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認識處理傷口8大要點!擦傷、燙傷必須及時處理|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黃建華醫生

新城八大家
更新於 05月02日01:00 • 發布於 05月02日01:00

日常生活難免會弄傷流血,如果傷口處理不妥當,有可能演變成慢性傷口,甚至細菌感染,究竟怎樣才是正確處理傷口的方法呢?

主持:今天請來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黃建華醫生,為大家講解如何處理傷口。當有傷口的時候,第一時間要留意什麼?
醫生:要處理由意外受傷引致的急性傷口,首先要留意出血量,若流血情況嚴重,要盡快止血,因大量流失血液可能會導致血壓偏低,甚至昏迷。第二是要留意傷口有否受到污染,一般來說,在室內環境弄成的傷口,如被利器割傷或不小心跌倒致擦損等,傷口不會太骯髒,但若在戶外,傷口有機會因接觸了泥土、沙石或廢物而受污染,增加發炎風險。
主持:正確的止血方法是怎樣?
醫生:若傷口是由於意外引致,而當刻未能找到潔淨無菌的敷料幫助止血,只好就地取材,除了首選的紗布,潔淨的毛巾也可以用於止血。若欠缺這兩種東西,可使用潔淨的紙巾按著傷口五至十分鐘止血。若傷者屬高風險出血人士,例如正在服用薄血藥、本身凝血指數異常或血小板偏低的傷者,有機會未能短時間內止血,應盡快前往醫院處理傷口。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治未病-醫療專科-外科-養和醫院-傷口處理

主持:若傷口已止血,應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前往醫院作進一步治理?
醫生:這要視乎傷口的深淺和大小,如傷口深至傷及真皮層,便需進一步處理。除傳統的縫針外,醫護人員亦會按情況判斷使用能止血的醫學膠紙或醫學膠水。如果傷口較小,約一厘米以下、不是太深,一般都可自行處理,但若範圍太大,則宜尋求醫護人員的專業協助。
主持:要怎樣處理受污染的傷口?
醫生:我們建議先用含消毒成分的清洗液或生理鹽水清潔傷口,若情況不許可,便使用潔淨的冷開水。如在進行戶外活動時受傷,則可先以自來水沖洗傷口,再前往醫院或診所,待醫護人員使用合適的消毒液清洗傷口最為理想。
主持:若在危急情況下使用止血粉或藥膏的外敷方法處理傷口是否可行?
醫生:首先要留意這些粉末或藥膏有否被污染,若已開封了一段時間,很大機會已受細菌感染,或已發霉或過期。若傷口長期被受污染的敷料覆蓋,內裡的細菌或真菌會大量繁殖,這不但減慢傷口復原,也有機會令發炎情況惡化。若處理不當便有可能演變成慢性傷口,增加引致併發症的風險,如常見的疤痕增生,疤痕面積會增生至比原本的傷口更大;另外亦有部分人在傷口復原後,仍持續出現神經痛,所以妥善處理急性傷口非常重要。

主持:因處理不當而令急性傷口演變成慢性傷口屬常見嗎?
醫生:臨床上亦算常見,特別是一些正在服用類固醇的人士,傷口復原較其他人慢。另外,本身血液循環比較差,或者出現血管閉塞的人士,如糖尿病患者,傷口復原也會較慢,容易導致慢性傷口,而處理這類傷口有可能需要用上半年至一年的時間,或出現傷口一直不能癒合的可能性。
主持:若傷口沾有異物應怎麼處理?
醫生:一般最常見的異物是玻璃碎或木屑,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稱為「刺傷」(Puncture wound),特點是傷口面積可能很小,但異物刺入皮膚深層,而且數量多於一顆,此時應盡快把異物清除,減低受細菌感染的風險。若自行清理傷口,即使把肉眼看到的異物逐一清除,但仍有殘留的可能性,故建議讓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的處理程序。首先醫護人員會使用局部麻醉,把傷口翻開,以檢查清楚有沒有殘留的異物,防止令傷口不能癒合而出現「異物反應」(Foreign body reaction)。傷口留有異物會引致發炎、滲出黃綠色的膿液,嚴重更可引致發高燒,所以必需徹底清除傷口內的異物。
主持:因處理不當而令急性傷口演變成慢性傷口屬常見嗎?
醫生:臨床上亦算常見,特別是一些正在服用類固醇的人士,傷口復原較其他人慢。另外,本身血液循環比較差,或者出現血管閉塞的人士,如糖尿病患者,傷口復原也會較慢,容易導致慢性傷口,而處理這類傷口有可能需要用上半年至一年的時間,或出現傷口一直不能癒合的可能性。
主持:若傷口沾有異物應怎麼處理?
醫生:一般最常見的異物是玻璃碎或木屑,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稱為「刺傷」(Puncture wound),特點是傷口面積可能很小,但異物刺入皮膚深層,而且數量多於一顆,此時應盡快把異物清除,減低受細菌感染的風險。若自行清理傷口,即使把肉眼看到的異物逐一清除,但仍有殘留的可能性,故建議讓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的處理程序。首先醫護人員會使用局部麻醉,把傷口翻開,以檢查清楚有沒有殘留的異物,防止令傷口不能癒合而出現「異物反應」(Foreign body reaction)。傷口留有異物會引致發炎、滲出黃綠色的膿液,嚴重更可引致發高燒,所以必需徹底清除傷口內的異物。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治未病-醫療專科-外科-養和醫院-傷口處理

主持:若傷者因擔心長出肉芽而不欲以縫針處理傷口,可有其他方法?
醫生:縫針的主要目的是盡快為傷口止血,其次是把其發炎的機會減至最低。醫護人員在縫針前,會先為傷者進行局部麻醉,才可更全面及仔細地清洗傷口,把肉眼看不到的異物或細菌徹底清除,再把傷口縫合,盡量減低疤痕增生及長出肉芽的機會。如初步處理傷口後沒有再出現急性流血,便未必需要縫針。若傷口不是太深,可用上之前提及的醫學膠紙或膠水,傷口癒合效果亦甚佳。
主持:可以怎樣判斷傷口是否出現異常情況?
醫生:一般來說,若傷口處理得好,發炎的機會便不高。但當傷口發炎,便會產生「紅、腫、熱、痛」的徵狀。傷口有機會在清洗或縫合後的兩至三天突然出現紅腫或隆起,或附近位置的皮膚溫度會比傷口範圍為高,這是由於白血球湧至傷口位置而形成發炎反應。而最明顯的徵狀是痛楚在傷口被處理後的兩、三天減少了,但數天過後,即使不觸碰亦會無故出現赤痛或脹痛。如果出現以上情況,便要盡快求醫,待醫護人員用上專業方法及儀器清潔傷口,有需要時也會處方抗生素。

治未病-醫療專科-外科-養和醫院-傷口處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主持:什麼原因會導致傷口發炎?是因為處理不當嗎?
醫生:最常見的原因是未能即時找到合適的物料或儀器而延遲處理傷口,導致細菌入侵並慢慢地繁殖,形成發炎。另一原因是即使能夠及時處理傷口,但方法不太正確,讓細菌滋生。除此之外,有機會是傷者本身的體質屬容易發炎,如糖尿病患者、正在服用類固醇的人士,或免疫力及復原能力較低的長者。
傷口的位置亦會有所影響,受傷位置的血液循環愈好,發炎機會便愈低,因此頭部傷口的發炎機會較低,相反腳部的血液循環較差,傷口發炎的機會便較高。另外腳部經常接觸地面,較易接觸到塵埃及污染物,增加受污染的風險,所以要特別小心處理腳部傷口。

主持:由燙傷引致的傷口又應如何處理?
醫生:燙傷及燒傷都是因高溫令皮膚受到破壞,所以急救的重點是先把熱能帶走,一般會建議立刻用自來水沖洗傷口,減輕痛楚。大部分人因沖洗傷口時間太短而情況沒有改善,建議把傷口沖洗十分鐘或以上,若仍未有好轉,便再繼續沖洗十五至二十分鐘。
主持:沖洗傷口時需要注意什麼?
醫生:要注意流動的水才能更有效地帶走熱能,如當刻找不到水源,可使用冰敷的方法,如冰袋,或以潔淨的毛巾包裹著冰粒、冰凍的罐裝飲品或玻璃瓶敷在燙傷位置,也有助帶走熱能。

治未病-醫療專科-外科-養和醫院-傷口處理

主持:若傷口出現水泡,或更嚴重的燙傷或燒傷情況要怎樣處理﹖
醫生:燒傷的嚴重程度共分為四個級別:第一級燒傷只發生在表皮淺層,令皮膚出現就像曬太陽後的紅腫,一般在沖洗傷口後情況已有改善。第二級則可分為傷及表皮及真皮層(相對較淺的燒傷)和傷及真皮深層(較深層的燒傷),傷口會出現水泡,小水泡在一至兩週內便會消失,不建議自行刺穿水泡。若水泡太大,可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使用專業的儀器抽走水泡內的水份,防止水泡突然破掉,否則處理不當便容易引致發炎。
第三級燒傷是傷全層皮膚,傷口呈白色或焦黑,硬如皮革,疼痛消失,已無法自行癒合,需要植皮。最後的四級燒傷則是指傷及全層皮膚和皮下組織,更會傷及肌肉和骨骼,令皮膚呈焦炭狀,需要植皮甚至是截肢處理。
主持:大家請謹記好好處理傷口,避免發炎及演變成慢性傷口。今天謝謝黃建華醫生的分享,我們下次有機會再談,再見。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