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街知巷聞:今期流行入工廠消費 商場+藝術館 組裝南豐紗廠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03月23日18:35 • 發布於 2019年03月23日20:30
六廠(黃宇軒提供)
六廠(黃宇軒提供)
工廠舊樓梯是訪客懷舊熱點,不知他們有否留意這樣的舊本來就遍佈紗廠四周?(黃宇軒提供)
工廠舊樓梯是訪客懷舊熱點,不知他們有否留意這樣的舊本來就遍佈紗廠四周?(黃宇軒提供)
南豐紗廠成為城中一個新的消閒地標,咖啡店林立亦吸引了年輕人進場消費。(黃宇軒提供)
南豐紗廠成為城中一個新的消閒地標,咖啡店林立亦吸引了年輕人進場消費。(黃宇軒提供)
「紗廠絮語」展覽述說工廠歷史,但佔地不多。(黃宇軒提供)
「紗廠絮語」展覽述說工廠歷史,但佔地不多。(黃宇軒提供)
今天要找個休憩空間唞氣,竟是要到工廠區中尋。(黃宇軒提供)
今天要找個休憩空間唞氣,竟是要到工廠區中尋。(黃宇軒提供)
紗廠經翻新後以天橋連接,將三幢廠房重裝成一體。(黃宇軒提供)
紗廠經翻新後以天橋連接,將三幢廠房重裝成一體。(黃宇軒提供)
The Mills新標誌既是紗線,也寓意創新思路。(黃宇軒提供)
The Mills新標誌既是紗線,也寓意創新思路。(黃宇軒提供)
藝術作品《跡織繪》細節甚多, 由一個個小牌組成,隨風微動展現布的質感,中間部分掛起各種布絮,現場見無論中年阿姐還是年輕一輩都喜歡這個作品。(黃宇軒提供)
藝術作品《跡織繪》細節甚多, 由一個個小牌組成,隨風微動展現布的質感,中間部分掛起各種布絮,現場見無論中年阿姐還是年輕一輩都喜歡這個作品。(黃宇軒提供)
兩邊廠房間的巷口有本地藝術家創作的壁畫,是訪客打卡點之一。(黃宇軒提供)
兩邊廠房間的巷口有本地藝術家創作的壁畫,是訪客打卡點之一。(黃宇軒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三月,隨着Art Basel又將在月底揭幕,開始如往年步入「藝術大爆炸」階段,記者電郵信箱早被展覽新聞稿轟炸不停,夾在其中的是南豐紗廠「CHAT六廠」剛開幕的消息。今時今日,香港人已好難說「藝術我識條鐵咩」,繼去年五月大館開幕,南豐紗廠亦銳意在荃灣創立一個藝術新地標。如何成為新時代消閒熱點?商場,太商業、一式一樣;藝術館,太悶、太離地,商場+藝術館+懷紡織業的舊,剛好吸引到掃IG的年輕人和收看婦女節目的媽媽們同步踏入這片工廠區。

「香港愈來愈少這些地方,舊的建築該拆的拆,不該拆的都拆。我欣賞商家願意將建築活化,姑勿論保留了多少紗廠的原來面貌,始終是好的。」剛為太太在壁畫前拍照的黃先生認為,這裏有幾分像中環由警察宿舍改裝而成的PMQ。

這個地方正在建立好幾個品牌,The Mills、CHAT、Fabrica……一時難以分清,趁藝術三月新開的是CHAT,全稱是「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南豐集團二○一四年宣布活化因紡織工業式微而轉作貨倉的南豐紗廠,包括在一九六一至一九七○年間落成的四、五、六廠。從荃灣站或荃灣西站走過去不算「就腳」,我們在荃灣站出發,沿青山公路走到愉景新城附近,路程約十五分鐘,轉個彎一步入工廠區,沒兩步卻已到達夾在工廈當中的The Mills——南豐紗廠三棟建築的統稱。一邊四、五廠是個小商場——喚作「南豐店堂」,另一邊是藝術館CHAT六廠,同樣有文創商店及食肆;另有活動場地及工作室分佈三幢廠房中,所謂Fabrica是這個活化項目的第三個定位:紡織及時裝創業基地。

復古工業風 打卡勝地

黃先生就站在兩邊廠房中間經過翻新的後巷。對於大眾來說,當然沒心思細分哪裏是CHAT、哪幢是五廠。我們在後樓梯遇上一身文青look的Dickson為女伴拍照。「我在IG看到很多人post相,還見咖啡店好像不錯,便來看看,想像這裏大概似台灣的文創園區。」我也上Instagram看看,原來工廠的斑駁綠樓梯,與外頭邀請本地藝術家所繪的巷中壁畫,已成兩大打卡勝地。在壁畫旁拿起掛頸相機的楊先生也從IG得知這個新地標,「我幾鍾意條後樓梯,都幾vintage」。Dickson同意:「現在興呢啲,復古工業風吖嘛。」

誰懷誰的舊?

聽他們形容工廈vintage,我跟同行的城市研究者黃宇軒說,心裏微微打了個突,他倒讀出這群年輕人的想法,「他們懷的是一個很近的舊」,「不需要總說殖民地愛德華時代歷史建築,原來vintage在大家心中的感覺可以只是父母一代。他們很抗拒跟父母接觸,但其實其消費形態就是想進入父母成長的環境。」可不是麼?星期一這天,除了受IG「感召」到場的訪客,還有看完《婦女新知》,立即從屯門乘車來看的Iris;因《都市閒情》介紹,好奇到訪的郭女士,我猜她們指的同是剛從《都市閒情》改名的《流行都市》。七十年代,郭女士就是在這區製衣廠上班的女工,此際她跟朋友站在天台看種生菜的園圃:「懷咩舊?一啲都唔懷舊。」舊有三層工廠不在了,「以前成條街都是製衣廠或電子廠,很多是小型的山寨製衣廠,現在很多是迷你倉、寫字樓。」

物價貼地 保育做得仔細

南豐紗廠口號是「重塑未來」,手作產品、咖啡店(場地很多商店仍未開業,咖啡店已見至少三、四間)、天台種植、藝術、社區活動,裏面填滿刻下香港社會的熱門詞。黃先生身旁的黃太說,這邊商場比PMQ更好,「物價比較貼地」。與大館相比呢?現場所見保育工作亦做得更仔細,標示牌設計精緻的同時,亦保留不少破舊牆身,以太平桶作裝飾、小心保存工廠鐵閘,沒如大館舊建築讓人感覺過於光鮮。不過細心看,擁有新標誌的The Mills確是指向未來,多於過去。

小展廳 展示紗廠歷史

過一道橋,甫進六廠藝術館,已感覺到一股截然不同的氣息。穿素色衣服的工作人員來迎接,潔白空間發出「這裏是藝術館」的信息,我也不禁正經拘謹起來。二樓環形展廳有兩個展覽,與紗廠及紡織歷史相關的展覽名為「紗廠絮語」,展示紡織品、工作手冊等,中央幾幅大白布平靜飄盪,書寫着一九四七年香港第一家紗廠成立,至二○一四年最後一家紗廠結業的歷史。忽然想起剛才再見那個口裏不懷舊的郭女士,她興奮拉我到平台公園,「記者妹,這裏絕不是遊樂場呢!」撫着大幅藝術作品《跡織繪》:「你行近些看,這塊板上印的是牛仔布質地、這裏是觀塘的山寨廠……」眼下是昔日老機器「打粗紗頭機」,我心內有點觸動,突然才聯想到母親過去也曾車衣維生,「或許可帶她來逛逛?」

一走出展廳,念頭即時打消了大半:全層其餘部分屬「掀起生命的佈局」展覽,世界各地藝術家以布為主題創作。逾半世紀香港紗廠歷史,於展館開幕之際,濃縮在佔二樓不到四分之一的展廳中(及一樓入口處散見幾份藝術作品)。這樣一個當代藝術殿堂,阿媽未必感興趣。要重塑未來,在包羅萬有的南豐紗廠裏,什麼能分到更大的餅?也許視乎何為當務之急。面對藝術三月來臨、西九文化區成形之前,誰不想先在藝術戰場爭一席之地?

文//曾曉玲

…………………………………………………

「文創風」塑造新商場模式

近日談建築與城市的國際媒體,都在鋪天蓋地談紐約市新開幕的超大型地產項目Hudson Yards,曼克頓一大片原作鐵路儲存的土地,重新發展為商場、文化設施、酒店與住宅並存的綜合「園區」。繼高調的High Line後,紐約再次展示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的傾向,文化帶動發展,藝術與「打卡」成了必備要素。Hudson Yards開幕以明星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設計的塔形結構Vessel打頭陣,甚至被稱作我們這個時代的艾菲爾鐵塔,其他文藝與推崇品味消費的設施一浪接一浪。

結合藝術 包辦消閒消費

這種「文創園區」,不論是通過保育來強調歷史感(如台北的松山文創園區),或是拔地而起以當代建築帶來新鮮感(如西九文化區),都成為城市最受注目的地標,是時代趨勢,而貫穿它們的,是種格調與品味非常一致的空間感。九十年代以來城市研究者已在各地觀察到這種品味萌芽,以「優皮」與「新波希米亞」等詞彙形容消費,今天的文創風可說是進一步,更直接結合藝術與設計,包辦消閒與生活的更多層面,覆蓋更大塊的城市空間。

逛南豐紗廠,想到這樣的假日目的地在香港也不斷開張,從PMQ到大館、從西九到Victoria Dockside,保證人們閒暇時可在內花上大半天,一次過滿足一籃子需要,文化、飲食、購物、親子,都可以是stylish的。這種百搭空間,曾經就是我們熟悉的商場。文創綜合空間成為「新時代的新商場」,它們彼此間的競爭,也就加倍落在空間的佈局與風格。就此而言,南豐紗廠以香港工業史入手、以鮮有受保育的現代主義工業建築,營造其風格,放在每重細節上,他日回看該會是一次範式轉移中的「範式」。在其內外一邊逛,一邊奇想,半世紀多前香港人踏進海運大廈時,會否想到他日一站式的消費場所會移師到當時活躍的工廠裏?

【Ways of Urbanist Seeing(32)】

文//黃宇軒

圖 // 黃宇軒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