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兩種產業稱客戶為『使用者』:非法毒品及軟件。」 (There are only two industries that refer to their customers as 'users': illegal drugs and software.) — Edward Tufte
你每天花多少時間使用社交媒體?根據《Digital 2024 Global Overview Report》顯示,全球使用者每日平均花 2 小時 23 分鐘在社交媒體上,香港人則平均使用 1 小時 51 分鐘。耶魯大學統計學家 Edward Tufte 數年前經已在紀錄片《願者上網》(The Social Dilemma) 指出,是軟件公司刻意設計出令用家上癮的系統。上述他的一句話未知是否隱喻沉迷上網等同吸毒,但新鮮出爐的 2024「牛津年度字」就一矢中的地揭示人們對網絡成癮的後果。
《牛津英語詞典》出版機構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早前公布 2024 年度詞彙為「Brain Rot」(廣東話解作 「腦殘」),意思指人的精神或智力因過度吸收瑣碎且無意義、無挑戰性的網上資訊而退化。過去一年,這單詞在網上的使用率激增達 230%。
「整個新生代都被我們訓練和制約成只要覺得心裡不舒服、寂寞、不確定或者害怕,就可以拿數位奶嘴來麻痺自己。」在《願者上網》一片中,前 Google 設計倫理學家 Tristan Harris 就批評部分社交媒體霸佔了整個「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但在運行上卻缺乏保護措施及管理規範,導致使用者只專注於虛擬網絡,冷待了實體世界的生活。不論男女老幼,只要一機在手,就會如同著魔般把溫習、休息,或是與親朋好友相聚的集中力,統統投放在那些千篇一律且嘩世動俗的內容上。
的確,社交媒體透過演算法,不停向用戶「餵食」一些新鮮且符合個人喜好的內容,既能減壓,也能擴闊眼界,啟發創意。適當地使用似乎並非壞事,然而,一名曾效力多個社交媒體的前高層,就在《願者上網》直指媒體源源不絕地提供內容,最終目的是爲了提高應用程式的成癮性,從而加強用家的持續參與度。片中不少專家都不諱言,即使身為局內人,徹底了解社交媒體的上癮陷阱,他們還是抵不過誘惑,每天花上好幾個小時在平台之中。
縱使現時某些社交媒體設有「每日時間上限」的功能(用家能自設使用時限,時間一到,系統便會發送通知提醒),但試問又有多少人真的會聽從「警告」,放下手機?我先承認,每當收到有關提示時,我總會毫不猶豫地按下「關掉今日提醒」,若無其事地繼續沉醉於無盡的電子海洋裡。
定期向大眾介紹好書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 (Bill Gates),早前就公布了2024 年他最喜愛的四本書,其中包括《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蓋茨回想自己年少時,經常「無王管」,在沒有父母監督下四處遊玩,有時會惹上一些麻煩,但正正是這些經歷塑造了今天的自己。他說《失控的焦慮世代》不止解釋了兒童的身心發展問題,更提供值得考慮的真正解決方案,故十分推薦家長和教育者必讀。
此書作者喬納森・海德特 (Jonathan Haidt) 是社會心理學家,書中提及自 2010 年代初科技迅速發展,導致「以手機為主」的童年產生,並造成四種根本性的傷害:社交剝奪、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以及上癮。他認為社群媒體的普及會增加 Gen Z 的孤單感,甚至是憂鬱情緒。《願者上網》亦提到,自社交媒體出現後,美國青少年自殘入院率大幅上升。種種客觀數據顯示除了 Brain Rot 外,社交媒體對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心理健康帶來史無前例的危機。如今怎樣亡羊補牢,「拯救」這個失控的焦慮世代?或許就由我們放下手機,揭開海德特這本書好好閱讀開始。
༛༒ê||f'ёγ ᝰ ༲ ∂♥ 毒宅廢
2024年12月30日09:5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