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鼻塞、流鼻水、嗅覺異常,是確診了嗎?1 張圖看懂慢性鼻竇炎和新冠肺炎差距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2022年06月01日07:07 • 發布於 2022年06月01日08:00 • 黃慧玫

新冠疫情延燒,讓國人對於出現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提心吊膽,唯有快篩陰性,才能讓人放下心中的疑慮與擔心。耳鼻喉科醫師表示,除了新冠,該留心自己是否罹患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根據統計,台灣鼻竇炎盛行率高達 20%,每 5 人可能就有 1 人飽受慢性或急性鼻竇炎所苦。在疫情延燒之際,每個人對於自己出現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總會擔心是否不慎染疫。

染疫令人恐懼,但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如果長期置之不理,後續也會引發一連串健康問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主任王堂權表示,恐增加中耳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沒感冒卻一直鼻塞、流鼻水,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困擾多

鼻竇炎是鼻部常見疾病之一,顧名思義就是鼻竇的發炎與感染。而慢性鼻竇炎則是鼻竇急性發炎之後,身體免疫系統無法完全根除外來的病菌,或是接受常規醫療後的效果不盡理想,形成的慢性發炎的狀態。

王堂權指出,慢性鼻竇炎嚴重時會造成鼻腔及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容易出現鼻塞、鼻涕倒流、嗅覺異常或喪失、甚至可能有臉部腫脹悶痛、頭痛和眼窩脹痛等症狀,影響工作及生活。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會使病況加劇,如果又拖延治療,不但會影響生活,也會讓課業和工作表現大打折扣,研究發現,還可能提高罹患其他共病症的風險。

王堂權表示,依據近年來的一些大數據的研究,慢性鼻竇炎可能跟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焦慮、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慢性中耳炎與聽力受損等這些疾病相關聯,不可不慎!

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一定要開刀嗎?新一代生物製劑能幫忙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他曾收治一名專業的音樂錄音師,病患原本可精確地聽?到 8000 赫茲 (Hz) 以上音頻,但罹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後,除了鼻竇發炎阻塞問題之外,也影響了耳咽管的功能及中耳的壓力調節,併發中耳炎,導致嗅覺和聽覺雙雙受損。

由於該名病友是專業音樂錄音師,是靠過人的聽覺討生活,所以對於相關手術治療特別擔心,也擔心後續傷口照顧不善引發更嚴重問題,因此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先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來治療鼻竇炎及鼻息肉。

經過治療後,鼻竇炎與鼻息肉症狀已獲得明顯改善,除了呼吸更為順暢之外,聽力也恢復到正常標準,一舉找回嗅覺和聽覺,能重返正規生活與工作。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別拖延,治療提案有 2 種

如何改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呢?王堂權提到,「當常規藥物治療不盡理想時,功能性微創內視鏡鼻竇手術是目前的標準治療之一。」

他進一步解釋,如果將鼻竇通道比喻為溝渠,微創內視鏡手術切除鼻息肉就像疏濬工程一樣,暢通後有機會改善及恢復鼻竇的正常功能,如果再進階使用 3D 內視鏡導航手術,可以更精準地去除病灶及重建鼻腔鼻竇的功能。

但有國外研究顯示,針對嚴重或頑固型的慢性鼻竇炎,逾 3 成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術後半年內有可能再復發鼻息肉,且症狀隨時間增長而變嚴重,也可能需要 2 次手術。

王堂權強調,這類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可能屬於跟免疫系統密切相關的第二型免疫反應的發炎體質,相較一般類型的鼻竇炎病友有較高的鼻息肉復發風險。

治療時除了手術之外,可能還需搭配類固醇鼻噴劑或口服藥物治療。但有些病友擔心類固醇有副作用,無法常規使用藥物,因此病症控制的效果也不彰,也影響病人積極且規律治療的意願。

目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也有新型生物製劑,可以精準調控發炎物質,抑制第二型發炎引起的慢性鼻竇炎,縮小鼻息肉體積,改善鼻腔阻塞與嗅覺喪失等症狀,減少 7 成復發與後續需反覆手術的機率,幫助病友改善生活品質。

同樣呼吸道症狀,不同病因!鼻部不適持續 2 週快就醫

流鼻水和鼻塞的致病原因很多,可能是新冠肺炎,也可能是一般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甚至合併鼻息肉所致。王堂權呼籲,若鼻部有不適症狀 1〜2 週仍不見好轉,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就診,藉由完整的檢查和評估,及早對症治療。

文 / 黃慧玫、圖 / 雷思瑜

>>追蹤最新疫情!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元宵節吃「元宵」還是「湯圓」? 兩者差在哪?
VOCO News
【馬桶蓋】馬桶蓋不能防止病毒傳播?教你5招降低感染風險
高燒 Gofever
中西醫結合治流感攻略!流感病人分3類、5穴位緩解鼻塞/頭痛
新城八大家
糖尿病腎病變有解?研究證實,科學中藥降低5成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
Heho 健康(台灣)
168斷食法恐增心臟病死亡?醫揭安全斷食3要訣
康健雜誌
憂染麻疹,到底要不要打疫苗? 感染科醫師揭「這1類人」最須留意
台灣健康醫療網
元宵與湯圓不一樣!食藥署曝「口感、保存」大不同:適量吃
中天新聞網
創5年新高!上週破30萬人腹瀉就醫 疾管署估:將出現反轉
中天新聞網
回南天|五花祛濕茶、枸杞薏米茶等5款春天養生食譜 減壓抗疲勞!
am730
「10幾年來沒一天不痛」癌細胞入侵骨、腦…她4度化療靠健身增肌:花半年甩掉拐杖,重拾行動自由
幸福熟齡(台灣)
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1月大女嬰「心跳慢、低體溫」進ICU
中天新聞網
急診室大爆滿!病患「躺地急救」 醫師:醫療崩潰現場
中天新聞網
元宵節吃湯圓當心血糖飆升! 掌握5大控糖要訣遠離糖尿病風險
台灣健康醫療網
手麻以為中風,竟是年節打掃惹禍! 醫教按3穴位舒緩肩關節痠痛
台灣健康醫療網
鮪魚罐頭恐染肉毒桿菌 美國好市多、沃爾瑪、喬氏超市召回
VOCO News
吃海鮮染傷寒!今年首例少年確診 疾管署籲做好5措施
Heho 健康(台灣)
治療過敏兒氣喘!長庚推新技術 證實糞便採檢優於抽血
NOW健康(TW)
新冠疫情略增!重症、死亡97%以上未接種JN.1疫苗
中天新聞網
他傷口一直好不了險遭截肢!「1治療方式」解除危機
台灣健康醫療網
紙吸管真的比塑膠吸管環保嗎? 竟含有毒化學物質?
VOCO News
讓職場危機成為轉機!別讓「職業倦怠」消磨你的熱情和自信心
台灣健康醫療網
5招開學收心操 輕鬆幫孩子切換回「學習模式」
台灣健康醫療網
流感高峰單週超過 18 萬人就醫!最小死亡個案 國小童燒40度腦病變亡
Heho 健康(台灣)
10萬5,000劑疫苗採購完畢!疾管署:2/20可如期開打
中天新聞網
今年首例!北部10多歲童「漁港用餐」染傷寒 家人也中標
中天新聞網
4 個錯誤動作加速膝關節退化!專家傳授 3 招延長膝蓋壽命
Heho 健康(台灣)
你有這9症狀?恐為心肌梗塞!醫師提供保命自救方法,冬天必看
幸福熟齡(台灣)
未滿10歲童流感過世!醫:「免疫風暴」是致命關鍵
中天新聞網
你吃的羊肉可能是豬!消基會抽查:市售羊肉近半數摻豬肉
中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