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曾幾何時,購買本地時裝,是一件很型的事。一眾設計師的筆下設計,獨特又具新意,讓人proud of「香港製造」的創意。好景不常,隨着全球一體化,顧客的選擇多了、目光闊了,難免會與香港時裝作比較,甚至逐漸忘記本地創作。有人慨嘆「R.I.P.香港時裝」的日子不遠矣,然而處身其中的本地設計師卻正努力改寫香港時裝命運,Karmuel Young正是其中一人。
文:劉詩言
面對香港時裝圈近年的「頹」氣,不少人也會把責任推卸到消費者的身上,認為是那崇洋心理在作祟,只一味把金錢投資在外國品牌上來堆砌行頭。事實上,在環球經濟衰退的環境下,姑勿論香港時裝如何「維持生命」,即使是國際品牌也面臨營商困難的問題。要成功經營一個品牌,除了講求創意、造工,同時還要懂得為品牌定位。Karmuel Young便是少數擁有多方面知識的本地設計師之一。
於香港土生土長的Karmuel Young,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時裝設計,隨後到海外累積經驗,曾到維也納工作,於男裝品牌Ute Ploier實習,也到過巴黎擔任男裝設計師Damir Doma的設計助理,從中汲取寶貴的男裝經驗。回港後,以「香港設計師」身分出道的他,創立個人同名品牌,首個遇到的難題,就如其他本地時裝一樣,很容易會被外界拿來跟外國品牌比較,「無論是本地還是外國的客人,他們總會對香港品牌的價值有着某程度上的定型,我自己總想做出luxury、做工講究、用料上乘的衣服,因此相對地產品的價位便不可能貼近大眾化,這時候,客人總會疑問『為什麼香港設計師的產品,會跟歐洲品牌的價錢相若?』,從而影響他們選購產品時的決定。」
不過他未有讓步,反而以獨特的設計,力保品牌的定位,「我對自己品牌的要求,是希望能與高級時裝品牌相稱,所以我便需要做更多,花更多的工夫,透過online、offline作更多的推廣,令客人知道品牌的設計是耐穿的,是不可以複製的,令他們明白當中的價值所在」。
觀察Karmuel筆下的設計,不難發現他總會強調衣服的線條、形態與silhouette,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取向?原來這與品牌主打男裝市場有着關係,他解釋:「我本身並不喜歡多餘的細節,通常會以先加後減的方式設計衣服,最後只把設計精髓保留下來,這樣的做法,亦延伸出衣服傾向着重於版型、剪裁及線條之上;而我亦發現男士在購買衣服時,總會先考慮其功能及版型,當做到一個好的版型,不但相對地比較timeless,同時亦較吸引男士去選購,因為他們總會明白哪個版型才合適自己。」
以先加後減的方式設計衣服
以今季推出的Project 04為例子,Karmuel就透過衣服版型來重現男士ideal身形的設計,他更從攝影師Robert Mapplethorpe及畫家Tom of Finland的作品中取靈感,大玩甚具男子氣概的倒三角形體態。那麼在他的眼中,穿上他品牌設計的男士,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想我的顧客是勇於嘗試新事物的一群,同時對衣服的做工及物料也有高要求。另一方面,我亦希望他們可以穿出品牌的哲學A New Man in Town,當中帶有look new, look modern的信息,意思是身上的衣服穿出來不但易於carry,不會予人離地的感覺,卻是特別又有特色的,而不是古怪的形象。」聽着Karmuel講解他的創作,相信香港時裝仍然有希望。
●Karmuel Young - 香港時裝設計師。於香港理工大學修讀時裝設計,曾到維也納工作,於男裝品牌Ute Ploier實習,隨後到巴黎擔任男裝設計師Damir Doma的設計助理。回港後,於2014年創立同名品牌。2019年,贏得由連卡佛舉辦的「The Makers Movement創意集結號」計劃。
查詢:Karmuel Young www.karmuelyoung.com
連卡佛 2118 2288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