液中「這種」重金屬濃度過高
Heho 健康(台灣)
婦「被蛇咬」不以為意...隔天皮膚潰爛急救醫!醫苦勸:不可輕忽
中天新聞網
台灣CRC聯盟:國內近5成小六生有霸凌經驗! 「6大訴求」守護兒童身心健康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天氣多變過敏兒牙起來?醫激推「4食物」抗過敏、抗發炎
中天新聞網
寶貴漢方藥助你抵擋病毒入侵!29種保健養生藥方一本就搞懂
新閱會 Read For More
婦多次頭暈摔倒...一查「大腸癌塞住腸道」末期!馬桶顏色竟成關鍵
中天新聞網
香港腳會傳染嗎?「香港腳」也叫足癬,你要知道這些香港腳問題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高齡產婦妊娠風險增! 透過產檢4要訣可降風險、促母嬰健康
台灣健康醫療網
漸進式無痛減鹽! 營養師教你「三大秘訣」輕鬆做到
台灣健康醫療網
突胸悶、心絞痛好轉別大意!醫曝潛藏危機 這樣做避免惡化
台灣健康醫療網
【維他命C】消委會測試17款維他命C護膚品 1款精華並未檢出任何維他命C成分
高燒 Gofever
胃癌、大腸癌同時防! 台大醫院領先全球首創2合1篩檢
NOW健康(TW)
走路4招就能提升骨密度 輕鬆強化骨骼、防骨鬆
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