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午後到訪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小學部)的蝴蝶園,原本想像會有蝴蝶拍翼迎接,怎料撲了個空。翱翔天際是蝴蝶的自由,鳳園蝴蝶保育區高級項目經理(自然保育)趙玉蓮提醒,蝴蝶不會呆等人們觀賞,人類不應有操控自然的錯覺。栽種合適的植物,為蝴蝶提供成家的養分之後,我們只剩下靜候的本分。這是蝴蝶園的理念,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小學建蝴蝶園 寓教學於保育
訪問當天無緣與蝴蝶相見,記者獲告知這間小學的蝴蝶園自今年2月設立以來,已經錄得逾20種蝴蝶。蝴蝶園所佔面積不大,旁邊有一般的種植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太陽花、連生桂子花和五星花等色彩鮮豔的蜜源植物,讓蝴蝶成蟲採集花蜜。較遠處的樹蔭下則有幾盆年桔,屬鳳蝶的寄主植物,牠們可在此產卵,幼蟲取食桔葉。蝴蝶園並沒有保護網,蝴蝶破蛹而出後可自由飛舞,奔向新天地。趙玉蓮說,雖然設網能在短時間把很多蝴蝶困在園區,網上亦有有蟲卵售賣,然而人工介入並非鳳園所樂見,「我們很想告訴大家,照顧、愛護自然就會有生物來,不是人類去操控」。鳳園近日推出蝴蝶園認證計劃,為學校、社區、已修復堆填區及機構組織的蝴蝶園提供認證服務,藉此確保機構建立及維護自然生境,供蝴蝶棲息及繁衍後代。
鳳園早前協助這間小學建立蝴蝶園。一年前,蝴蝶園所在地只是一個花圃,何以搖身一變成為蝴蝶棲息地?去年疫情退卻,學生重返校園,小學科學科統籌老師管建基(管sir)冒出一個想法:「如果我再教科學,譬如教動物的生活仍然是紙上談兵,其實跟網上學習都沒什麼分別。校園裏會否有事情可以做一做,增強課堂參與度呢?」他看過一篇網上報道,講述傳播花粉的昆蟲和動物愈來愈少,影響全球糧食生產。於是他向學校管理層提出建設蝴蝶園的構思,先讓科學資優班的學生參與計劃,希望寓教學於保育。
為了解蝴蝶習性 提前學植物分科
小學課程主任余佩菁聽畢後相當支持建議,只是擔心欠缺養蝴蝶的知識。幸好管sir聯繫保育蝴蝶多年的鳳園,由專業導師教導學生打理蝴蝶園的工序,如除草、施肥、淋水等,更學習辨認蝴蝶品種。「一開始知道的時候,我急不及待,很想上這個班。」小五學生謝子希有份參與課堂,言談間記者發現他不止懂得識別蝴蝶種類,亦認識植物分科,「植物的類別不止是分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可以分得再入少少,例如我知道年桔是芸香科」。植物分科原屬於中學課程,蝴蝶園課程之所以教授相關內容,源於其與蝴蝶習性有關連。身兼課堂導師的趙玉蓮解釋,蝴蝶為寡食性動物,幼蟲會選擇特定植物(如芸香科)的葉子進食,所以蝴蝶園會種植不同種類的植物。平日觀賞植物不會特別留意分科,蝴蝶園項目能讓小學生更深入探索科學知識。
蝴蝶不來怎麼辦?
鳳園負責培訓學生,恍如為學校建設蝴蝶園打了支強心針。園區開幕後卻迎來另一難關,「那時候我們跟管sir說,點算呀,蝴蝶園起咗,但是沒有蝴蝶來喎?那幾個月都不是容易過」。到了3月,蝴蝶園仍然無蝴蝶,余主任還記得當時很焦急,一度打算在別處借來蝴蝶蟲卵。不過管sir抱有希望,說復活節過後,待天氣再熱一些就會有蝴蝶。4月某天水運會完結後,管sir回校工作,如常往蝴蝶園,「我終於見到第一隻蝴蝶出現,那隻就是青鳳蝶」。自從首隻蝴蝶降臨採蜜,更多品種陸續現身,包括不常見的柑橘鳳蝶;5月起,每星期更會發現約5至6粒鳳蝶科蝴蝶的卵,證明蝴蝶園已成蝴蝶棲息地。
趙玉蓮引述鳳園以往經常接獲查詢,「有些學校自己想建立生態園或蝴蝶園,但有時我們會收到電話,話起完無蝴蝶」。大埔鳳園蝴蝶保育區在十多年間發展成熟,吸引學校與機構慕名而來,紛紛查問招來蝴蝶的訣竅。趙玉蓮強調,並非每一個地方都適合設置蝴蝶園。由於城市蝴蝶園並非蝴蝶主要的出生地,附近需要有山林、郊野公園等自然環境,有不同的生態熱點,才可以擴大蝴蝶生活範圍,像是這間小學附近有山,旁邊的彩明商場則設有另一蝴蝶園。她曾經到訪旺角區一間學校,置於鬧市中央被高樓大廈包圍,「沒有(野生)生物可以進去,所以那些就比較難做」。
城市蝶園多植蜜源 引蝴蝶吸食產卵
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不過大廈茁壯成長,卻不會再生出蝴蝶。雖說如此,香港仍有不少山林和植物,可找到240多種蝴蝶,有條件成為蝴蝶城市。學校和商場等公共空間可建立更多蝴蝶園,擴闊蝴蝶的生存空間,「外國會鼓勵做這件事,不過是在自己的後花園。(香港)無後花園,咪在一些公共地方囉!」
鳳園過往協助建立共80多個蝴蝶園,初期也歷經嘗試與失敗,因為野外和城市蝴蝶園的生態條件不同。鳳園在大埔的保育區位於郊區,所處環境如光線、溫度與市區存在差異,還有大廈遮陰處未納入考量。趙玉蓮指出,城市蝴蝶園適合多栽種蜜源植物,「至少告訴牠這個地方有東西吃,牠才會過來。譬如父母告訴牠有東西吃,有個飯堂,來到才會生蛋」。亮麗的花朵則有助吸引人們眼球,讓蝴蝶園在熱鬧的市區中取得關注。雖然蝴蝶採蜜甚具觀賞性,不過種植蜜源植物時,需要平衡鄰近生態,避免影響蝴蝶為周邊原有花卉傳粉的工作。至於野外蝴蝶園面積較大,則會放置較多寄主植物,讓各種蝴蝶幼蟲取食,因此有些稀有品種要到訪鳳園才看得到。
要構建蝴蝶棲息地,城市蝴蝶園也要種植寄主植物。回看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小學部)的蝴蝶園,樹蔭下的植物果實模樣似曾相識,管sir透露是早前拯救回來的年桔,正是鳳蝶幼蟲的寄主植物 ,「不要小看它,很多機構一到農曆新年後就扔掉,但其實對蝴蝶來說很重要,鳳蝶幼蟲吃葉都是靠這些」。年桔根葉或有農業殘留,需要經過修剪才可正式栽種。像年桔屬芸香科的植物常見於市區蝴蝶園,一來容易從回收而得,二來香港有7種鳳蝶的幼蟲會吃其樹葉,易於觀察蝴蝶成長。
師生培訓 正確打理蝶園
鳳園推出蝴蝶園認證計劃,正正希望讓大眾知道蝴蝶園須具備客觀標準,胡亂栽種只會適得其反。學校、社區及機構組織為其蝴蝶園申請認證後,鳳園會實地評估,並發出認證紀錄和認證建議書。趙玉蓮強調,若缺乏持續管理,蝴蝶園的美景只會像煙花一閃而過,「人的元素很重要,因為我們做蝴蝶園不止是做硬件,軟件也是重要」。因此鳳園提供蝴蝶知識的培訓,裝備學校師生或機構員工,一同以正確的方法守護蝴蝶園。
蝴蝶園日常維護工作主要是照料植物,似乎與花圃無異。事實上兩者概念並不相同,園藝公司從觀賞角度出發,把植物修剪得漂亮,選擇顏色漂亮的花卉;蝴蝶園經營者則要熟知植物與蝴蝶的生長周期,避免修剪即將開花的植物。趙玉蓮提到她在網上群組的觀察,「有人問一條條是什麼來的,他們不知道是蝴蝶幼蟲,有時會問是否要殺掉」。這是一種環境教育,如果學校沒有相關知識,或許也會在不為意下除掉幼蟲。管sir補充,經營蝴蝶園有時要摒棄美觀,「鳳蝶蟲吃桔葉,吃到一岩一窟,那就很難看。其實好不好呢?觀賞來說當然不好,但對蝴蝶來說……你看到桔葉吃的情况,就會知道多不多幼蟲曾經出現。」
尋蝶影須待好時辰?
在城市建立蝴蝶園,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人們的期望管理,「大家期望蝴蝶園,嘩,漫天飛舞。其實牠是生物,不會常常站在這裏讓你看」。部分商場現設蝴蝶園,有人問何解未見蝴蝶蹤影?趙玉蓮反問發現,對方只停留園區10分鐘,短時間未有蝴蝶出現毫不稀奇,觀者要耐心等候。尋覓蝴蝶還看時辰,譬如香港酷暑下午一兩時,蝴蝶會因為太熱而躲起來,最好在較清涼的時間到訪。
氣候變化下全球變暖,對溫度敏感的蝴蝶北移,香港近年發現過往少見的熱帶品種。位於亞熱帶的香港,整體蝴蝶數量未見明顯下跌;但放眼歐洲,已有研究指出蝴蝶愈來愈少。蝴蝶有什麼價值?趙玉蓮說蝴蝶是一種指標性物種,其消失背後反映着生態出現問題,「蝴蝶一路下跌,環境一路變差」。香港沒有大型動物出沒,一般機構不可能構建動物園,照顧貓狗又責任重大。想讓大眾接觸大自然,蝴蝶園是經營門檻較低的選擇,仍能與另一生物產生連結。
趙玉蓮從經驗分享,小學生學習蝴蝶知識時,比中學生記性更好。小孩子亦不怕有機肥料骯髒,有興趣便會全心全意付出。謝子希隨即搶着說道:「以前都好怕骯髒,完全不敢碰那些泥,因為有很多蟲。現在有蝴蝶園之後,我好想碰到然後幫手。」
記者與這位小五學生簡短對話,童言童語更能看出人與蝴蝶應有的關係。
「你比較喜歡哪一種蝴蝶?」
「我最喜歡玉斑鳳蝶和玉帶鳳蝶。」
「為什麼?覺得靚?」
「不是靚,因為牠們在蝴蝶園裏面,讓我們體驗到養蝴蝶的感覺,對蝴蝶園有很大貢獻。」
文˙ 朱令筠
{ 圖 } 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