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重覆犯案原因 或為腦部灰質與常人不同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更新於 2020年02月22日04:08 • 發布於 2020年02月22日04:07

懲教工作不只需要懲罰犯人,更重要是怎樣防止他們重犯。要有效處理懲教工作,更需了解犯案成因。刊於《刺針精神醫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發現,慣犯腦部結構或與未曾犯法,或者青少年犯不同。

研究團隊分析了 672 個 1972–73 年紐西蘭出生人士的數據,該批數據定期記錄了自 7 歲至 26 歲期間的反社會行為(包括打鬥、欺凌、破壞公物、逃學或曠工及偷竊),當參加者 45 歲時,團隊會為他們進行腦部掃描。團隊根據參加者的反社會行為分成三組,其中 441 人曾有極少或無反社會行為(平均定罪數 0.31 次)、151 人則只在青春期間有反社會行為(平均定罪數 1 次),最後 80 人的一組則自童年已不斷有反社會行為的慣犯(平均定罪數 5 次)。

他們發現慣犯組別比起其餘兩組更易出現精神疾病,濫用藥物情況也較多。這一組別的反社會或犯法行為一般都比只在青春期犯罪的人士高。

研究人員在排除社會經濟狀況和智商等因素後,從腦掃描中發現一些差異。慣犯腦部各個區域的表面面積比少有反社會行為的一組少,而慣犯與協控情緒、動力,以及控制行為的腦部灰質 (grey matter) 也較兩組薄。團隊同時將曾在青春期曾有反社會行為的一組與無犯法一組比較,其腦部表面面積無明顯差異,但灰質厚度則就有不同。

雖然三組各有差異,但研究人員強調現時仍未找到差異的原因。他們推測可以是基因或環境因素,例如童年缺乏照顧等情況,都可能會影響慣犯的腦部結構發展。另一可能性,是慣犯較大機會接觸到香煙、酒精或藥物等,這些物品都有機會導致他們腦部結構的改變。而研究發現也有一定限制,其中一個問題是研究人員只有參加者成年的腦掃描數據,而他們只比較了一種腦細胞組織。此外,今次分析的慣犯數量只有 80 人,加上參加者全部都為白人,未必能真正反映慣犯是否有明顯生理差別。此外,即使發現慣犯與一般人腦部結構不同,也未必代表他們腦部結構的差異,是令他們重複犯罪的原因。

發展分類理論 (Developmental taxonomy theory) 認為腦部結構差異與反社會行為相關,也是影響每個人是否會重犯的機會。現時一些英、美等國青少年犯罪法案均是考慮到此理論而制訂相關刑罰及政策,今次發現提供了支持此說的一些證據,相信將有助科學家和政府制訂或改良懲教政策。

來源:
The Guardian, Long-term offenders have different brain structure, study says, 18 February 2020

報告:
Carlisi, C.O., Moffitt, T.E., Knodt, A.R. & et al. (2020). Associations between life-course-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ur and brain structure in a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longitudinal birth cohort. The Lancet Psychiatry, 7, 3. DOI: 10.1016/S2215-0366(20)30002-X

文/Edward Ho、審核/Alan Chiu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支持立場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