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時尚

香港時裝之難 在外患更在內憂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04月18日00:13 • 發布於 2019年04月17日20:30
香港為本——Mountain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及紐約FIT時裝學院,2014年成立我時尚國際有限公司(My Fashion International Limited),主理旗下兩個女裝品牌MYAM Atelier及112 mountainyam。曾摘下多個國際設計師獎項,不時受邀參加不同地區的國際時裝周,Mountain卻不忘香港才是自己的設計大本營。(蘇智鑫攝)
香港為本——Mountain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及紐約FIT時裝學院,2014年成立我時尚國際有限公司(My Fashion International Limited),主理旗下兩個女裝品牌MYAM Atelier及112 mountainyam。曾摘下多個國際設計師獎項,不時受邀參加不同地區的國際時裝周,Mountain卻不忘香港才是自己的設計大本營。(蘇智鑫攝)
非洲婦女——Mountain喜歡用繡花圖案帶出玩味,頭頂籃子、用布裹體的非洲婦女成了系列的角色。(蘇智鑫攝)
非洲婦女——Mountain喜歡用繡花圖案帶出玩味,頭頂籃子、用布裹體的非洲婦女成了系列的角色。(蘇智鑫攝)
時裝捉迷藏——在野生動物園近距離遇到長頸鹿,也只能見到牠細微移動。Mountain將體驗化為設計元素,細心留意迷彩圖案上色塊,可與長頸鹿玩「捉迷藏」。(蘇智鑫攝)
時裝捉迷藏——在野生動物園近距離遇到長頸鹿,也只能見到牠細微移動。Mountain將體驗化為設計元素,細心留意迷彩圖案上色塊,可與長頸鹿玩「捉迷藏」。(蘇智鑫攝)
天橋說故事——Mountain早前參加紐約時裝周,首次以說故事形式將設計帶上天橋。(受訪者提供)
天橋說故事——Mountain早前參加紐約時裝周,首次以說故事形式將設計帶上天橋。(受訪者提供)
非洲民族風——非洲人的穿衣之道在於「無章法」,Mountain便以當地Masai民族風格為靈感,設計了多款不同質感的絲巾,營造近似的凌亂美。(受訪者提供)
非洲民族風——非洲人的穿衣之道在於「無章法」,Mountain便以當地Masai民族風格為靈感,設計了多款不同質感的絲巾,營造近似的凌亂美。(受訪者提供)
隱形穿著——設計師理解香港人習慣「隱形」的穿著,是故設計沒有一味花碌碌,配合不同造型,令人較易消化。(受訪者提供)
隱形穿著——設計師理解香港人習慣「隱形」的穿著,是故設計沒有一味花碌碌,配合不同造型,令人較易消化。(受訪者提供)
軍裝剪裁——Mountain刻意為系列滲入軍裝剪裁元素,想穿者為自己「fight for something」。(受訪者提供)
軍裝剪裁——Mountain刻意為系列滲入軍裝剪裁元素,想穿者為自己「fight for something」。(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時裝設計之難像個不死魔咒,講了幾十年,問題似乎依然一浪接一浪。究竟哪兒出亂子?「5年前,我們在香港時裝周得到的第一張訂單是幾十萬,現在,幾千元已說是不錯了。」早前隨香港貿易發展局(TDC)首度參加紐約時裝周的Mountain Yam(任銘暉)說。實情是,市場環境改變了,各國買手如今大多會跳過香港,直接去其他地方做採購……對外競爭不容忽視,然而,真正叫本地設計師懊惱的,卻是內憂。

訪問在4月初進行,Mountain剛從紐約回來後不久,正忙着為旗下品牌112 mountainyam革新形象。112是一個Pantone顏色號,那抹近似土壤的「鴨屎綠」色調,象徵着生機,是設計師賦予品牌的精神和活力。

5年前,他離開任職4年的手袋公司自立門戶,一口氣推出了兩個品牌,除了主打女裝個性日間服的112 mountainyam,還有講究巧手工藝的高級訂製系列MYAM Atelier。為了同時實現這個涵蓋兩種風格的時裝設計夢,他日間全職工作,晚上則專注籌備自家品牌的生產,過了3年廢寢忘食的非人生活,直至品牌正式面世。現在看這些他口中所說的「小小努力」,實在非凡。

首踏紐約時裝周 窺探人性動物園

紐約時裝周當然不是Mountain第一個踏足的海外時裝周,他過往亦曾前往荷蘭、越南、非洲等地參加時裝盛事。他表示:「時裝騷雖不過是marketing,每個地方的基本運作分別不大,但每個市場各有不同的文化考慮、取向和喜好,不同地方買手的選擇背後原來早已下刪了千言萬語,是門學問。」

然而,是次紐約時裝周對他來說最是難能可貴,因為這是他初嘗以說故事的方式,在國際時裝舞台呈現其創作想法的一次。「我們今年開始為品牌重新洗牌,希望透過『與客人一起感受世界』的概念去設計,令作品富內容而不失實用,所以風格上有少許轉變,慶幸能將這個新嘗試帶去紐約。」轉變成就了Hide & Seek這個主題系列,當中的內容,正正就是Mountain個人對城市生活的觀察。「去年獲邀請到非洲交流,行程之一是到訪當地的野生動物園區,我好記得那個尋找和遇見動物的過程,感覺就像捉迷藏一樣;同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有些動物是獵食、殺戮的,有些則被殺,又令我聯想起城市人慣於隱藏自我、爾虞我詐的殘酷世界。」

是故,系列中不難發現一些似是而非的迷彩圖案和彩色刺繡,隱現不同動物的線條與形態,提醒人要細心觀察、細味生活,方可將眼光放得更遠,不只為工作而生存。「說到底,藉時裝帶出正面信息才是這個系列的真正意義。」他補充,「設計師與客人要一同成長,為彼此建立出一種長久而可持續的關係,不能吝嗇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態度。」也許在今時今日,只有能夠支撐城市人面對現實的主題,才可發展。

誰分裂了香港人與香港時裝?

一場時裝騷,一次表白,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彷彿就這樣被稍稍拉近。那麼,在香港時裝與香港人之間的距離又是什麼的一回事?

近幾年,似乎愈來愈多像Mountain這樣年輕新晉且有行業基礎的本地時裝設計師,為了爭取聯繫更多國際買家,不會放過開拓海外市場的機會,要麼應邀,要麼主動參與任何形式的展銷會和陳列展覽。即使地點遠至倫敦、冰島,又或近至成都、上海,都不乏令人振奮的本土名號。是次的紐約時裝周亦然,一如既往,設有長達近兩個月展期的Fashion Hong Kong陳列室,協助設計師洽商,據說整體成績不錯,訂單與口碑都不缺。

「無可否認,當你人不在港,得到的訂單會比較多,歐洲、亞洲,甚至是香港本土的都有,可是人一在港,訂單就沒了。」Mountain先自嘲是我們慣性的「隔籬飯香」,接着卻是一臉認真,「問題絕對需要正視。」遠水不能救近火,作為仍然扎根本土的香港設計師,他當然有理由認真。曾有本地客人因為看了他在電視台的訪問,打電話去他在黃竹坑的工作室,說想要買邊件邊件衫,最後客人竟然就真的專程大老遠走去買;又試過跟新相識的朋友閒聊食飯,對方卻連Vivienne Tam都不知道是誰。「哦!香港原來有時裝設計師的嗎,香港時裝原來這樣的。」香港人沒有否定本土時裝,只是懵然不知。

「有時會想,是推廣的方向出錯嗎?本地和外國市場,為什麼往往都是魚與熊掌?卻又不能先先搞好本地市場?」很多很多的問題,大抵都是每個本地設計師的心底話。Mountain唯一肯定的是,本地市場的推廣,一天不與客人直接掛鈎,設計師就有排受。「產品固然有好與不好,美與不美也非常主觀,但如果資訊可以更透明,全香港人都知道有香港時裝,撇除『小圈子』宣傳,整個城市的創作氣氛將會很不一樣,接觸本地客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加。」

Mountain又言,設計只是時裝產業的一部分,其餘更多的是市場配套;正如時裝騷一樣,同一批貨在不同地方,客人選擇的款式也不盡相同,豈能憑空想像。「香港時裝的定位既已脫離生產線,我們只能賣創意。」若決心搞好創意,便得為新一輪的資源問題做好準備。

別讓世界埋在「花生」殼堆

香港人沒有否定本地時裝,但也從來沒有否定金錢。「最怕聽到客人用價錢衡量本地設計,因為但凡在香港講錢,就變成禁忌。」朋友有時會同Mountain說笑,香港人的本性就是要求平靚正,「然而『平靚正』背後,我們忘卻了成本。」

大概一場風暴見眾生,香港人一直抱擁的,是價值而非價值觀。勞碌打工仔在辦公室邊打字邊幻想去海灘度假,Mountain也幻想,幻想完就行動,騰出時間,滿足自己,闖出另一片天。他自比為鳥,喜歡看世界,對世界好奇,但也怕別人潑冷水。「簡單說穿衣,香港人對時裝是有一個慣性,習慣了穿得像個隱形人,因為怕被人評論。」他說judgement是我們的死穴,這抹殺了很多空間。問他還喜歡香港市場嗎?他二話不說:「喜歡!香港只是有部分人喜歡安於現狀,就似日本,香港現在在走日本條路,開始一成不變,但仍然會有一部分人正在為自己的生命拼搏,活得精彩,對世界好奇,想發掘更多新事物。這不就是我們的客群嗎?」哪怕是一小撮人,有人同路就好。

查詢:www.112mountainyam.com

文:陳心

編輯:陸亮瑋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