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統汽車業巨頭近年拒全力發展電動車,漸不敵「中國製造」,日本生產電動車產量竟只及中國1.3%,令日本汽車業陷危機。據《日經新聞》報道,為應對快速變化的汽車市場,日本汽車生廠商本田(Honda)及日產(Nissan)正洽談合併,望整合資源,外界相信是為應對日本最大車廠豐田以及中、美電動車的威脅。若本田及日產合併後將成界第3大車廠,不過合併也未必能扭轉局面。因美國政府明顯針對外國包括日本製造電動車,拒絕提供「美國生產電動車」可享的7,500美元免稅優惠。據報道,本田及日產正研究加速在美國設置汽車生產線,以免失落免稅優惠,也可避免成為特朗普一月就任美國總統後的「關稅戰」犧牲品。
消息傳出後,日產汽車(日股:7201)今早最多曾升23.7%,高見417.6日圓;但本田汽車(日股:7267)卻曾跌3.4%,低見1,240日圓。據悉,Honda、Nissan 正洽談合併事宜,雙方將簽署備忘錄並計劃共同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又打算進一步納入本田作為主要股東的三菱汽車,即可能變成三大車廠合併。
Honda市值大約為388億美元,Nissan 市值約76 億美元。若合併時再加上三菱,合併後新公司每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成為世界第3大車廠,惟銷量仍低於日本第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去年銷量為1,120 萬輛)。
日本傳統車廠水深火熱,主因策略太保守。因為它們過往堅信燃油(汽油)車才是王道,多年來忽視電動車發展,拒絕「燒銀紙」全力研發,導致日本電動車技術遭美國及中國大幅超前。不過由於日本汽車主要是日本製造,受惠於過去兩年日圓貶值,令出口汽車表面盈利大漲,導致日本三大車廠去年盈純利激增5成至8成,這遂使他們「沉醉」及以為策略正確。事實上,豐田、本田及日產汽車去年的純利若以100日圓兌5港元去換算,分別達到2,250億港元、480億港元及195億港元,表面上甚為風光。
但忽視電動車,惡果在今年終漸呈現。國際能源組織(TEA)今年4月發表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電動車的新車銷量達1,380萬輛,比上年增長35%,在新車銷售中的佔比已達18%。同年電動車在中國的銷量為810萬輛,歐洲330萬輛,美國139萬輛。該組織更預測2024年電動車的全球銷量將超過1,700萬輛,在新車的佔比將超過2成,顯示電動車勢不可擋。
日本電動車產業卻嚴重落後,據報去年日本生產電動車產量僅約8.85萬輛,只及中國純電動車670萬輛產量的1.3%,可謂輸到貼地,並出現危機。日產即疑因汽車銷量下跌,上月宣布了重組計劃,包括在全球裁員9,000人,並把全球產能削減五分之一,日產汽車更停止了中國東部常州工廠的汽車生產。至於本田汽車,則試圖裁減一家中國合資企業的工人。
有分析師表示,本田和日產之間的合併談判是由於Tesla和中國比亞迪等電動車製造商日益激烈的競爭所引發的。由於Tesla和中國汽車製造商在自動駕駛和軟體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汽車製造商需要大量投資才能跟上,故企圖藉合併整合資源共同「對抗強敵」。對於合併的傳聞,本田、日產分別發表聲明,稱雙方正探索未來合作的各種可能性,暫時未證實但也沒否認是否正討論合併。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