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街知巷聞:香港藝術館 × K11 MUSEA 新尖嘴視覺盛(剩)宴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12月14日18:02 • 發布於 2019年12月14日20:30
文化中心(左)的蝦肉色被詬病老套肉酸多年,藝術館(右)打安全牌換混凝土新裝,我們奇想,如果想好玩些,或許藝術館可照用蝦肉色但改用另一種材質來自嘲?(黃宇軒提供)
文化中心(左)的蝦肉色被詬病老套肉酸多年,藝術館(右)打安全牌換混凝土新裝,我們奇想,如果想好玩些,或許藝術館可照用蝦肉色但改用另一種材質來自嘲?(黃宇軒提供)
K11 MUSEA富麗堂皇,極力展現典雅×新潮的氣氛,新商場以各式各樣活動、展品出盡渾身解數,一踏進去,就似被扯入樓盤廣告砌出的奢華世界。(黃宇軒提供)
K11 MUSEA富麗堂皇,極力展現典雅×新潮的氣氛,新商場以各式各樣活動、展品出盡渾身解數,一踏進去,就似被扯入樓盤廣告砌出的奢華世界。(黃宇軒提供)
藝術館外的藝術裝置,你有沒有留意其中一個可以轉動?(黃宇軒提供)
藝術館外的藝術裝置,你有沒有留意其中一個可以轉動?(黃宇軒提供)
藝術館大堂現時可作活動場地,不過比以前格局封閉。(黃宇軒提供)
藝術館大堂現時可作活動場地,不過比以前格局封閉。(黃宇軒提供)
公共空間有價,要賞這片高層海景,請光顧高級餐廳。(黃宇軒提供)
公共空間有價,要賞這片高層海景,請光顧高級餐廳。(黃宇軒提供)
離開博物館有一平台,是其少有地向公眾開放的露台。(黃宇軒提供)
離開博物館有一平台,是其少有地向公眾開放的露台。(黃宇軒提供)
催淚彈兩星期前才放到商場門口,此刻大堂歌舞樂聲震耳欲聾,讓人頓感不知人間何世。(黃宇軒提供)
催淚彈兩星期前才放到商場門口,此刻大堂歌舞樂聲震耳欲聾,讓人頓感不知人間何世。(黃宇軒提供)
K11 MUSEA通往波希米亞花園的電梯(上)及商場門外的「水簾舞台」(下)。(黃宇軒提供)
K11 MUSEA通往波希米亞花園的電梯(上)及商場門外的「水簾舞台」(下)。(黃宇軒提供)
刻意營造風格到盡頭,感受奇情都有樂趣,例如嵌在假書中的電梯按鈕。(黃宇軒提供)
刻意營造風格到盡頭,感受奇情都有樂趣,例如嵌在假書中的電梯按鈕。(黃宇軒提供)
K11 MUSEA購入不少著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Katharina Grosse的雕塑放在門外,視覺上比藝術館作風還更大膽。(黃宇軒提供)
K11 MUSEA購入不少著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Katharina Grosse的雕塑放在門外,視覺上比藝術館作風還更大膽。(黃宇軒提供)

【明報專訊】推開巨門,樂聲響徹大堂,芭蕾舞者在扶手電梯上起舞,一片歡騰景象。

亂世之中,無數文藝活動在幾個月以來取消、延期、叫停,此刻踏入新商場K11 MUSEA,遇到直白演繹的「歌舞昇平」,幾乎瞬間忘掉天地,不禁看呆。

尖沙嘴海濱另一頭,香港藝術館亦在動盪裏按計劃重開,這新聞在當下時勢毫無疑問不會得到多少注意,然而悄悄地,兩個新地標已翻新了海濱面貌,那個一直被視為象徵香港城市演變的海濱,無論香港人還是遊客今天去訪,都會頓感陌生。

香港藝術館 不少空間拒人於「門內」

「之前總說誠品怎麼會選擇開在星光行,現在想起來卻理所當然。」從近海港城那邊出發,Sampson(黃宇軒)憑記憶追溯,自從海港城與AllRightsReserved合作,藝術×商場這種模式已不是什麼新奇事,在商場前的空地密集式擺放大堆熊貓、叮噹公仔,還有海上放隻吹氣大黃鴨,都是這間「創意工作室」辦活動的拿手好戲。這一切似是為現在海旁變身作個前奏,誠品挑的位置開始顯得不突兀。

沉灰外觀 與世界接軌

文化中心的蝦肉色,no啦,香港藝術館的沉灰混凝土外觀,是當今美術館的基本款。以前感覺古肅的藝術館,現在則努力用討好大眾的語言來介紹展品,例如「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有趙增熹監製的音樂;吳冠中名作《雙燕》上方投影一雙在飛的燕子;介紹香港藝術家夏碧泉,以「高雅與世俗/腐朽與神奇/土瓜灣的香港杜象」來形容,這一切是多咗還是親民咗?也許藝評人與公眾有不同結論,不過聽聞是美術館賣點之一的維港海景,有不少空間就拒人於「門內」,幾處向海露台都未向公眾開放,而一間高級西餐廳就坐擁其中一片無敵海景。

離開藝術館,沿梳士巴利道那邊走,會經過一道帶點神秘感的磚紅色樓梯,兩旁放滿聖誕大紅花,這條路通往小花園到酒店大門,是洲際低調隱蔽的一面。夾在簇新的藝術館與星光大道、K11 MUSEA之間,我們順道進酒店大堂繞了一圈,淡啡主調是屬於洲際酒店的classic氣派,出門口走過涓涓不絕的噴水池,我沾上祥和又與世隔絕的氣息,感覺似剛探望過一位老人家,莫名其妙覺得安心。

K11 MUSEA 沉浸潮流新世界

老人家旁邊是女神,Musea名字取自靈感之神Muse,女神如何在人心裏留下第一印象?是香水味。雲呢拿甜膩香味撲鼻而來,這是商場有意為顧客製造的嗅覺記憶,灑滿場內每層通道。圍繞商場門前的小片庭園本來設計了外圍花圃之間有多個入口,不知是否因應社會運動,這些空隙現時以圍欄擋住。門前是個大圓圈,不是噴水池,卻是凹進去的深洞,一級級座位向下延伸,最底的小空地可作舞台,旁邊通往商場下層。這天時近黃昏,我們從地面推門入大堂,強勁的歡慶音樂傳入耳內,大堆觀眾舉手機拍照,原來扶手電梯上有15分鐘歌舞表演,從網站得知,這個節目叫「CULTURAL MUSE ENCOUNTER」,文化繆斯呼應「將K11 MUSEA打造成香港文化矽谷的願景」,不過職員解釋不是日常節目時,沒提什麼文化,倒說「將到聖誕嘛」。

大門滿典雅花紋 錯覺在歐洲

上兩層轉身回望,商場大門佈滿典雅花紋,隔着花紋往外看,非常隱約地見到大街,在華麗堂皇的氣氛籠罩下,會錯覺外面是哪個帶濃厚歷史感的歐洲大都會。就像歌舞片或樓盤廣告的開頭,Musea一手將人拉進擺脫外頭的紛亂,關起門就沉浸於另一個結合當代潮流的新世界。背景播首聖誕歌,都改編成節拍自由的爵士樂。

究竟時下興什麼?商場巧妙地以金色為主調,配合名店氣派時可變銅金,要貼近環境議題又能化為與草綠不違和的木啡,從地下植物一層層營造到7樓的「波希米亞花園」。正當香港藝術館費煞思量將藝術品呈現得親民易懂;較為大眾化的商場卻不行這一套,場內遍佈當代藝術品,卻以博物館標準來「設展」,旁邊的解說按足藝術館規格編寫,來讀作品文字感受一下:「矗立的雕塑被賦予了生命和性格,成為立體的人或物。圖騰柱除了參照非西方的藝術傳統,使人聯想起一個不穩的世代,當中包括政治分歧和各種社會議題……」

途人:新淨漂亮 不管藝術

Chok盡品味,觀眾點睇?在商場碰到幾名結伴而來的年輕女性,說這裏新淨漂亮,不過沒留意藝術品,她們帶着不好意思的表情,似乎覺得沒看藝術是自己的不足,至於問及有沒有去重開的藝術館看看,一人反應:「哦係咩?呢度附近有藝術館?」正在拍照的李先生年紀較長,他趁放假來逛,嘆近日這邊衝突多,感覺商場節日氣氛都減少,早他一步到商場親見歌舞的我內心訝異,不過看李先生愈講愈灰,我安慰他,多等一會吧,背景歌單很快輪到聖誕歌。他同樣沒多管藝術不藝術,沒到過藝術館,覺得商場「感覺不誇張」、「感覺環保」,比起以前的新世界中心更高檔,「都啱嘅」,他說,城市發展就是這樣了。

文 // 曾曉玲

…………………………………………

開心睇art,唔開心睇art

今年初在本欄討論「星光大道2.0」時,論及尖沙嘴海旁對香港文化發展有多重要,從海港城走到原來的新世界中心,1970年代以來,香港人就在這兒「學習」消費,建立身分認同。到了現在,取代原有新世界中心的大規模建築組群Victoria Dockside落成,香港藝術館翻新多年後重新開放,儼然宣告「新尖沙嘴海旁」真正誕生了。新海旁恍似額頭鑿住「藝術」二字,跟對岸的西九分庭抗禮。「開心買鞋,唔開心買鞋」,已經過時了,現在是「開心art,唔開心art」,在這「新世界」的海濱,art is the only game in town。

舊藝術館過氣卻踏實

老實說,從前不太敢叫來觀光的朋友去參觀藝術館,它不是全球化時代那些sexy的、總是一城景點之最的美術館,從外觀到內部空間都更像市政大廈圖書館,過時陳舊。不過,日子久了,又覺得舊藝術館的脫節有點cult,有種過氣的踏實,特別討喜的是,它舊有的餐廳就像從前可在康文署泳池找到的茶座,很在地。翻新前的藝術館正門升高了一層,不進入館內,也可享用幽靜的平台公共空間,大部分平台空間,如今都隨着美術館擴建被納進正式展館範圍了,原來的小餐館則變了「米芝蓮級數」的貴價餐廳和hip得交關的輕食店。如今就連進館程序的「規格」,也不再平易近人,行裝要通過X光機檢查,要上網登記預約好時間的電子入場票。美術館終從一邊的極端(casual之至)走到了另一邊的極端,出盡力告訴你,它不再是往日的醜小鴨,是與世界接軌、似模似樣的「大(美術)館」了。

新商場藝術「打入冷宮」

移玉步至號稱是「環球藝術設計區」的Victoria Dockside一帶,友人稱作「網紅商場」的K11人文藝術購物館(MUSEA),可感受到另一種「用力非常」。MUSEA這商場號稱「文化矽谷」,跟矽谷的關係想當然是那通往未來的野心,如果香港藝術館是要用力跟足世界的norm,這購物館則似在宣稱,忘記藝術館和忘記商場吧,未來是屬於這種「撈埋一嚿」的空間的。本欄早前討論南豐紗廠時,談過藝術館和商場的融合,但它未有一種「典型」的風格樣式。有趣是,走在MUSEA之中,深刻感受到它的視覺和空間感,未嘗有野心地為這類新型空間構想一種全新的典範,反而一座《大亨小傳》式紙醉金迷的消費皇宮被築起來了,不同設計併貼在一起,較讓人模糊地感覺奢華,在其中的大量藝術品,也像被「打入冷宮」。感受「新尖沙嘴海旁」的視覺過剩和入時,跟「倖存」下來那些舊空間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也是此際走在其中的趣味。

【Ways of Urbanist Seeing(47)】

文 // 黃宇軒

圖 // 黃宇軒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