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Alex
模特兒:Hanaa
「天涯鏡」的最大優點就是方便,一支鏡頭便足以應付日常拍攝中需要用到的焦段,將換鏡的需要減至最低。畢竟在旅途上,換鏡這個動作或多或少要幾花一點時間,現場環境亦未必適合換鏡。在 Nikon 無反相機系列中,Z5 其中一個套裝便搭配了「天涯鏡」NIKKOR Z 24-200mm F4-6.3 VR。今次小編帶上這個套裝,走一轉港島徑第一段,為大家實地測試這支「天涯鏡」的表現。
單買 NIKKOR Z 24-200mm F4-6.3 VR,官方定價是 HK$7,580,若選擇 Z5 套裝(HK$18,400),減去淨機身售價(HK$11,800)後,鏡頭實際只需 HK$6,600。始終此鏡是原廠原生無反鏡頭,目前亦沒有副廠鏡作為競爭對手,用家的選擇的確是非常有限,售價高一點大概無可避免。雖然加轉接環用回單反鏡頭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但整體上,機、鏡的尺寸與重量又變成另一回事。
山頂廣場、獅子亭
港島徑第一段由盧吉道起步。作為熱身,大家可以先沿芬梨道步行 1 分鐘,到獅子亭欣賞維港兩岸風光。作為最近山頂廣場及纜車站的觀景熱點,獅子亭上的視野已經十分開揚。無論用 24mm 包攬整個維港,還是用 200mm 特寫尖沙咀鐘樓,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很多拍攝角度。
NIKKOR Z 24-200mm F4-6.3 VR 已經內置鏡身防震系統,最高提供 5 級防震效果。假設以 200mm 焦距拍攝,安全快門值是 1/200 秒,在 VR 防震系統的輔助下,理論上以 ⅙ 秒快門速度作手持拍攝,也能獲得穩定清晰的畫面。此外,鏡頭的光學設計著重減少色差並盡量提高色彩飽和度和對比度。拍攝當日天朗氣清,陽光頗猛烈,建築物的受光與背光位本已呈現較大的反差。雖說對比偏強是鏡頭的特性,但仍然在合埋的範圍內,不會很容易便「爆光」,暗位又「死黑」,畢竟用全片幅、少一點像素(Z5 有效像素為 2,493 萬)的感光元件就有這種優勢。
24mm 解像力測試(配合 Nikon Z5 拍攝)
▲F4
▲F5.6
▲F8
▲F11
▲F16
▲F22
短評:以最廣角端拍攝,接近畫面中央的廣告板為對焦點,相機的「邊暈控制」(消除邊緣失光)設為「關閉」。在最大光圈之下,對焦點附近位置的畫質銳利,即使收光圈,畫質亦只有極輕微的提升。不過到了 F16 光圈,銳利度已見到有輕微下降,到 F22 銳利度下降程度更明顯。邊緣方面,在最大光圈之下明顯見到有失光現象,畫質亦有點鬆散。影友若要求「角至角」都要清晰、銳利的話,可能需要收細至 F11 拍攝。值得一提的是,Z5 的「邊暈控制」功能提供「微弱」、「標準」及「加強」3 個選項,大家可依據個人需要自行調教,並建議設為常開。
柯士甸山遊樂場
其實在山頂纜車站附近,還有個稍為被人忽略的景點。若果大家時間充裕的話,可以順道到柯士甸山遊樂場逛逛。這裡有個西式小花園連噴水池,亦種植了較多品種的植物,很適合拍照,更可以測試鏡頭的微距拍攝能力。
NIKKOR Z 24-200mm F4-6.3 VR 的最短對焦距離為 0.5m(廣角)和 0.7m(遠攝端),最高放大率為 0.28 倍。若以最前端鏡片計,在廣角端鏡頭跟主體的距離大約相隔 30cm 左右,遠攝端則相隔 50mm 左右。跟其他同焦距的鏡頭相比,此鏡在廣角端的近懾能力不算十分出色,但遠攝端卻較有驚喜,能夠清晰捕捉微小的細節。
此外,在 200mm 焦距之下,再加上以最近對焦距離拍攝,也許光圈數字偏小(F6.3),但仍然可以做出淺景深效果,虛化表現亦算柔和。反觀廣角端,雖然已經用盡最近對焦距離,但虛化背景的程度還是不太理想,整個畫面感覺稍為雜亂。
鏡頭採用步進馬達(STM)驅動自動對焦,另使用電磁控制的光圈。機身上只有鎖定鍵、變焦環和鏡頭控制環(預設為手動對焦,透過相機功能選單可改作其他用途,例如:光圈環),基本上操作都非常寧靜,適合用來拍片。不過,可能跟相機的 AF 系統效能有關,在較暗的環境下,自動對焦系統會不時出現來回搜尋焦點的情況。也許 NIKKOR Z 24-200mm F4-6.3 VR 還是不能擺脫細光圈鏡頭的通病。
105mm 解像力測試(配合 Nikon Z5 拍攝)
▲測試原圖
▲F6.3
▲F8
▲F11
▲F16
▲F22
▲F32
短評:鏡頭在 70mm 焦距時,最大光圈已跌至 F6,轉到 80mm 焦距,最大光圈即跌至 F6.3。相片以中央的玻璃幕牆大廈作對焦點。比較天台的白色部分,基本上由 F6.3 至 F11 的畫質差不多一樣,然而到 F22,白色欄柵的紋理明顯變得模糊,到 F32 更變成一塊「白板」。再比較邊緣的淺啡色大廈,甚至右上角的樓宇(因在景深以外,因此顯得朦朧),畫質表現亦跟中央部分相若,值得一讚。下一頁︰盧吉道、200mm 焦距拍攝評測
盧吉道
港島徑第一段的焦點,非盧吉道一段懸空棧道莫屬。這裡可拍攝全無遮擋的維港兩岸,甚至遠至青馬大橋的景色。在日落時分,棧道的中、後路段也可以清楚遠眺大嶼山北部(迪士尼及愉景灣),是拍攝夕陽與彩霞餘暉的熱門地點。
NIKKOR Z 24-200mm F4-6.3 VR 由 24mm 變焦至 200mm,鏡身會伸長約 6.5cm。由於鏡片的設計充分考慮到整體重量平衡,因此會避免前端鏡片過重,鏡頭即使在 200mm 焦距之下,重心仍然在機身附近,不會出現頭(鏡頭前端)重尾(機身)輕的問題。
鏡頭採用15 組 19 片光學設計,其中包含 2 片 ED 鏡片、1 片非球面 ED 鏡片及 2 片非球面鏡片。無論在廣角還是遠食端,色差問題都較輕微。留意相機本身沒有註明針對色差或紫邊的校正選項,只提供「衍鏡補償」功能,開啟或關閉基本對紫邊沒有明顯影響。想完全消除字邊的話, 建議使用《Lightroom》比較實際。此外,Z5 內置的「自動變形控制」功能在插上此鏡後會失效,大概可理解為相機強制開啟此功能,因此鏡頭在全部焦段的變形問題都不明顯。
200mm 解像力測試(配合 Nikon Z5 拍攝)
▲測試原圖
▲F6.3
▲F8
▲F11
▲F16
▲F22
▲F32
短評:來到 200mm 焦距, 比較中央的白色建築物線條,F6.3 的銳利度明顯要比 F8 略低,至於 F8 與 F11 之間差別則不算明顯。同樣地由 F22 開始,影像的畫質會下降。邊緣方面,影像畫質大致跟中央相同,F8 與 F11 都是最佳光圈。有需要的話,收細到 F16 亦無問題,惟 F32 則建議盡量少用。
西高山
盧吉道結尾與夏力道的交界位置有個小公園,其南面有條小徑,可以上近期人氣極盛的西高山。西高山標高為 494 米,由交界位置小公園起步,雖然路程只長約 650 米(路牌上所示資料),但爬升高度達 100 米,官方稱需時約半小時,但建議平時少做運動的影友預留較多時間上山。西高山上的觀景台空間不多(假日要有「塞人」的心理準備),但視野卻極廣闊,因此成為打卡熱點。
作為一支 8.3 倍變焦的全片幅鏡頭,NIKKOR Z 24-200mm F4-6.3 VR 僅重 570g,再加上 Z5 的 675g 重量(連記憶卡及電池),整體重量為 1,245g,數字只算中規中矩。值得一提的是,此鏡是 NIKKOR 鏡頭首次使用鋁合金製接環,相信有助輕減一點重量。此外,鏡頭加上 ARNEO 塗層,有助提高鏡頭在逆光下的拍攝表現,減少受鬼影和眩光的影響。最前端鏡片還加上氟塗層,增強抗污能力。
其他測試相片(配合 Nikon Z5 拍攝)
更多 Nikon Z 24-200mm F4-6.3 VR 實拍樣本︰
https://www.dcfever.com/lens/viewsamples.php?picture=25051
Nikon Z 24-200mm F4-6.3 VR 規格︰
https://www.dcfever.com/lens/specification.php?id=1267
有讚
- 8.3 倍足夠大部分拍攝需要,無需經常換鏡
- 鏡頭質感紮實
- 自動對焦操作無嘈聲
- 機鏡平衡感良好
- 提供防塵防水滴設計
- 五級防震方便手持拍攝夕陽餘暉
有彈
- 邊緣影像有輕微鬆散
- 面對陰暗景物,AF 或會出現前後搜尋焦點的情況
- 除最短拍攝距離以外,不容易做出淺景深效果
- 14 角星芒效果呈現「掃把尾」,觀感不夠亮眼
總結
大家可能有個刻板印象,以為短焦距適合拍「大景」,長焦距適合拍「遠景」。從這次 Nikon Z 24-200mm F4-6.3 VR 的試用經驗,會發現「大景」當然要用廣角焦距來拍,但長焦距似乎更適合用於特寫──不論主體在近處還是在遠方。事實上,此鏡的遠攝端用於近攝的表現令人頗有驚喜,甚至可以說,多少帶有微距鏡的感覺。另一方面,Nikon Z 24-200mm F4-6.3 VR 防震效能亦出色,推高一點感光度,就算手持拍攝 Magic hour 或者 Blue hour 應該都無難度,從此行山出遊毋須常備腳架傍身。玩攝影應誶是享受拍攝的樂趣,而不是為帶甚麼器材而煩惱。
售價:HK$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