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3類體質人士屬中風高風險人士 中醫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預防中風

新城八大家
更新於 2023年12月11日11:07 • 發布於 2023年12月11日11:07

上回提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相當於中醫學的「眩暈」及「中風先兆」範疇,主症為陣發性眩暈,可伴一過性偏身麻痹、癱軟、肢體不受控,甚至昏厥,但呈短暫性,多在1小時內恢復,病情不超過二十四小時。TIA發展為中風的風險高,尤其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人士更易發作;此類中風高風險人士可歸納為氣虛、痰濕、血瘀體質。

治未病-中醫養生-中西醫協作-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預防中風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醫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中醫認為TIA的發作病位於腦,與「痰、瘀、虛」體質有關,先是有「虛」的致病基礎,繼而形成「痰、瘀」的病理產物 —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散布水谷精微營養五臟六腑; 腎為先天之本,主津液,主溫煦臟腑,通過氣化把津液布散全身。如:

年老體衰,內傷積損,導致脾腎氣虛,腎氣虛,腎失溫煦,失氣化津液功能,脾氣虛,脾不散精,津液會形成痰濁;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不能生血、行血,所以氣虛血亦虛,氣滯血亦滯,氣血運行不暢形成血瘀,血瘀及痰濁等病理產物令到腦竅神機一時受損,神明失用遂致眩暈、肢體麻木、無力,甚至言語謇澀,進一步發展會形成完全成中風。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醫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中醫治療TIA,以調治肝脾腎氣、活血化瘀、袪痰通絡為主,中醫強調未病先防,針對中風先兆早期干預,用藥物、針灸預防發展為中風。
中藥治療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法則,眩暈、手足麻木發作時,以袪痰化瘀、通絡開竅為主; 病情緩解時,治本以改善體質,調治肝脾腎氣,從源頭減低痰濕、瘀血的形成,研究亦發現,活血化瘀中藥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環,調節腦血流動力學,降低心腦血管發作風險,因此提高TIA臨床改善療效。

治未病-中醫養生-中西醫協作-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預防中風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而針灸治療方面,有研究以頭項穴位針刺為主,對比針刺治療前後腦血流動力學變化,發現針刺後腦血流量明顯增加,大腦血液循環改善;加上以體針調整體質,通調經絡,袪痰化瘀,去除病理產物;又督脈入腦,透過刺激督脈腧穴以調神通竅,防治TIA及中風發作。

治未病-中醫養生-中西醫協作-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預防中風

除中藥及針灸外,亦需從日常起居著手,張三錫在《醫學准繩六要》提及:「屏除一切膏粱厚味,肥甘生痰動火之物……遠色戒性,清虛靜攝」;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亦提及:「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與現代醫學控制三高以預防TIA異曲同工。

治未病-中醫養生-中西醫協作-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預防中風

上回提及的病人,經西醫確定為TIA,經過中醫治療,眩暈及手麻木程度逐漸減輕,至今一直堅持治療。因此,在現代醫學調控致病因素的基礎上,加上中醫治療及日常起居調節,期望減低TIA發作程度及頻率,防止其發展為中風。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若有關於仁濟醫院中醫服務查詢,請致電 2370 2216 查詢或瀏覽仁濟醫院網頁:www.yanchai.org.hk 內中醫服務內容。

賴敏芝 高級中醫師(署任) 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 香港中文大學中風及臨床神經科學理學碩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學士(榮譽) 北京西苑醫院專科培訓(腫瘤科、老年病科)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學深造證書(腫瘤學)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學脊柱推拿應用證書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更多健康資訊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