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評測】Samsung Galaxy S23 / S23+ 外形 手感 屏幕 相機 功能 效能開箱評測

Unwire.hk
發布於 2023年03月10日12:05

早前 Samsung 就發佈了全新的 Galaxy S23 系列旗艦智能手機,筆者之前亦為大家詳測了當中最高規格的 Galaxy S23 Ultra。但可能有些讀者反而對 S23+ 甚至 S23 更有興趣,但又擔心使用體驗上不及 S23 Ultra。在今次的評測,Edward 就借來 S23 及 S23+,並透過不同比對,為大家逐點解決心中疑慮吧。

問題一:S23 / S23+ 手感更佳?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設計上,S23 及 S23+ 其實與 S23 Ultra 是一樣的,機背同樣採用了加入磨砂工藝的強化玻璃機背,而且用色風格也是相同,唯一分別是沒有了 10 倍光學變焦遠攝鏡,只剩下主攝、超廣角及 3 倍光學變焦遠攝 3 個鏡頭。另一分別就是 S23 及 S23+ 採用了平面玻璃熒幕及平面機背設計,有別於 S23 Ultra 機面熒幕及機背均採用邊位微弧的雙曲面玻璃設計。至於手感方面,雖然採用平面機面及機背設計,但由於 S23 及 S23+ 體積比 S23 Ultra 細(S23 及 S23+ 的體積及重量分別為 146.3 x 70.9 x 7.6mm / 168g 及 157.8 x 76.2 x 7.6mm / 195g;S23 Ultra 的體積及重量為 163.4 x 78.1 x 8.9mm / 233g),所以使用時仍然可以輕鬆單手操控,也沒有任何界手感覺。所以如果手掌較大的用家,無論是手握 S23、S23+ 還是 S23 Ultra 使用,手感分別也不太大;但如果是手掌較細的用家,使用 S23+ 甚至 S23,手感肯定會更好一點。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機背用料上,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均是採用 Gorilla Victus 第二代強化玻璃物料,加上磨砂工藝設計,與 S23 Ultra 是一模一樣的。

▲既然是一樣,當然也是擁有不易黏上指紋的特點。

▲S23(第一、二張)及 S23+(第三、四張)機面熒幕及機背邊位均採用平面設計,與 S23 Ultra 均採用雙曲面玻璃不同。

▲不過因為機身比 S23 Ultra 細,所以單手握機操控時也沒有界手感覺。

▲S23 及 S23+ 單手操控比 S23 Ultra 更加輕鬆,尤其是 S23,由於機身較細小,較適合手掌較細的用家。

▲S23 及 S23+ 單手握機時打字亦沒有任何問題。

▲機身設計上,S23 及 S23+ 同樣將開關鍵及音量鍵設於右側,而且用色與機身主色調相同。而機底就同樣設有內置喇叭、USB-C 插槽及 SIM 卡槽。

▲操控介面亦是一貫的 OneUI 介面設計。

問題二:S23 / S23+ 使用體驗與 S23 Ultra 有分別?

其實今次 Samsung 推出的 Galaxy S23 系列手機,S23、S23+ 及 S23 Ultra 在主要功能上沒有太大分別,功能上 3 部機均屬旗艦級數,所以日常一般應用,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唯一較大的分別,就是 S23 Ultra 畢竟內建 S Pen,所以可以使用觸控筆繪圖記事;但 S23 及 S23+ 就不支援 S Pen,亦沒有內建 S Pen,所以操控上只能像一般智能手機般使用手指操控而已。

▲操控上,S23 及 S23+ 仍是採用傳統以手指操控的設計。

▲而 S23 Ultra 就有別於 S23 及 S23+,還額外支援以 S Pen 繪圖記事。

▲而其他功能上,S23 及 S23+ 就與 S23 Ultra 沒有太大分別。

▲S23 及 S23+ 同樣支援香港 5G 網絡。

▲筆者在沙田區將 csl 5G SIM 卡分別放入 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並以 Speedtest APP 進行測試,大家從上圖可以見到,下載速度方面,S23 及 S23+ 就分別錄得 165Mbps 及 176Mbps,而上載速度就分別錄得 51Mbps 及 4.67Mbps,尤其是下載速度方面,兩者與 S23 Ultra 其實是差不多。

▲另外,S23 及 S23+ 同樣採用了熒幕下指紋解鎖技術,配置與 S23 Ultra 無異,所以使用體驗上是一樣的。

▲S23 及 S23+ 亦與 S23 Ultra 一樣,也是同時支援臉部解鎖功能。

問題三:S23 / S23+ 熒幕細了會對顯示質素有影響?

S23 / S23+ 與 S23 Ultra 其中一個較大的分別,肯定在於機身體積、重量及熒幕尺寸。機身體積及重量分別上文已提及過,在此不再覆述;而熒幕方面,S23 Ultra 的尺寸、解像度及更新率為 6.8吋 3088 x 1440 解像度 120Hz,而 S23 / S23+ 的尺寸、解像度及更新率就分別為 6.1 吋 2340 x 1080 解像度 120Hz / 6.6 吋 2340 x 1080 解像度 120Hz。由此可見,S23 / S23+ 的熒幕相比 S23 Ultra,只是尺寸較細及解像度較低而已。

▲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的熒幕尺寸均比 S23 Ultra 細,分別只有 6.1 吋及 6.6 吋。

▲不過兩機均仍然是採用幼邊框設計,但由於採用平面熒幕,所以瀏覽起來更加舒服。

▲解像度方面,S23(左)及 S23+(右)均是 2340 x 1080。

▲而且兩機的熒幕均最高支援 120Hz 更新率。

▲亦因如此,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的熒幕顯示與 S23 Ultra 一樣也是十分流順,即使快速翻頁仍然能夠清晰看到細字。

至於細了會否對顯示質素有所影響,筆者就測試過,首先顯示範圍方面,筆者以 Chrome 瀏覽網頁,並再以遊戲比較,以看看 3 者顯示範圍有何分別。遊戲方面,筆者見到 S23、S23+ 及 S23 Ultra 顯示範圍沒有太大分別,反而瀏覽文件方面,S23 瀏覽範圍明顯細了幾行橫行,相反 S23+ 與 S23 Ultra 的顯示範圍就沒有分別。

▲瀏覽範圍方面,筆者拿來 S23(左)及 S23+(中),與 S23 Ultra(右)瀏覽同一個頁面並作比對,大家可以見到雖然 S23+ 的熒幕解像度比 S23 Ultra 低,但瀏覽範圍就完全相同,而 S23 就明顯較細。

▲筆者亦拿來 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與 S23 Ultra(第三張)比對打機時瀏覽範圍有否分別,大家可以從上圖見到在沒有任何縮放的情況下,3 部機的瀏覽範圍是相同的。

至於畫質方面,筆者亦測試過 S23、S23+ 及 S23 Ultra,雖然 S23、S23+ 的解像度比 S23 Ultra 細,但顯示質素上基本上 3 者都沒有太大分別,3 部 S23 系列都維持在十分不錯的水平,色彩方面 S23+ 會相比 S23 及 S23 Ultra 暖色一點,所以瀏覽起來雙眼亦較舒服一點點。不過整體來說,3 者分別也不算太大,大家不用擔心入手了較便宜的 S23 及 S23+,瀏覽體驗會大幅削弱。

▲至於畫質方面,大家可以見到 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在瀏覽文字上仍然十分出色,文字顯示清晰銳利,只是 S23+ 色溫似乎偏暖色一點而已。

▲而瀏覽影片方面,S23 及 S23+ 的表現就差不多,亦與 S23 Ultra 沒有太大分別。

▲畢竟 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也同樣是採用 Dynamic AMOLED 2X 熒幕,所以可視角度也同樣十分高,從側面看也未見顯示質素有所下降。

問題四:沒有 2 億像素主鏡攝力會有所影響?

除了熒幕之外,S23 / S23+ 與 S23 Ultra 另一個最大分別,就是相機。S23 Ultra 採用 4 主鏡設計,除了主攝鏡支援最高 2 億像素外,亦設有 10 倍光學變焦超遠攝鏡;而 S23 / S23+ 的主攝鏡最高就只支援至 5,000 萬像素,遠攝鏡亦只設 3 倍光學變焦。規格分別是這樣,但對於攝力又有沒有影響?

▲鏡頭方面先說主相機,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同樣採用 3 鏡設計,分別是 5,000 萬像素主攝鏡,1,200 萬像素超廣角鏡及 1,000 萬像素 3 倍光學變焦遠攝鏡。

▲相比之下 S23 Ultra 就多了 1,000 萬像素 10 倍光學變焦超遠攝鏡。

▲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鏡頭少了一個,而且主攝鏡支援最高像素較 S23 Ultra(第三張)低,但鏡頭就相對沒那麼厚,將手機平放在檯面時也不會那麼斜傾。

▲至於前鏡方面,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就同樣採用開孔式設計,位於熒幕頂部中央位置,而且同樣支援拍攝最高 1,200 萬像素自拍相片。

▲相機介面 3 部 S23 系列也是基本相同,也同樣支援黑夜亮攝功能。

▲不過由於沒有了超遠攝鏡,所以 S23 及 S23+ 即使使用數碼變焦,最遠也只支援拍攝 30x 縮放。

首先一般拍攝方面,筆者在日間進行測試,發現 S23 及 S23+ 均使用主攝鏡拍攝情況下分別不是太大, 均屬不錯的攝力水平。

▲日間以主攝鏡進行一般模式拍攝時,大家可以見到 S23 與 S23+ 成像均十分不錯。

▲而使用超廣角鏡在日間拍攝,S23 及 S23+ 的效果依然出色。

▲然後再以 3 倍光學變焦遠攝鏡在日間拍攝,S23 及 S23+ 的成像效果依然出色。

▲筆者再在日間以 30x 數碼變焦試拍,大家同樣見到 S23 及 S23+ 的表現已算不錯,遠處牆上的字也仍隱約可見。

▲至於在相同地方,但改為夜間以主攝鏡配合黑夜亮攝功能進行拍攝,大家可以見到 S23 及 S23+ 的效果同樣不錯,不過 S23 拍攝出來的效果會更加暖色一點。

▲但當切換至超廣角鏡拍攝時,即使用上黑夜亮攝功能,但受限於光圈較細,所以成像效果也只屬一般,比較可幸的是雜訊抑制仍算做得不錯,不太覺有雜訊的同時,仍能保留一定細節,不過只限於光位部分。

▲而當切換至遠攝鏡拍攝時,同樣受限於光圈較細,所以相片雖然仍算清晰,但已可較明顯見到雜訊,暗位部分亦有少許油畫化現象。

▲不過在夜間如果使用 30x 數碼變焦進行超遠攝,如果拍攝位置是比較光的地方,S23 及 S23+ 仍算能相對較清晰拍到現場物件,不過清晰度與日間相比仍然較為遜色。

▲有些讀者可能還想知道 S23 系列 3 機的拍攝分別,所以筆者再在日間,分別以 S23(第一張)、S23+(第二張)及 S23 Ultra(第三張),以一般拍攝模式拍照,從上面試相大家可以見到,3 部手機拍出來的效果也相當不錯。

▲筆者再橫向與大家比較一下,大家就可以見到 3 者的分別實在不大,不過 S23 Ultra 拍出來的相片明顯會光亮一點,效果亦比較接近肉眼所見。

▲即使筆者放大 3 張相片至 100% 瀏覽,大家也可以見到細節顯示上,S23、S23+ 及 S23 Ultra 在一般拍攝模式下,出來的相片質素除了上文提及的亮度之外,基本上沒有分別。

至於主攝鏡最高像素的分別,上文提及 S23 / S23+ 最高只可拍攝到 5,000 萬像素相片,而 S23 Ultra 除了也可拍攝 5,000 萬像素相片外,更可拍攝 2 億像素相片。那麼分別是否很大呢?筆者先拿來 3 部 S23 系列,並均以 5,000 萬像素模式進行拍攝。筆者發現即使不用放大,也可以見到 S23 Ultra 拍出來的亮度最暗,S23+ 次之,S23 最光亮,不過其實如果對比現場肉眼看到的效果,其實是 S23 Ultra 的測光準確度最好,S23 反而有點像推光了,而且畫質也比較「利」,相對而言 S23+ 就取其中;而筆者再放大 3 張相片來看,就更加見到 S23 及 S23+ 確實有推光了的情況,不過就令暗位細位更加清晰一點。至於哪部表現較好?就真的視乎用家個人口味:如果追求高還原度,S23 Ultra 表現是最好的;但如果是追求吸引眼球的效果,但又不會太誇張,S23+ 的表現就比較理想。

▲筆者先比較以 S23(第一張)、S23+(第二張)及 S23 Ultra(第三張)拍攝 5,000 萬像素相片的分別,大家可以看到雖然 S23 Ultra 亮度最暗,但其實最能還原肉眼所見的效果,而 S23 就明顯推光了,畫質亦比較「利」,相對來說 S23+ 的效果就兩者取其中,看起來比較舒服。

▲筆者再將 3 部 S23 系列的 5,000 萬像素相片放大來看,大家就可以見到如果成像質素來說,還是 S23 Ultra 比較出色一點。

那麼如果 S23 / S23+ 的 5,000 萬像素相片,對比 S23 Ultra 的 2 億像素相片,分別又是否很大呢?同樣地,筆者發現 S23 Ultra 拍出來的 2 億像素相片,測光準確度同樣比 S23 / S23+ 的 5,000 萬像素為佳,而放大相片來看,更可見到 S23 Ultra 的相片仍能保持清晰,而 S23 / S23+ 的相片的細節位已呈「起狗瓦」情況。由此可見,S23 Ultra 的 2 億像素主攝鏡,確實可以拍出更清晰的相片。

▲那麼如果拿來 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的 5,000 萬像素相片,與 S23 Ultra(第三張)的 2 億像素相片比較效果又如何呢?未放大前大家仍可見到 S23 Ultra 仍然是比較暗但比較忠於肉眼看到的效果,而 S23+ 就比 S23 Ultra 的成像光亮一點,S23 就同樣最光亮,但相片亦同樣比較「利」。

▲而當將 3 部機拍出來的相片放大少許,大家仍然可以見到差別不是太大。

▲但當將相片再放大一點的話,就可以見到 S23 Ultra 仍能維持清晰效果,但 S23 及 S23+ 拍出來的相片,邊位就已經開始出現「起狗瓦」情況。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S23 / S23+ 的 5,000 萬像素相片,所佔空間只是 9MB 至 10MB 左右,而 S23 Ultra 的 2 億像素相片,所佔空間就達到接近 25MB,由此可見 S23 Ultra 雖然可以拍攝極高像素的相片,但如果大家不是想拍照後用來剪裁相中部分位置使用,只是同樣是透過社交平台分享的話,其實用處不大,而且亦更佔空間。畢竟,S23 Ultra 所拍的相片雖然質素稍勝一籌,但與 S23 / S23+ 拍攝的相片差距不算差天共地,所以是否值得為了較佳一點點的相質而入手價格貴一截的 S23 Ultra,就視乎用家的個人喜好及是否有此需要了。

最後 S23 及 S23+ 沒有了 10 倍光學變焦超遠攝鏡,在遠攝上與 S23 Ultra 又是否有很大差距?筆者亦就此測試過,基本上不放大相片的話,其實分別不算很明顯,但如果放大相片來瀏覽,就可以見到 S23 Ultra 因為採用光學變焦技術,所以仍能維持在清晰水平;但 S23 及 S23+ 由於採用了數碼變焦進行 10x 遠攝,所以細位邊位無可避免會不夠銳利。當然,如果大家只是拍照後用來在不同社交平台分享,S23 / S23+ 10x 遠攝照拍出來不夠銳利的缺點其實影響不大;但如果對於相片質素有執著的用家,可能真的要 S23 Ultra 才可以為大家帶來最佳的拍攝效果了。

▲至於超遠攝效果方面,由於 S23 及 S23+ 未有具備 10 倍光學變焦超遠攝鏡,相信不少讀者都想知道如果 S23 及 S23+「夾硬」以數碼變焦進行 10x 縮放,與 S23 Ultra 的 10x 光學變焦成像比較差距有多大,從上面的相片可見,S23(第一張)及 S23+(第二張)在未放大的情況下,其實初步看來似乎與 S23 Ultra(第三張)採用光學變焦拍出來的相片分別不大,但如果仔細去看,仍會見到 S23 Ultra 拍出來的效果始終較清晰一點點。

▲但如果將 3 張相片放大來看,就會明顯見到 S23 Ultra 畢竟採用了光學變焦,所以成像確實比只使用數碼變焦的 S23 及 S23+ 清晰得多,顏色呈現亦比較準確。

問題五:S23 / S23+ 硬件配置相對較低,會影響操作效能嗎?

這問題大家就不用擔心了。雖說 S23 / S23+ 硬件配置確實是較 S23 Ultra 低,但也只是記憶體的分別而已:S23 Ultra 配置了 12GB RAM,而 S23 / S23+ 也配置了 8GB RAM。而處理器及圖像處理晶片方面,S23、S23+ 及 S23 Ultra 均是採用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2 for Galaxy 及 Adreno 740,所以在效能上 3 者分別只是很輕微,在 S23 / S23+ 上進行生活上一般應用自然十分暢順,即使打機亦沒有問題,不只在生活測試上感受得到,在不同的效能測試軟件獲得的結果亦印證了這一點,所以大家就不用擔心了。還有讀者會關心 S23 / S23+ 的手機散熱問題,筆者就試過分別使用 S23 及 S23+ 長時間打機,經過大約一小時後機背也只是微溫,而且運作仍算暢順,所以筆者覺得問題不大。

▲從 AIDA64 來看,S23(左)、S23+(中)及 S23 Ultra(右)同樣是採用相同 3.36MHz 時脈的 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2 for Galaxy 處理器。

▲圖像處理晶片方面,3 機同樣也是採用 Adreno 740。

▲至於 RAM 記憶體方面,S23 及 S23+ 就只配置了 8GB RAM,而 S23 Ultra 就配置了 12GB RAM。

▲至於處理器表現方面,由於 3 部 S23 系列均是採用了相同處理器及時脈,所以使用 Geekbench 5 測試,得出的結果亦差不多,單核處理方面,S23、S23+ 及 S23 Ultra 分別獲得 1,489 分、1,536 分及 1,533 分,而多核處理方面,S23、S23+ 及 S23 Ultra 就分別獲得 4,561 分、4,800 分及 4,906 分。

▲至於圖像處理表現方面,由於 3 機也是同樣採用了 Adreno 740 圖像處理晶片,所以透過 3DMark 的 Wild Life Extreme 進行測試,3 機的得分也是差不多,分別是 3,694 分(S23)、3,705 分(S23+)及 3,534 分(S23 Ultra),亦證明 S23、S23+ 及 S23 Ultra 用來打機效果亦同樣不俗。

▲筆者再使用 A1 SD Bench 測試 S23(左)、S23+(中)及 S23 Ultra(右)的內置儲存空間讀寫速度,大家可以見到讀取速度方面,3 機分別錄得 1422.4MB/s、1350.62MB/s 及 1196.75MB/s,而寫入速度方面,3 機就分別錄得 617.63MB/s、607.92MB/s 及 603.07MB/s,由此結果可見 3 機均是採用 UFS 4.0 標準的內置儲存空間,讀寫速度有一定保證。不過要留意的是,128GB 版本的 S23 的內置儲存空間只採用 UFS 3.1 標準,所以讀寫速度會相對比其他 S23 系列機款慢。

▲至於整體系統效能方面,擁有較少 RAM 的 S23 及 S23+ 會否比 S23 Ultra 遜色很多呢?筆者先以安兔兔評測進行測試,3 機分別錄得 1,160,705 分、1,219,270 分及 1,118,927 分的結果,由此可見 S23 及 S23+ 雖然擁有較少 RAM,但表現絕對不會比 S23 Ultra 遜色。

▲筆者再以 Geekbench 5 - OpenCL 測試 3 機的整體系統效能,結果分別錄得 10,758 分(S23)、10,175 分(S23+)及 10,749 分(S23 Ultra),由此可見 3 部 S23 系列效能其實不相伯仲。

▲最後筆者再以 PCMark for Android 的工作 3.0 測試 3 機的整體系統效能,結果 3 者表現亦是相若,分別獲得 15,711 分(S23)、15,476 分(S23+)及 15,706 分(S23 Ultra),這樣大家就不用擔心入手了細機,效能會有所削弱了。

▲至於散熱問題,筆者亦試過以 S23(左)及 S23+(右)各打了約一小時手遊,之後透過 AIDA64 查看機內溫度,結果見到 S23 的處理器也只是升到 43 度左右,摸上去機背也只是微溫,打機表現亦沒有太大影響;而 S23+ 的處理器溫度更只有 34 度左右,玩了一小時手遊後甚至不太覺得機背發熱。由此可見 S23 整個系列的散熱表現都做得十分不錯,大家就不用擔心長時間打機後手機會變身「暖手蛋」了。

問題六:S23 / S23+ 電池容量較細,會否不能用足一日?

最後一方面,相信亦是大家最關心的地方,就是電量問題。從規格上看,S23 Ultra 電量為 5,000mAh,而 S23 / S23+ 的電量則分別為 3,900mAh 及 4,700mAh。從數字上,S23 / S23+ 的電池容量確實不及 S23 Ultra,而早前筆者測試 S23 Ultra 電量是足夠用上一日以上,那麼 S23 / S23+ 又會否做不到「一日一充」呢?筆者亦測試過這一點,筆者同時以均充滿電至 100% 的 S23、S23+ 及 S23 Ultra,以最高亮度熒幕設定,透過 Wi-Fi 網絡欣賞 Netflix 的《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第一集,播放完成後,S23、S23+ 及 S23 Ultra 的剩餘電量均為 97%,由此可見 3 部 S23 系列的耗電速度也是相若,之前筆者測試 S23 Ultra 時,在一般使用情況下確實可以用到一日以上,以此推斷 S23、S23+ 雖然電池容量較細,但由於熒幕亦更細,相對耗電比例亦與 S23 Ultra 差不多,所以 S23 / S23+ 應該也可以同樣用到一日以上,所以使用時間上大家不用擔心。

▲電池容量方面,S23(左)、S23+(中)及 S23 Ultra(右)分別內建了 3,900mAh、4,700mAh 及 5,000mAh 容量電池,前兩者容量明顯較少,會否對使用時間有所影響呢?

▲筆者就同時以 S23(左)、S23+(中)及 S23 Ultra(右),在熒幕調至最光的情況下,以 Wi-Fi 連線串流播放 Netflix 近期大熱的節目《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的第一集,看看 3 部 S23 系列播放完成後剩餘多少電量。

▲結果從上圖大家可以見到,當播完第一集節目後,S23、S23+ 及 S23 Ultra 均剩下 97% 電量,換言之即使電池容量細了,S23 及 S23+ 仍能維持與 S23 Ultra 相同速度的耗電量,鑑於之前測試 S23 Ultra 時已證實可以用上一日以上,以此推斷 S23 及 S23+ 要用上一日以上同樣亦沒有太大問題。

除了以上的使用體驗外,之前讀者亦有不少有關 S23 及 S23+ 的問題,Edward 在此為大家一一解答吧。

問題七:S23 藍牙是甚麼版本?

Galaxy S23 及 S23+ 的藍牙均為 5.3 版本,支援 A2DP 及 LE 技術。

問題八:S23 及 S23+ 的 Snapdragon 8 Gen 2 for Galaxy 處理器是否由台積電製造?

是。

問題九:S23 及 S23+ 是否支援插卡(microSD)?

不支援。

▲ S23 及 S23+ 的 SIM 卡槽只可放入最多兩張實體 Nano SIM 卡,並不能放入 microSD 記憶卡作擴充儲存空間,所以自然不支援插卡功能。

問題十:S23 的 128GB 版本是否採用較弱的 UFS 3.1 標準?

筆者未能借得 128GB 版本的 S23,但根據官方資料表示確實如此,只有 256GB 及 512GB 版本的 S23 才用上較新的 UFS 4.0 標準。

問題十一:喇叭表現相比上代有否提升?

不太明顯,不過其實手機喇叭來說,S23 及 S23+ 的質素已算中上水平,人聲仍然清晰,音量亦足夠,而且仍然支援 Dolby Atmos 音效,整體來說要求不高的用家應已收貨。

問題十二:S23 / S23+ 有哪些 5G 頻段?

S23 及 S23+ 均支援 N1、N3、N5、N7、N8、N28、N38、N40、N41、N78 及 N79 5G 頻段,覆蓋算是全面。

問題十三:S23 / S23+ 是否支援 Wi-Fi 6E?

支援。

總結:S23 三傑各有特色視需要而入手

今次這篇測試文,筆者主要透過實際生活應用層面所面對的情況,去為大家評測定價較便宜的 Galaxy S23 及 Galaxy S23+ 是否比 Galaxy S23 Ultra 更值得入手。而結論是,無疑 S23 及 S23+ 確實定價較相宜更加抵玩,但它亦有部分功能被抽走,不及 S23 Ultra 般齊全。而事實上,3 部 S23 系列也是各有特色:S23 機身細小,較適合手掌較細的用家選用;S23+ 機身大細中等,亦擁有相對 S23 更大的熒幕,對於手掌較大一點,想追求大熒幕視覺享受,但又無需要用上 S Pen 及付出太多金錢的用家選用;而 S23 Ultra 就針對需要使用 S Pen 繪圖記事,以及追求超高像素及質素拍攝效果的用家入手。所以如果真要說起來,S23、S23+ 及 S23 Ultra「一門三傑」,沒有說哪部更值得入手,筆者反而覺得大家應該按個人需要而選購,這才是真正適合自己使用的隨身智能裝置。

• 不想錯過新科技 ? 請 Follow unwire.hk FB 專頁http://facebook.com/unwirehk/
• 要入手生活科技潮物 即上 unwire store
https://store.unwire.hk/

更多 科技 相關文章

AAA 手機遊戲未能在 iOS App Store 引起熱潮
流動日報
Netflix 將興建主題樂園 明年美國兩處開幕《魷魚遊戲》沉浸體驗
Unwire.hk
換了一台 21:9 UltraWide 螢幕 令工作效率獲大幅提升
流動日報
小米之家銅鑼灣店今開幕 5款新出抵買家品手機推介
am730
【評測】Philips 2200 系列 LatteGo 全自動咖啡機開箱評測 全自動操控簡單 + 咖啡相對淡味
Unwire.hk
黑客組織 BlackSuit 承認攻擊日本 Niconico 要脅不交贖金公布 1.5TB 機密數據
Unwire.hk
美國調查中國三大電訊商 憂慮將美國用戶數據傳輸北京
Unwire.hk
Microsoft:網上內容有如「免費軟件」 抓取用來訓練 AI 模型並無問題
Unwire.hk
Vision Pro專用app推介 兩款重要原生app暫未登場(內附連結)
am730
Apple 自助維修診斷工具 將會在歐洲 32 國推出
Unwire.hk
Amazon Prime Day 下月中舉行 TikTok 一週前辦促銷活動搶飲頭啖湯
Unwire.hk
Microsoft 宣佈 Xbox 程式 登陸 Amazon Fire TV 可玩 Game Pass 遊戲
Unwire.hk
電動車品牌 BeyonCa 在港設立總部 成第一個「香港智造」電動車品牌
Unwire.hk
數位相機 X100 成功引領復古潮 Fujifilm 業績再創新高
流動日報
馬斯克 SpaceX 獲 NASA 重任 國際太空站引導至太平洋安全退役
Unwire.hk
AWS 針對 Perplexity AI 進行調查 曾被指無視標記擅自抓取網站
Unwire.hk
Samsung 三款相機感應器 ISOCELL HP9、GNJ、JN5 發表
Unwire.hk
RedMagic 首款遊戲筆電 配備 Intel Core i9 處理器、RTX 4070 GPU 下週發表
Unwire.hk
Google 全新大語言模型 Gemma 2 270 億參數能在高階電腦上運行
Unwir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