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2019 南極臭氧洞峰值有記錄以來最小 平流層不尋常暖化影響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更新於 2019年10月23日07:17 • 發布於 2019年10月23日07:17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與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NOAA) 周一 (21/10) 指,南極上空的臭氧洞在 9 月 8 日已達到本年高峰值 1,631.7 萬平方公里,是自 1982 年有紀錄以來最低的高峰值;在達到高峰值後的九、十月,臭氧洞已縮小至少於 1,010 萬平方公里。

當局指,本年相對小的臭氧洞可能是與不尋常平流層 (stratosphere) 和暖溫度所致。在正常天氣狀態下,典型臭氧洞最大可以達到約 2,072 萬平方公里。這亦是近 40 年來第三次因平流層溫度升高,使臭氧層流失減少,其餘兩次異常小的臭氧洞出現於 1988 與 2002 年。

NASA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大氣科學家 Susan Strahan 在新聞稿指,現時仍努力了解臭氧洞變小的情況;如果沒有暖化,可能會看到較典型的臭氧洞。

平流層臭氧層會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皮膚癌與白內障等損害。從 1970 年代開始,學界發現南極地區的臭氧層會在當地春季開始轉薄,九月中至十月初會變得最薄。而這個情況源於人類使用製冷化學物質如氟氯烴 (Chlorofluorocarbons, CFC) 與氫氯氟烴 (Hydrochlorofluorocarbons,  HCFC) 。這些物質會分解平流層臭氧分子,令臭氧層穿洞,使地表曝露於更多的紫外線輻射下。

1987 年 46 個國家簽訂《蒙特利爾議定書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規定將 13 種 CFC 與 HCFC 的生產凍結在 1986 年規模。此後多番修訂,決定在 2010 年禁止製造這些化學物質, 2040 年全面淘汰使用,是極少數國際合作解決環境危機的成功例子。

雖然人類已在減排取得一定成效,但當局警告不等於我們已完全處理臭氧洞問題,而且 CFC 與 HCFC 會殘留於大氣中數十年,期間仍會破壞臭氧層,因此人類要完全修補臭氧洞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來源: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2019 ozone hole is the smallest on record since its discovery, but there’s a catch, 21 October 2019

文/Alan Chiu 、審核/Edward Ho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支持立場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