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香港變大刀會?孭「小欖出院」袋可保安全?心理學家憂精神病人士遭受污名化:「暴力事件原因更值得審視」

明周文化
更新於 2023年07月14日07:33 • 發布於 2023年07月14日07:30

今年六月二日,荷里活廣場發生持刀殺人案。自此,大眾尤其關注暴力襲擊事件;但同時,網上亦不時出現針對精神病人的歧視及嘲諷言論。除了持刀襲擊新聞底下「又有『白卡』出嚟斬人」之類的留言;印有「小欖出院紀念」字樣的布袋、印上「青山醫院」標誌的t-shirt成為城中熱賣時尚單品,更有網民留言稱使用布袋後「坐車有人讓座」,感覺安全。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玩笑,卻令有精神病經歷的人與復元人士被蒙上污名。根據過往多項研究數字顯示,只有約百分之四至六的暴力事件是由有精神病經歷人士造成。有臨床心理學家擔心大眾將暴力行為歸咎於精神疾病,會加劇社會對精神病羣體的誤解和邊緣化行為,令他們在社會上處於不利的位置;社會更應聚焦構成暴力事件的背後原因,從學校、社會、家庭等層面防範悲劇重演。

涉精神病群體凶案只佔半成 暴力標籤源於誤解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上月初,一名有精神病紀錄男子在荷里活廣場持刀持刀斬人,兩名陌生女子不幸死亡;事件發生後一星期內,美孚、牛池灣等地亦發生數宗「亮刀」爭執或持刀襲擊事件,坊間湧現恐慌情緒,有聲音憂慮社會裏存在不少精神病經歷人士,如同埋藏暴力事件的計時炸彈。

荷里活慘劇發生後,不少市民到場獻花悼念兩位死者。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根據二oo六年荷蘭一個普查結果顯示,有四分三受訪者認為精神病患者有暴力傾向。據美國流行病學管理區於二oo九年進行的普查,只有百分之四的暴力事件是與嚴重精神病有關;二o一六年英國一份針對精神病群體的調查亦指出只有百分之六的謀殺案與精神分裂症有關。

關注精神健康社企「說書人」臨牀心理學家曾善榆(Ella)留意到部分市民將事件單一歸咎精神病患羣體,網上亦有針對有精神病經歷人士的言論,例如提出將他們困在醫療機構與社會隔絕,以防暴力事件再現等等。她認為,這都源於大眾對精神疾病存在誤解,以及對襲擊事件感到恐懼,希望盡快尋找答案而將慘案原因過度簡化,「覺得好憤怒、好憂心嘅時候,我哋會想好快有個解釋,但其實每宗暴力事件都有其獨立性。」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坊間湧現針對精神病群體的言論,將進一步邊緣化有精神病經歷的人與復元人士。

暴力事件風險因素眾多 與家庭、社會經歷亦有關

日本、台灣等地過去亦曾發生多宗無差別襲擊事件。二oo八年,一名男子在東京秋葉原以求生刀和匕首隨機殺人,釀成七死十傷;當地警方鑑定兇手並無嚴重的精神病。二o一四年,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釀成四死二十四傷,兇手鄭捷沒有精神病紀錄。根據醫院提供的鑑定報告顯示,他並非因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導致犯案,但他有反社會及長期尋死的念頭。

Ella認為,社會單純地將暴力與精神病羣體畫上等號,或將暴力事件與精神疾病理解成因果關係,會令大眾無法正視此等襲擊事件背後的複雜原因,「反而,關注增加社會出現暴力事件嘅風險因素同減少暴力嘅保護因素,先係大眾更應重視嘅議題。」

「說書人」臨牀心理學家曾善榆(Ella)

引致暴力事件的風險因素,其實可從個人、學校、社會和家庭等環境找到。她舉例說,這些風險因素包括濫藥、酗酒、被排擠、被暴力和不公平對待、欠缺健康社交生活與穩定的成長環境,以至社會有沒有提供足夠的教育和工作機會與及穩定的社會環境等等。多種風險因素疊加,會提高暴力事件出現的可能性。若要尋求適切的預防方案,大眾需要客觀分析,正視暴力事件背後的複雜性。

污名精神病群體或是情緒出口 但非正確目標

另一邊廂,社會對精神病群體貼上暴力標籤,Ella認為這樣的污名化行為將進一步邊緣化有精神病經歷的人,令他們在社會上處於較不利的位置,受到不公平對待,在求職、社交等方面都會更受影響。「當呢個負面特質被我哋好以偏蓋全地放在精神病群體上,會令佢哋被同事、家人、朋友誤會,同埋疏離,甚至當一啲專業人士都對佢哋存在誤解嘅時候,佢哋喺求助過程都會更加遇到阻礙。」

同時,她又憂慮污名化現象,會令大眾更忌諱去審視自身的精神健康。「因為佢哋都會唔想同精神病呢個『污名』產生任何嘅連繫,而唔敢去照顧自己心理健康需要,其實係更危險嘅事。」

網上出現印有「小欖出院紀念」字樣的布袋,有網民留言稱用後「坐車有人讓座」,感覺安全。

「小欖出院紀念」手提袋早前在網上熱賣,網民調侃帶着這個袋走在街上會「很安全」,因為人人都望而生畏。另一位臨牀心理學家李昭明(Amanda)指出,以上針對精神病群體的嘲諷除了是其中一種污名行為,亦屬一種在缺乏安全感的社會環境下情緒投射。她估計,大眾以這種方式作為情緒出口,是基於社會欠缺抒發不滿的渠道,這些玩笑可以是一種無助的展現,也是人們面對不安全的大環境下一種生存方式,「要直視社會複雜嘅問是同崩塌太困難,就有機會採用嬉笑去麻醉不安嘅感覺。」

但她表示,把這種投射在精神病經歷的人身上並非正確目標,只會令他們無辜躺槍,讓傷痛又再延續。「希望我哋可以中斷傷害嘅惡性循環,嘗試一齊改變現況,帶嚟良性循環。」與其將對現況的不滿投射在精神病群體上,她認為真正的出口,是社會環境需要轉變。Ella同意,有些轉變能讓社會變得更安全,亦能讓我們更具同理心。

「說書人」臨牀心理學家李昭明(Amanda)

預防暴力事件再現 人人也能參與其中

她們提到的轉變,其實是社會上每一個層面、每一個人都能踏出第一步的轉變。

她們皆認為,要減少暴力事件帶來的威嚇及恐懼,要針對其複雜成因,從不同環境如學校、家庭等入手,找出構成暴力事件的高風險因素並做好預防措施。譬如在學校層面,校方應對學生有否被排擠或欺凌的情況更為敏感,確保學生有健康的社交網絡,從小培養小朋友的解難技巧等等;在家庭層面上,家長應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與子女保持良好關係,不應使用肢體或者語言暴力;這些正是減少暴力事件出現的保護因素。「甚至在同事、朋友之間的相處關係上,呢啲我哋全部都可以去做多啲,其實我哋都好需要去學習。」

另外,Ella亦指出傳媒報導手法需要改善。香港傳媒普遍於暴力事件報導提及嫌犯的精神病紀錄,有部分傳媒更在報道由有精神病紀錄的疑犯所涉的罪案時,渲染其病史,使讀者更容易把暴力行為跟精神病畫上等號,忽略了精神病與暴力傾向無甚關係的事實。她認為,傳媒在報道類似事件上,除了有責任保持客觀公正之外,讀者在接收資訊後亦不應急於下判斷,嘗試把有色眼鏡放下,讓自己的情緒安定下來後再從多角度分析事件。

她續說,每一個人都可影響身邊的人。多去關懷與支持身邊的人,嘗試學做別人的聆聽者,減少對別人的批判等等,都是我們日常能夠做到的事。「好似講到好遠,但如果我哋想保障呢個社會變得更好更安全,其實我哋大家都可以參與其中。」她相信,學習為其他人營造安全、有支持的環境,是我們都能做到的事。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生活 相關文章

梳打粉真係家居清潔神器? 必知5大使用禁忌 溝醋用分分鐘有反效果|好裝修
am730
【K社韓國小百科】韓國婚禮越來越像葬禮,賓客穿「彩色、白色」成大忌:一切為突出主角
韓星網
【職業歧視】補習班老師諷刺不努力學習就變送貨員 學生感難過:「我媽媽凌晨送貨幫補家用」
MamiDaily
貓頭鷹寶寶趴睡照:從迷因爆紅到專家解密
阿尼尛 Anima
【LINE你睇】遊迪士尼輪椅代步 懶走路就扮跛
LINE TODAY
日本節目教火鍋減肥法!加2種食材有助脂肪分解、落葱時間亦有技巧?
she.com
【LINE你睇】學生參觀實驗室 實拍人腦傳網上被批
LINE TODAY
【零用錢】畢業工作多年發現媽媽仍每月匯零用錢 兒子超感動哭謝媽媽卻揭殘忍真相
MamiDaily
秋冬養生|轉季多喝湯!盤點6個煲湯燉湯技巧 掌握時間煲靚湯!
am730
遭拋棄浪柴被收編竟成「狗界奇才」 當雜貨店長幫阿嬤賺進6間房
Styletc TW
為婆媳問題憂鬱22年離婚才解脫,前夫求復合竟要她「辭職顧婆婆」…還是當情人就好別傻了復婚
幸福熟齡(台灣)
【LINE你睇】日本佐賀水壩驚現哥斯拉 化身觀光大使成60公尺巨大壁畫
LINE TODAY
7-Eleven便利店陸續取消店內的雜誌架 紙媒在新時代下如何生存?
虛詞.無形
與好閨蜜必須做的專屬清單 當老了再一起回憶 原來自己年輕時也曾瘋狂過!
TopBeauty
遛個小貓竟然要脫褲子? 牠太膽小到處找洞鑽笑死全網
Styletc TW
餐桌共學:難以定義的加拿大料理
明報
土瓜環厚身大塊香茅豬扒🐷仲有牛骨湯生牛肉河🐂
snappy_hk
捨不得!領犬員把退役「戰友」交給新主人 突然爆哭全場一起紅眼眶
Styletc TW
音樂本真論:破地獄,呼喚神──Nick Cave的「晚期風格」
明報
從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到實現夢想:通往理想工作的四步曲
10minscoffeechat_hk
二哈就是不靠譜?主人請牠幫顧漢堡 1分鐘後東西沒了
Styletc TW
《破‧地獄》帶旺紅磡遊 寶石戲院手寫戲票超有feel
明報
萬豪旅享家旗下多間酒店推冬日限定住宿優惠 $29起加購福袋/無限暢飲/特色禮品
am730
山見台式火鍋 慶祝再開分店 大送溫泉主題台灣之旅 新店推出全新湯底「佛跳牆湯」「羊肚菌八珍湯」
am730
【日本。青森】 工藝品與頂級食材邂逅法國料理! 米芝蓮2星餐廳Arbor展現全新日法美食饗宴
沙米旅行手帖
動物迷城:誰是殺猴兇手?
明報
阿姨遺體放棺木,才驚覺再看不到她!父:叫你看的時候不看,最後一眼又看得拉不走
幸福熟齡(台灣)
婦人做全家午餐!狗群在旁「不耍廢」 當起小助手畫面曝光
Styletc TW
邊牧頭頭努力不懈訓練同儕智商 主人:吵死啦
Styletc TW
【大學研究】「9歲之壁」是決定學業成績的關鍵期!耶魯研究:孩子9歲前要養成3個習慣
MamiDaily
大館操場音樂節《坐看月起時──夜曲》 跨越界限與時空,追尋夜中的存在。 ——專訪鋼琴家沈靖韜
虛詞.無形
星期日文學‧無患之城 無窮變奏——專訪《身體變奏曲》作者潘國靈
明報
譚仔拓展版圖進軍澳洲墨爾本 伍允龍越洋推介和牛墨丸豆卜番茄濃湯米線
am730
未來城市:不再望而生畏 讓公共圖書館成為社區中心
明報
留言 3
  • 如果以精神病病人在香港人口比例黎講,你話精神病群體凶案只佔半成其實比率已經好高,呢班人仲定期覆診同有專人留意精神狀況。 相比普通人日常根本無呢d優待,無人定期有精神科醫生去治療同觀察
    2023年07月15日06:14
  • 爆爆波
    每宗暴力事件都有其獨立性,但都同精神有關😂
    2023年07月15日03:30
  • Timmy
    香港變黑記竇就真啦。
    2023年07月14日09:3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