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獨立書店打破禁忌 隱於都市的「死亡咖啡館」

Metro Pop

發布於 2020年05月28日00:00

關於死亡的話題,在華人社會總被視為禁忌,稍稍不慎提起「死」這個字,大概只會換來旁人的側目,仿佛開放地談論死亡,比起死亡本身還要來得可怕。

然而,生老病死是每段人生的必經階段,避而不談,並不代表能阻止它的發生。離開並非必然傷感,「義守書社」的店主阿祝和Ken,將外國漸趨流行的「死亡咖啡館」,搬到書社定期舉辦,就是為了要提供平台,讓大眾沒有顧忌的討論死亡。

提供平台談論死亡

店主阿祝和Ken開辦的書店,不但擺賣有關死亡的書籍,還定期舉辦「死亡咖啡館」活動,到底是甚麼驅使這兩位「90後」,脫離常規地公開談生論死?「外國早已有『死亡咖啡館』的概念,幾年前『思別雅座』首次在港舉辦類似活動,令我們開始萌生開辦獨立書店的念頭,主題圍繞較小眾的社會議題,並希望在這個空間內,每月舉辦一場『死亡咖啡館』的活動。」

死亡咖啡館
在開放場合討論生死,概念源自瑞士社會學家Bernard Crettaz,關注生死議題的英國人Jon Underwood,於2011年得知這個概念後,即席找來親戚到家中地庫,進行沒有前設的死亡討論,成為「死亡咖啡館」的雛形。積極推廣「死亡咖啡館」的Jon Underwood,後來更辭職成立NGO,至今已在全球六十多個國家,推動逾七千場類似活動。

生死背後的身不由己

坐落於柴灣樂翠臺的「義守書社」,所在地正好處於醫院和墳場之間,甚有隱含著生老病死的意味。問到兩位店主是否刻意選址於此,阿祝和Ken異口同聲說「純屬偶然」,就連當初開辦書店的想法,也非現在般以「死亡」作為主題。「我們是選取了地方,才想到生死的主題。最初我們開辦獨立書店,想探討的議題其實更廣泛,例如難民、欺凌、性小眾等,當退後一步來看,發覺生死之間的題目,正是彼此之間的共通點。」

「義守書社」店主阿祝說,死亡是開辦獨立書店時首先想到的題目。

死亡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事情,當阿祝和Ken圍繞「終有一死」的概念,思考生死背後的各種議題,原來也不外乎「身不由己」四個字,而他們開辦書店和舉行活動的初衷,也是希望藉此探索生存在世的意義,由死看生。「當我們從『終有一死』開始想起,就發覺世界充滿著身不由己的處境,例如戰爭是政治上的身不由己;心理問題是精神上的身不由己;動物權益是他者的身不由己。最後它們圍繞的主題,都是在問怎樣能好好活下去。」

給自己的遺書

以「死亡咖啡館」的形式,營造輕鬆氣氛予參與者談論死亡,類似活動在香港雖然仍未普及,但參與活動者的年齡層面之廣,卻令阿祝和Ken頗為意外,尤其當他們向從事生死教育界的前輩請教後,更發覺「死亡咖啡館」的活動,原來對不同世代都有吸引力。「一般的生死教育活動,參與者大多是為自己準備後事的老人家,很難接觸較年輕的在職人士,但參與我們活動的,從20歲到60歲都有,尤以31至50歲最多,大概因為他們開始步進照顧者的角色。」

隨著活動舉辦的次數漸多,阿祝和Ken開始學懂自己在討論環節的角色。「參與者大多互不認識,要令大家有互動,就像為各自診症,要知道該有甚麼態度傾談,例如年輕一群會擦出很多火花,老人家的秩序則比較穩定。」(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讓參與者自由分組討論外,阿祝和Ken也嘗試為活動注入額外元素,讓它不止停留於只得討論的層面,早前就曾舉辦「遺書工作坊」,讓參與者想像在人生大限前,將值得記下的事情寫低。「當生命只剩48小時,還會有甚麼想說想做呢?在藝術治療師的帶領下,參與者進入冥想狀態,再以藝術的形式表達。」為了達至更深入的討論,阿祝和Ken亦再行前一步,加設主題式的討論環節。「有些話題很難在外面無緣無故說起,例如關於自殺的念頭等,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是否該延續下去,找來講者為不同主題作分享,正是希望創造更多討論空間。」

阿祝(左)在旅行期間,也曾閃過寫遺書的念頭。「一次是到南非旅遊,另一次是在恐襲後到印尼,兩次都想過假若自己有事,會有甚麼想寫低。」

客人和參與者可在書店貼上留言。

每個人皆有死念

如此自由開放地談論死亡,固然可以誘發不同的火花,然而「死亡咖啡館」的主張,是從來不會為討論設定限制。當自殺的話題也可輕鬆討論時,阿祝和Ken擔心會因而萌生參與者「想死」的念頭嗎?「想自殺的人,死念可能並非那麼強,選擇死亡只是其中的方法。其實每個人都有死念,引申死念的源頭也非來自討論,而是本身的壓力,說出來反而可能是種釋放。即使參與者有自殺傾向,我們亦不想就此評定他們,但至少希望能讓他們覺得並不孤單。」

離開非必傷感事

有生命的誕生,自有死亡的降臨,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誰也無法改變。面對人生的最後告別式,面對親友的生離死別,難免帶著離愁別緒的傷感,然而阿祝對喪禮卻有另一番理解,並從參與者的討論分享,對死亡的生命觀也漸漸改變。離開,也非跟傷感劃上必然的等號。「死亡無疑會為在生的人帶來傷害,但它同時是創造回憶與連結的過程,而喪禮正是整合其人生的儀式。人的一生會認識很多人,在喪禮上也許會得知逝者的另一面,甚至將意想不到的人連結起來,可以是很好的回憶地方。」

店內銷售的書籍,主題類型較為小眾,Ken和阿祝慶幸找到理念相近的業主。

「義守書社」未來活動:

*27/3(三):因病識死讀書會
*8/4 (一):跨文化死亡咖啡館
*4月底亦會舉行連場「死亡咖啡館」講座,主題與人性化葬禮有關,詳情可瀏覽「義守書社」FB專頁。

地址:柴灣泰民街11-15號樂翠臺商場D3舖
營業時間:12:00-18:00(逢周一至三休息)

生死文學的推介書籍

《我死過,所以我知道怎麼活》

「作者鍾灼輝是個心理學家,並有份協助警隊到現場搜證,以這兩個角度複述自己瀕死的經歷。30歲前的他有很多想追求的事物,每年生日都挑戰旁人覺得很難做到的事,例如到訪北極、遊遍整個歐洲海洋,然而經歷頻死後,才覺得自己在追尋的,都是他人眼中的『好』,卻甚少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於是開始在人生下半場,以時間和是否值得來衡量想做的事。」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在納粹德軍集中營存活下來,作者 Viktor E. Frankl 見盡人生最卑賤的情況,此書所分享的是如何在惡劣環境下找到生存意義,更從而引申『意義治療法』的心理學學科,提倡以尋找個人強項多於找問題的方法,尋找人生的正面價值,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力,成為心理輔導的其中一個主流。」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

「這本書用哲學的方法討論生命,例如探討人類是否會永生,拿出以往的討論作辯證,並提供各種思考實驗,說明永生未必最好,既然如此,自殺又是否最差呢?書裡的思考實驗,很值得理性思維的讀者一看,例如提到安樂死的主題,你會選擇被綁架犯虐待,只有微細機會逃脫及得到賠償;還是選擇服用安眠藥熟睡?假如時限為一星期、兩星期,甚至整個人生,你又會有怎樣的選擇?」

#650
TEXT:C LONG
PHOTO:NICK、網絡圖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