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M+ 首屆「希克獎」展覽明開幕 六項入圍作品探索多元政治論述 得獎者下年3月公布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更新於 2019年12月06日06:43 • 發布於 2019年12月06日06:43

旨在表揚在大中華地區出生或工作傑出藝術家的「希克獎」,首屆展覽明日起將於西九文化區 M+ 展亭舉行,展出六位入圍藝術家作品,包括胡曉媛《石疑》、梁碩《山頂裏》、沈莘《夜鶯的挑釁》等,只有楊嘉輝一位香港藝術家入圍,其餘均生於中國大陸。M+視覺藝術希克資深策展人皮力表示,六位入圍藝術家的手法和內蘊各異,但均意在探討當下複雜的時空關係與多元的政治論述。

希克獎策展團隊及入圍藝術家 圖片由香港M+提供
希克獎策展團隊及入圍藝術家 圖片由香港M+提供

希克獎策展團隊及入圍藝術家 圖片由香港M+提供

​周六(7日)起至明年4月,M+ 展亭將進行首屆「希克獎」展覽,展出六位入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胡曉媛《石疑》、梁碩《山頂裏》、沈莘《夜鶯的挑釁》、林一林《颱風》、楊嘉輝《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以及陶輝《你好,盡頭!》。

胡曉媛《石疑》 圖片由 M+ 提供
胡曉媛《石疑》 圖片由 M+ 提供

胡曉媛《石疑》 圖片由 M+ 提供

展覽期間,希克獎評審委員會將選出得獎者藝術家,並於明年3月公布結果。位於西九文化區、致力收藏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視覺文化作品的香港博物館M+,於 2018 年在香港設立「希克獎」。該獎項前身為瑞士藏家烏利.希克於1998年在中國創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奬(CCAA)。

策展人皮力:入圍作品旨在探討多元政治論述

M+視覺藝術希克資深策展人兼是次策展人皮力認為六位入圍藝術家的作品反映了動盪紛擾的全球化時代下多樣的藝術實踐,或直接回應社會現實,或關注個體如何在現實中內省自處。他強調:「藝術本身並不能解決歷史政治的衝突,卻可以在現實中不斷製造出與既有規範的差異」。

皮力指出,過去十年多股變革動力正潛行於社會之下,政治右轉、地緣政治愈趨激烈、各地示威活動此起彼伏等。遠有美國的佔領華爾街,近至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他認為儘管訴求各有不同,但這些抗爭均指向當下社會生活的核心主題──身分政治;有別於1950至 1960年代構建的單一、宏大民族國家身分,人們追求的是以個體及小群體為本,更為流動、多元的性別、文化身分。 而六位入圍藝術家的手法和內蘊雖然各有不同,但均意在探討當下複雜的時空關係與多元的政治論述。

梁碩《山頂裏》 圖片由M+ 提供
梁碩《山頂裏》 圖片由M+ 提供

梁碩《山頂裏》 圖片由M+ 提供

個體在身分認同構建過程中,往往涉及自身與周遭環境的角力。皮力舉例,入圍香港藝術家楊嘉輝的作品《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便以探討個體與命運的對抗為其重要面向。柴可夫斯基創作於1888年的《e小調第五交響曲》以「天意」為樂思,表現了沙俄政權走向崩潰前知識分子的矛盾不安;而楊嘉輝作品中的「消音表演」,令樂器的演奏變成沒有意義的摩擦與撞擊,反之演奏者的表情、動作和呼吸聲等雜音躍升為被觀看的「主角」。皮力認為,作品以視覺呈現的方式揭示了第五交響曲的悲劇主題:「天意也許終究難違,但人還是暗自奮力抗之」。 

楊嘉輝《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圖片由M+提供
楊嘉輝《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圖片由M+提供

楊嘉輝《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圖片由M+提供

此外,生於成都,現於倫敦和阿姆斯特丹生活及工作的藝術家沈莘,她創作的四頻道錄像作品《夜鶯的挑釁》,關注的則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對身分政治的探尋,從女性角度「挑釁」歷史、宗教和科學的體系,以多元分散卻又互有關聯的影像敘事結構,暗示上述議題在現實中相互指涉乃至衝突的複雜面向。

沈莘《夜鶯的挑釁》 圖片由M+ 提供
沈莘《夜鶯的挑釁》 圖片由M+ 提供

沈莘《夜鶯的挑釁》 圖片由M+ 提供

「希克獎2019」展覽

日期:2019年12月7日至2020年4月13日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M+展亭
免費入場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支持立場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