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英導演拍VR電影 微觀港人私密空間

明周文化

更新於 2019年07月17日07:27 • 發布於 2019年07月17日07:25

VR(虛擬實境)技術不是新鮮事,由遊戲、消閒娛樂,到藝術領域,都在發掘這技術的可能性。位於觀塘的奧沙畫廊正展出英國導演Alexey Marfin製作的VR電影《靜影九龍》,八分鐘的短片有四組片段:在九龍城唐樓中卸妝的女子、在旺角天橋玩撲克牌的女傭、晚上變身印度占星大師的網吧老闆,以及觀看韓國女子「直播食飯」的中產男。偌大的展覽場地,有幾顆詭異的綠色射燈,照着幾張遙遙相隔的椅子。椅子和其他道具如地拖、水桶等都是從街邊檔攤買來的日用品,呼應電影中地道的香港場景,突顯一眾角色的孤獨感。

世界各地的城市研究者對香港和深圳等城市趨之若鶩,這些城市的極速現代化和極端消費主義,對很多人而言比科幻小說更科幻。畢業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的Alexey亦有同感,他在四年前拍攝的短片《Blue Eyed Me》到《靜影九龍》,主題都離不開光怪陸離的現代都市生活,以及數碼時代的親密與疏離。

為何非VR不可?

觀眾戴上眼罩後,眼前出現幾棟舊樓,抬頭望到飛機飛過,往下瞧見晾曬的衣服,令觀眾有種懸在半空的感覺,明顯身處啟德機場仍在的九龍城。鏡頭之後轉到其中一個單位內,面前是一個正在落妝的女士。觀眾坐在可360度轉動的椅子上,一邊自轉,一邊細看身處的房間--化妝檯上的粉餅、牆上的海報,每個角落都一覽無遺,彷彿潛入了別人的私人領域,而片中主角就似沒有留意到有人在「偷窺」一樣,如常地「表演」生活。

Alexey指:「這是一部著重情感投入和體驗的作品,只有VR才有置身其中的效果。」跟很多官能刺激的VR遊戲相比,《靜》全片都很平靜,沒有驚嚇的劇情,場景都是壓迫的小空間,「觀眾與演員近得超越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安全距離』,只有在電影中,觀眾可以跟陌生人如此接近。」

流行文化產品輸出本土情懷

電影場景明顯參考了眾多本土流行文化產物,如陳寶珠海報、Twins MV、陳果電影等等,嘗試重構「真實」的香港,Alexey指:「香港給人的感覺就是經濟和消費主導的城市,我希望揭開她詩意和獨特的一面。」但某些場景一眼就看出錯置的東西,如森記書店的霓虹招牌,出現在疑似旺角的行人天橋上。導演解畫:「為方便拍攝,其實所有佈景都是用電腦製成。」啊!差點忘了,VR最大的特點正是把虛構的東西弄得很真實,模糊了虛實。

Alexey認為VR電影跟普通電影的最大分別,在於其身歷其境的真實感。因此他在導演的時候,任由演員自行發揮,加入各自的真性情和故事,例如其中一位飾演印度占星師的演員,本身就是印度的靈性導師,戲服和妝容都是演員自備;又如韓國網紅直播食飯的一幕中,Alexey在正式拍攝時,安排助手跟電腦螢幕中的演員即時對話,就像真正的即興網聊,「我作為導演需要做的是完全信任演員,讓他們呈現自己的故事。」

講到VR電影的發展,他認為現時仍然十分幼嫩,如同最早期的電影只是把戲劇錄影下來播放,到了很後期才發展出屬於電影的獨特語言。VR電影現在就像是電影最早期的階段,「雖然技術是新的,但思維卻是舊的。」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