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關節位於距骨與脛骨之間,是我們身體中承受最多負擔的關節之一,當受到損傷或長期磨損時,可能引發足踝關節炎及逐漸加劇的退化現象。關節不穩定是足踝關節炎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常見於足踝曾受傷或反覆扭傷(俗稱「拗柴」)的患者。
踝關節一旦退化,走路時可能會感到疼痛、關節腫脹和僵硬,甚至出現關節變形等症狀,病狀尤其以疼痛為主,在負重時會更為明顯。隨著關節軟骨逐漸磨損或損傷,疼痛和不適會加劇,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
醫生為患者診斷時,需要先確定退化的原因,再評估踝關節和前後腳掌變形的程度,最後根據相鄰關節的狀況來制定治療方案,X光檢查亦有助醫生評估退化的嚴重程度。在處理足踝關節炎時,醫生多會採用超過一種的治療方法,包括不同的保守治療方式,必要時會採取手術治療。
大多數患者會首先選擇保守治療,如注射骨膠原針或PRP(Platelet Rich Plasma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藥物治療、減肥、減少長途步行、接受物理治療或使用矯形外科器械等,旨在減輕患者疼痛和炎症,同時保持踝關節功能。
對於一些較為嚴重的病例,手術治療可能是必要的選擇,醫生會根據病症程度及情況提議不同手術方案,例如早期或中期關節炎患者,可以微創手術將骨刺磨平,若關節有不穩定的情況,亦可透過手術一併改善;至於中期至後期,患者如有關節變形的話,亦可選擇矯正骨骼形狀的手術。若關節炎已屬後期,可選擇人工關節融合手術,這項手術可將脛骨和距骨連接起來,以降低關節活動來減少疼痛,若是關節沒有內翻或者外翻等畸形或者骨骼缺損,可使用內視鏡以微創方式進行;然而若關節嚴重畸形,則必須以傳統方式進行手術,方能將骨骼以正確角度融合,避免後續鄰近的關節如膝蓋或者足部因受力不當而衍生問題。骨骼融合後,患者的足踝通常仍能保有一定程度的屈曲跟伸展,此手術特別適合肥胖、年輕且需要體力勞動的患者。一般來說,融合後的關節對行走沒有太大影響,但長久下來可能會加速鄰近關節的損耗。
至於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大致上與其他部位的人工關節置換大同小異。醫生會將退化骨骼的關節移除,以人工關節覆蓋住移除後暴露的骨骼,避免其在關節活動時相互摩擦,產生疼痛。置換關節比起關節融合的最大好處是可保留壞關節的活動範圍,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較少。
我們可以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足踝關節炎及足踝退化。第一,保持適當的體重至關重要,因為過重會增加足踝關節的負擔;第二,穿著合適的鞋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應選擇符合足踝結構和步行姿勢的鞋子;第三,適量的運動有助於增強足踝周圍的肌肉,提高關節的穩定性和柔軟性;最後,我們應注意並保持正確的步行姿勢,避免過度使用足踝及使其受傷,這有助降低足踝關節炎及退化的風險。如有慣性「拗柴」或關節不穩定症狀,需及早接受治療,以減低日後踝關節退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