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油畫突破中西框架 「法蘭西三劍客」畫出自由心靈

明報

更新於 2020年02月27日18:52 • 發布於 2020年02月27日20:30
《北國之秋》(1972),吳冠中(受訪者提供)
《北國之秋》(1972),吳冠中(受訪者提供)
《冬景》(1985至86),朱德群(受訪者提供)
《冬景》(1985至86),朱德群(受訪者提供)
胡浚諺(受訪者提供)
胡浚諺(受訪者提供)
廖井梅(受訪者提供)
廖井梅(受訪者提供)
《午後》(2019),廖井梅(受訪者提供)
《午後》(2019),廖井梅(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曾經,世界如初見,遊子們帶着畫筆數支,千山萬水走到異地,糅合各地大成自成一家。上世紀30年代,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於同校讀書,為大師林風眠高足,後來分別前往巴黎學藝,成就中西撞碰之果,被稱為「法蘭西三劍客」。近日3人的作品並肩亮相畫展,同場更有逾20名幾代華人油畫家畫作。從中你可能讀到一些傳統痕迹,惟他們自由之藝術心靈,卻早就超越了傳統。

朱德群的《冬景》(1985至86)映進眼睛,雖現已立春,朦朧冰藍色讓人聯想到維港早上,難得愜意。旁邊放着吳冠中、趙無極的畫,顏色出奇地相配。上世紀30年代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一同就讀杭州藝專(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吳冠中為低一年級。時任院長兼教授林風眠致力推動西方藝術,實行前衛的現代美術教育,為3名學生開啟面向世界之心。1947至1948年,吳冠中、趙無極分別前往法國留學,而朱德群則至1955年才遠赴巴黎求藝,並從此長期定居於法國。他們分別於2010年及後逝世,留下永恆色彩。

華人油畫作品 見中國文化底蘊

「你可能會問趙無極把顏色『一塌糊塗』堆上去,到底畫什麼?其實本來他不喜歡國畫,在外地學習抽象畫,慢慢他畫出中國山水畫之精神,達到傳統文化中所說的『寫意』。」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說,從今次展出趙無極作品《5-4-99》(1999)、《9-3-88》(1988)可見,他活用西方油畫顏料,繪出中國古甲骨與銅器的滄桑色調。美術館最近展覽「華人油畫與傳統」,展出逾40多幅華人藝術家之作品,另包括丁衍庸、潘玉良、吳松等。油畫為西方傳統繪畫媒介,清朝由傳教士把技法帶入宮廷,至民國初期學子先後赴英、法、日等地學藝。二戰後一代華人藝術家呈現中、西交流成果,同時影響中國的水墨畫運動發展。楊春棠表示,多數關於華人油畫的展覽,均以「畫家如何受到西方影響為切入點」,他則望從華人油畫家作品中,看看箇中有什麼中國文化底蘊。

「法蘭西三劍客」於那歷史背景下,反映的中西藝術碰撞會較為明顯。不過,3人作畫多年,後來或都不再受限中西框架,可以游刃各種重疊的可能性,難以一刀肯定某些是中國傳統,某些是西方現代思維,就如吳冠中妙語點出朱德群的作品:「遠看西洋畫,近看中國畫。」嶺大文化研究系雜誌文章〈香港畫壇的中國符號和香港離散華人民族主義〉,曾以朱德群、趙無極為例,指他們以油畫繪畫山水,非僅重現山水,而是透過山水探討自己的內在如何反映現實,「把情感毫不掩飾的暴露出來,由於對主體性有了自覺,才具備了現代性」,畫家們亦為脫離「離散華人民族主義軌迹的自由人」。

油畫繪家居日常

「其實我沒有真正涉獵過中國藝術、水墨畫啊。或者跟那時代不太一樣,亦沒有特別說中、西,我會說是一種獨立的個體,並用鍾愛的媒介——油畫,把感覺、人生觀呈現出來。當中包含多少傳統,可能有,可能不多,我自己沒想像。」場內本地年輕藝術家胡浚諺說,他向來喜歡繪畫家居角落,如廁所、盆栽、飯廳。他受17世紀荷蘭藝術家維梅爾(Jan Vermeer)啟蒙,如《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在窗前看信的少婦》等,此等「世態畫」真實地記錄日常生活,讓他細賞及繪下身邊事物。楊春棠表示,胡氏聚焦的主題跟古人畫物、畫花及風俗畫等情懷,亦不謀而合。

「所有美的東西,藝術的表現,其實到頭來都是一樣的。它是一種節奏。」作畫逾20年的廖井梅說。她曾於俄國深造,並曾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多年來參與殘疾人士的藝術教育。其畫作不時呈現女性身體,受美國藝術家Willem de Kooning啟發,畫中持有一種含蓄。由於欣賞舞蹈,廖井梅作畫時使用油畫潑墨及鮮明線條,以營造動感。她大約10年前開始學中國草書,認為「草書的線條是最高的境界,散發音樂的感覺」。她笑說:「你自己要隨心,出來的結果才會打動到人。如果你用觀者的角度想,是不會做到。」看着胴體奔放的線條,從各種靈感中縈迴打轉,你見到朝哪一個方向走都好,它仍是自由的。

「華人油畫與傳統」展覽

日期:即日至5月2日

時間:周二至六上午10:00至下午5:00;

周日、周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觀塘海濱道165號SML大廈4樓

門票:免費

查詢:www.sunmuseum.org.hk

文:劉彤茵

編輯/王翠麗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