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Interest:潮流興搭巴士 巴士迷大顯神通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11月19日18:45 • 發布於 2019年11月19日20:30 • Interest
Hinson的鏡頭下,巴士照片成了時代的紀錄。今年6月,山頂纜車旁噴水池因纜車工程拆卸,拆前最後一晚,他攝下纜車巴士線15C與噴水池互相輝映的一刻。(受訪者提供)
Hinson的鏡頭下,巴士照片成了時代的紀錄。今年6月,山頂纜車旁噴水池因纜車工程拆卸,拆前最後一晚,他攝下纜車巴士線15C與噴水池互相輝映的一刻。(受訪者提供)
羅柏軒(蘇智鑫攝)
羅柏軒(蘇智鑫攝)
2014年,全球第一部特低地台雙層巴士退役,九巴安排該巴士行走最初服務的路線1A。(受訪者提供)
2014年,全球第一部特低地台雙層巴士退役,九巴安排該巴士行走最初服務的路線1A。(受訪者提供)
巴士迷大多有自己的愛車或愛線,Hinson的愛車是以往伴他上學、固定走16M路線的GU 9951。相關的「乳豬紙」、軚環、車廂內小車牌、鎖匙釦、模型,自然是收藏目標。(蘇智鑫攝)
巴士迷大多有自己的愛車或愛線,Hinson的愛車是以往伴他上學、固定走16M路線的GU 9951。相關的「乳豬紙」、軚環、車廂內小車牌、鎖匙釦、模型,自然是收藏目標。(蘇智鑫攝)
看似普通的巴士相片,其實背後有套標準。要清楚、完整地拍攝車頭和車身,光線充足、沒有人或物件阻礙為佳。(受訪者提供)
看似普通的巴士相片,其實背後有套標準。要清楚、完整地拍攝車頭和車身,光線充足、沒有人或物件阻礙為佳。(受訪者提供)
Hinson模型收藏之一,1990年代末被稱為「超時代巴士」的德國尼奧普蘭:「德國車我情有獨鍾,引擎聲夠澎湃,在公路幾跑得。」(蘇智鑫攝)
Hinson模型收藏之一,1990年代末被稱為「超時代巴士」的德國尼奧普蘭:「德國車我情有獨鍾,引擎聲夠澎湃,在公路幾跑得。」(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這陣子,人們奮力熟記巴士路線圖、轉車點,大家在這鐵路之城高呼,坐巴士才是正經事。但令人煩惱的是,對於巴士路線,我們確實不甚清楚。坐起巴士來,有時還得摸着石頭過河。向身邊的巴士迷朋友問路吧!他們狂熱地研習巴士,金手指一篤,比巴士App更可靠。現在會否是巴士迷最自豪的時代?

「近來好多人關心我,問我搭咩巴士好。感覺自己有用咗。」巴士迷羅柏軒(Hinson)笑說。被問起路線,Hinson總能快速回答最便宜、快捷的路線,再對該路線的發展侃侃而談。其實一個稱職的巴士迷,記路線是小兒科,「憑號碼都估到大概」。

巴士迷記性好,體能更好。他們有點像運動員,十來歲是最fit、最投入的年紀。搭巴士、影巴士,那怕從東跑到西,翻山越嶺,也樂此不疲。到二三十歲,體內年少輕狂的因子開始「退役」,燥動的熱愛漸漸收斂。「新一代巴士迷只有12、13歲,我依家老喇,少了拍攝巴士,多了研究道路。」問清楚,呻老的他只不過廿歲出頭,語氣卻帶點老成:「以前拍不到理想的巴士相片會很緊張、唉聲嘆氣,現在心態淡然,拍不到是命運整定。」

10年,足夠讓人脫胎換骨,見證時代更迭。Hinson翻出大膠箱,每件巴士相關物品也訴說着歷史。例如數十張「乳豬紙」(巴士路線圖俗稱):「以前色彩斑斕得多,每節分段收費不同用色,現在換了新豬紙,都是灰色底,不列出班次和轉乘資料,只得QR code給你查。」一整疊九巴月刊,普通版和內部員工版兼備,「員工版有會議紀錄!我們可藉此知道九巴新動態」。泛黃的巴士剪報,則記載各種巴士退役的大事。還有不復用的舊式站牌、巴士郵票,以及列出全港所有巴士路線的大地圖,揭開背面,查詢電話還只得7位數。

「巴士可反映時代變化,有些巴士退役,和社會人事息息相關。」聽Hinson頭頭是道地講解藏品與時代的千絲萬縷,饒有趣味。但更令人好奇的是,不是巴士員工的Hinson,如何獲得這些內部、「機密」的物件?「不少巴士迷搭得車多,與車長相熟,會私下聯絡。」他笑說,這俗稱為「媾車長」。此外,退役巴士被送到劏車場拆毀,部分沒用零件會變賣,便有機會造福巴士迷。

與「巴敗」割席:不會傷害所愛之物

香港巴士系統發達健全,巴士迷文化在1990年代開始蓬勃。鍾情攝影的,研究機件性能、路線規劃,或專儲巴士模型,瓣瓣都有專家。可惜大樹有枯枝,為了「集郵」,一些巴士迷不惜影響別人,如拍攝巴士時罔顧安全、大聲叫囂,甚至竊取巴士零件,這些不良巴士迷被圈中人稱為「巴敗」。「例如有人影相時會擺雪糕筒在巴士前,確保巴士扭出啲,讓他更易拍攝,這種人當然恥與為伍。」Hinson正色說,自己只會以合法途徑徵收物品,對於「巴敗」,他表明割席:「愛一樣興趣就不會想傷害它。」

不當「巴敗」,那麼「巴膠」呢?「這是對興趣狂熱的一種認證,巴士迷對此都習以為常。」Hinson從容說,雖然「巴膠」起初帶有貶義,但現在大家都會稱興趣愛好者為「XX膠」。朋友同學都習慣稱他為「巴膠」,不僅不覺負面,還帶點親切感。

「巴膠」之中,他屬於記錄及攝影一族,除了收集物品,影巴士亦讓他着迷。最瘋狂是中學時,伴他上學的「愛車」GU 9551快要退役,車子由固定只走16M路線,被調配為每天行駛不同路線的後備車。Hinson每天的課餘活動,便是出動拍攝「愛車」的臨別英姿,他拍過多達40條路線,足迹遍佈全港。

如仔細研究,每架巴士的型號、路線、路牌、車身廣告,連結起車本身的歷史,都可衍生有趣故事。他展示一張張作品:曾被泥頭車摧毀後「重生」、總是貼上華麗全車身廣告的KT 6491;全球第一部特低地台雙層巴士退役,被安排行走最初服務路線1A的告別式;山頂纜車噴水池被拆前,與纜車巴士互相輝映的一刻。相片不止拍巴士,也帶出社會的變遷。

天時地利人和 捕位等足5小時

Hinson特別喜歡拍攝的情景,是臨時被調配走其他路線的巴士。「我們稱這些情况為『特見』,即特別所見,巴士迷會更踴躍。」他通常靠網友報料,得知「特見」行蹤,確認班次是否全日行駛,再計算開車時間和車程,趕到拍攝靚位就緒。按快門那刻,沒有人和車突然殺出,才告成功。「有些人不跟燈號過馬路,張相就咁無咗,最長等過4、5小時,車才會在同一位置駛出來。我常說,別人遲10秒過馬路,我可以等少3個鐘。」一張看來不甚特別的照片,其實得來不易。

集合天時地利人和,便可試試拍攝巴士迷眼中的「標準相」。「要完整、清晰地看見車頭和車身,有固定比例,不可頭大身細。有些人瘋狂得用間尺量度比例,頭身比要1:2.5,我不會,看來合意便可。」標準相張張大同小異,拍得多未免死板,故Hinson亦會拍攝「情景相」,這講究將巴士融入四周景物拍攝,着重意境,發揮空間更大。

翻箱倒櫃,Hinson遞來一本小五學校筆記本,連續幾頁鉛筆畫,描繪他小時候眼中的巴士車頭。笑笑口的車長旁,軚盤、手掣、車燈、報站顯示屏等細節位都不缺。但童稚筆觸的背後,有段辛酸故事:「小時候受欺凌,和家人同學關係不好,會埋頭苦幹畫巴士,不開心就出街找巴士搭。後來開始影巴士,有人讚賞,認識巴士迷,擴闊了圈子。我的童年,是這個圈子給我的。」自此,他全身投入迷巴士。大專也選相關學科,亦加入道路研究社,志在未來投身交通行業。

「細個唔讀書,大個做運輸,大家聽得多,亦可能覺得交通很普通。但細心看,沒有交通或交通混亂,對市民影響好大。」他提到巴士公司的口號「城市脈搏」說得正好:「一架架巴士就像血管入面的血液,不斷流動,將乘客帶去不同地方。」這份重要性,在城市脈搏轉變的當下,更是不言而喻吧。

文:宋霖鈴

編輯/陸亮瑋

電郵/ lifestyl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