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練習場裡,燈火通明。師父讓我把一根細長如織針的線香插在箭靶前的沙堆中,但不讓把沙堆中的燈點亮。四周黑漆漆的,我甚至連靶的輪廓都看不到。就這樣,師父『翩翩起舞』,展開儀式。他的第一箭從耀眼的明亮處直射黑暗之中。只憑聲音,我也知道箭已中靶。第二箭也同樣正中靶心。當我將箭靶處的燈打開時,我詫異地發現,第一箭不偏不倚地穩紮在黑色靶心的正中,而第二支箭則劈開了第一箭的尾部,穿過箭身,緊挨第一箭嵌在旁邊……」。這段描述摘自德國哲學家赫立格爾(Herrigel)所撰寫的《箭術與禪心》,文中提到的師父便是日本著名的傳統弓道大師阿波研造。相對於術的練習,傳統弓更強調射手與自己的較量,即對弓道的追求。射手只有在心境純淨、心無旁騖時,箭術方可發揮地淋漓盡致。
將視線拉回到現代射箭運動,借鑒傳統弓對道與術的劃分,我們嘗試從這兩個角度重新理解現代射箭運動。從「術」的角度出發,現代射箭運動就是對技術動作的重複練習,並形成無需意識參與的肌肉記憶,而運動員拉弓和放箭的目的就是為了射中靶心。相對於具體的術,“道”則更加抽象,它是內在的修養,是個體在經過大量的重複後,對事物規律和真諦產生新的見解。從這個角度出發,射手追求的是射箭過程中內在的安寧,即放棄對一切事物的執著(例如靶心、獎牌等),進入全然無我的狀態,依靠自己的直覺和定力,不加抵抗而水到渠成的撒放。如果說“術”是現代射箭運動員對技術動作的重複練習,那麼「道」就是運動員心理層面的不斷磨礪與精進。
從術的角度看現代射箭運動
競賽規則:奧運會射箭比賽採用單淘汰賽制,其中個人賽分為排位賽、淘汰賽和決賽。以反曲弓為例,首先進行排位賽,每人射6組箭,每組6隻,共36隻箭。10-20分鐘的休息時間之後,同樣的程序再完成36隻箭的撒放,最終以72隻箭的總成績排出1-64名。根據淘汰賽配對表,第1名將對陣第64名,第2名將迎戰第63名,依次類推。淘汰賽採取局數制,每局每人射3隻箭,環數高者可獲2分,平手則獲1分。最先取得6分者晉級,若5局過後分數相同,則加射一箭決輸贏。最後決出8名運動員進入決賽,決賽規則與淘汰賽相同。
項目特征:射箭動作看似簡單,但其精確度要求非常高,各動作階段要環環相扣。隨著近年來競賽規則的不斷修改,現代射箭運動更加強調了動態中求准、求快、求穩的特征。其中,動是為了靜,快是為了穩,而穩又是准的前提。為了避免射箭過程中,弓的上下左右晃動,射手需要積極、持續、均勻地主動用力,從中尋找暫時的、相對穩定的最佳撒放時機。如果運動停止或者刻意通過蠻力保持拉弓姿勢不變,反而會造成動作用力的停頓,肌肉的僵硬,最終導致用力的不平衡和不流暢。所以現代射箭運動的技術動作越來越簡練,動作準確性和一致性要求越來越強,動作節奏越來越明顯(時間短、節奏快),單支箭完成的時間越來越短(快箭)。目前,精英運動員的瞄準時間可以壓縮到1-3秒,整個射箭動作的完成也只需要5-8秒,例如韓國運動員金水寧從拉滿弓到撒放的時間不足1s。此外,動作的準確性和一致性,除了要求命中的精確度,還包括技術動作的精確性,即要求每一隻箭的發射都必須做到高度一致,例如動作的肌肉用力、拉弓距離、各個動作階段的時間、發射角度、單支箭的行為程序等保持一致,這一切又都基於大量的重複訓練。
射箭的動作階段:完整的射箭動作可以分為企位、搭箭、審靶、扣弦、舉弓、拉弓、固勢瞄準、持續加力、撒放、觀察反饋等階段。每一階段技術動作的時間節奏是衡量動作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而且射手的持弓穩定性、瞄準能力、撒放控制能力對於當下的表現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持弓穩定性,反映了射手控制肌肉和防止多餘動作出現的能力,是人-弓整體穩定性的最終表現。瞄準點晃動的頻率和振幅越小,晃動的區域越小,持弓穩定性就越好,當瞄准點晃動的形狀趨於圓形時,射手的整個持弓動作也就更加合理、協調。
瞄準能力,指射手將弓指向靶心的能力。包括瞄準精度和瞄準時間。瞄準精度表明瞄准點離靶心的程度;瞄準時間是指靠弦動作開始到撒放階段所用的時間。精英運動員的瞄準時間通常維持在3秒以內,如果在最佳撒放時機,拖泥帶水,就會出現瞄準點的跳動,有時還會導致遠箭。
撒放控制能力,撒放過程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時間非常短,依靠射手的感覺和反應能力。撒放時機是最終成績的主要影響因素,它能補償持弓穩定性和瞄準能力帶來的不利。
参考文献:
奧根‧赫立格爾.(2024). 箭術與禪心:一位西方哲學家的禪悟實錄 (斳婷婷 譯).北京好讀經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黃新娟. (2021). 射箭運動員快節奏打發. 科學訓練與管理. 29 (4). 90-91.
王三保, 劉大慶. (2013). 射箭淘汰賽製勝要素理論探析.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36.129-134.
作者:牛鵬程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會員
國際運動心理學會註冊執業師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等)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
《體路Sportsroad》
屬於香港人的體育新聞平台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portsroad/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portsroad.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