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未來城市:慶春約太平清醮 聯乘鄉郊辦 搞邊科?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12月07日17:59 • 發布於 2019年12月07日20:30
醮會由圓玄學院道士主持,主要儀式包括超度亡魂及祈求天神保佑村民平安。(鄉郊辦提供)
醮會由圓玄學院道士主持,主要儀式包括超度亡魂及祈求天神保佑村民平安。(鄉郊辦提供)
上屆春約太平清醮,吸引逾一萬名居民與遊客參加。(鄉郊辦提供)
上屆春約太平清醮,吸引逾一萬名居民與遊客參加。(鄉郊辦提供)
太平清醮乃道教儀式,慶春約打醮期間,一連四天的日間都會進行法事。(鄉郊辦提供)
太平清醮乃道教儀式,慶春約打醮期間,一連四天的日間都會進行法事。(鄉郊辦提供)
曾偉業(彭麗芳攝)
曾偉業(彭麗芳攝)
曾亞七(彭麗芳攝)
曾亞七(彭麗芳攝)
鎖羅盆村前的鳳凰木是昔日的村校所在,繫上七彩樹屋喻意百鳥歸巢。(鄉郊辦提供)
鎖羅盆村前的鳳凰木是昔日的村校所在,繫上七彩樹屋喻意百鳥歸巢。(鄉郊辦提供)
梅子林村保留了1960年代的兒童遊樂設施,套上百家布後變身巨型萬花筒。(鄉郊辦提供)
梅子林村保留了1960年代的兒童遊樂設施,套上百家布後變身巨型萬花筒。(鄉郊辦提供)
插畫師Stella So繪製七村地圖手帕。(鄉郊辦提供)
插畫師Stella So繪製七村地圖手帕。(鄉郊辦提供)

【明報專訊】在沙頭角禁區對岸的荔枝窩村與毗鄰村落是香港少有的清幽之境,每周只有一班公眾街渡從馬料水碼頭開出,大多數樓房已被丟空,各處保留原始綠樹林蔭。但今個周末,荔枝窩村將會熱鬧起來,逾千居民與遊客聚集於此,參與約十年一度慶春約太平清醮,屆時將會豎立巨型花牌致慶、敲響鑼鼓舞麒麟、法師主持上香讀榜、戲棚上演粵劇戲曲、大排筵席宴親朋……今屆更首次有環保署轄下的鄉郊保育辦公室(簡稱鄉郊辦)一同助興,除了記錄打醮全過程,更有一班設計師帶來載滿祝福的創作。百年傳統聯乘新式創意,勢必豐富內容,但以鄉郊保育之名搞一場大龍鳳,對荔枝窩村帶來什麼影響?

慶春約源於沙頭角十約等於「私了」組織?

記者上月到訪荔枝窩村,採訪太平清醮事前準備工作,在訪問村民時發現一個難題,就是如果只是單純詢問:「如何稱呼?」幾乎所有人都回答:「我姓曾/黃。」因為曾和黃氏是慶春約七村的原居民大姓。

荔枝窩村有逾三百年歷史,緣起於清初遷界令後,客家人移居此地,以耕作為生,並陸續開發附近村落。在清朝道光年間(一八二○至一八五○年),這些村落聯手成立鄉村聯盟組織,即沙頭角十約。立約目的是籌劃沙頭角墟市東和墟、抗衡鄰近本地大族和對抗海盜。

珠海學院歷史研究所哲學博士施志明不諱言:「鄉約等於今天的私了組織,因為以前山高皇帝遠,如果要找官兵幫手,可能不是三十九分鐘的問題,而是三十九個時辰的問題,所以鄉約主要是為了解決地區治安問題。」

打醮始於清朝 度亡魂祝福村民

沙頭角十約之中,只剩下第八約南鹿約(南涌與鹿頸等村落)以及第九約慶春約(即荔枝窩、鎖羅盆、三椏、梅子林、蛤塘、小灘及牛屎湖七村)仍然保留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

至於今屆是第幾屆慶春約太平清醮?荔枝窩村村長曾偉業直言無從稽考,但肯定自清朝開始打醮,即有過百年歷史。打醮儀式主要目的在於潔淨社區,祈求風調雨順,同時超度亡魂。「當時打醮是想祭祀村內鬼神,因為好多村民去了外地謀生或在外地過身,會藉着打醮將他們的魂魄招回來超度。而且當時好多人行乞,因此趁着醮期招呼他們免費吃飯,到現在為止我們仍保留這個習俗,當天來食和玩都是免費。」

今屆慶春約太平清醮於本月13日至16日(周五至周一)舉行,15日正醮日下午二時在荔枝窩村廣場舉行典禮。

上表邀請天神參加

曾偉業詳述太平清醮過程,周五先上三表和邀請諸神前來參與,「上三表是告知天神何時打醮,之後我們會邀請我們村內的關帝和觀音、然後去吉澳接媽娘,即天后過來一起參加」。醮期一連四天都設有日間法事,中午素筵,晚間粵劇的儀式。

周六則會由法師讀榜,「打醮最重要的傳統部分是讀榜,讀出慶春約所有在生村民的名字給天神聽,希望獲得眷顧和祝福,讀榜需要花上幾小時」。正醮日則會舉行典禮,設有主禮嘉賓上香、舞麒麟等慶祝活動。而最後一晚則會進行「化山大人」,由法師將負責看守鬼神的大士公燒成灰燼,「紙紮製的大士公足足有一棵樹咁高,在已經剷好的空地中化灰,化灰過程有好多規矩,包括不可以對住任何一條村,要對住個海化灰,用作超度亡魂」。

注入環保元素 記錄打醮過程

「以前打醮是拉木偶戲的。」八十一歲荔枝窩村長曾亞七(七叔)(荔枝窩村有兩個原居民村代表)撐着拐杖,坐在梅子林村山邊說今次是他第八次參加慶春約太平清醮。七叔和好多村民一樣,小時候在荔枝窩村通山跑,年輕時在做過警察,一九六○年代到過英國工作,現在搬回沙頭角退休。

曾偉業說慶春約自一九七○年代那屆才開始邀請劇團上演粵劇戲曲,「以前是打細醮,只是請法師打齋和食齋,進行招魂,不會舞麒麟和請神到賀,只是自己做祭祀。但我們的村民大概在一九五○、六○年代開始移居海外,大家手頭鬆啲,賺到錢就想打大醮,做大戲供鬼神欣賞、大排筵席請大家食飯」。

今年首次有鄉郊辦加入,曾偉業說將會注入很多新元素,包括回收廚餘、不用即棄餐具,設置水站。此外,整個打醮過程亦會記錄下來,「我們以前是窮鄉僻壤,都是用口傳口講點做,今次真真正正記錄下來,以後打醮時可以參考做法。傳統的習俗我們會繼續傳承下去,鄉郊辦幫我們做一些現代化的東西」。

七彩雀屋、百家布 藝術妝點慶春約七村

在醮期期間,鄉郊辦在七村整理了十五個精選景點,又在八個地方加入展品,供遊人觀賞。除了有插畫師Stella So繪製的七村地圖,設計師歐陽偉航還在荔枝窩村同心亭加入金魚裝飾,在「伯公」(土地公)旁的榕樹繫上柿子掛串。

而設計師胡瑋樂(Jacob)和團隊則在鎖羅盆村鳳凰木上掛上彩色雀屋,Jacob分享:「設計概念是十年一次打醮,在外地居住的人會回去,外來的朋友亦會去,像不像百鳥歸巢呢?而我們最希望雀仔真的會用到雀屋。」鎖羅盆村位置比較偏遠,要從荔枝窩村步行約二十五分鐘,因此他們在由荔枝窩碼頭前往鎖羅盆的路上放置了一些木牌標示方向,希望遊人可以去看看鎖羅盆村長回憶中的大樹。

此外,他們又為梅子林村廢棄攀爬架添上「百家布」,供遊人捐山窿,「聽聞以前窮苦人家無錢買全新的布,就從每家每戶籌集碎布。或者當有新生嬰兒出世,每家每戶會給一小塊布以車製一塊小被子,因此百家布集合了不同人給予的祝福。」

他們還在蛤螗村碎石上畫青蛙;三椏村放置予遊人拍照的木框,設計靈感都是源於各村村長的回憶。「對於我們團隊來說是好得意的,在設置鎖羅盆雀屋時,見到鎖羅盆村長,他好熱心地說有什麼問題就問我啦,我好清楚這裏,這棵樹的故事是什麼。他們每個人是如此重視自己的回憶,自豪地介紹自己成長的地方。我覺得這件事值得好好保存,這些project令大家知道曾經有過一段這樣的歷史。」

外來機構助興 致村內兄弟不和?

一次醮會要籌備兩三年時間,最困難的地方是要向已移居國外的原居民籌款,曾偉業慨嘆上屆太平清醮他們籌得歷年最多的款項,近五百萬元。但今年籌得不足二百萬元。款項大減除了是因為一些國外村民退休,生意不太好,更主要原因是村內氣氛不好,「這幾年你都聽到荔枝窩裏面嘈嘈吵吵,上屆醮會荔枝窩村人丁有1185人,今次荔枝窩村人丁只剩不足800人,好多村民連人丁錢都不想付」。

他說,如果日後籌款數目繼續下跌,迫於無奈或會走向商業化。「我都不想被淘汰,無兩全其美。」他曾反思,這些年間因有機構進村復耕、進行保育工作,但因為始終牽涉到錢財和利益,難免令一些兄弟嘈交,但他說自己問心無愧。

訪問的最後,他幽幽地說,昔日太平清醮最開心的是見到一大班兄弟同心,齊心合力將醮會做好,大家聚在一起。

慶春約打醮 vs 長洲太平清醮

有別於長洲一年一度太平清醮,慶春約太平清醮約十年才舉辦一次。除了年期不同,原來打醮儀式上也有不同,施志明指出,長洲打醮是由本地人加鶴佬人作主導,而沙頭角打醮則由客家人主導,因此使用的是客家打醮方式。

客家和本地打醮的分別,早期在於語言上,客家打醮找客家喃嘸。但時移世易,現在客家喃嘸愈來愈少,變相要找本地喃嘸打醮。

沙頭角慶春約

時間:12月13至16日(正醮日15日下午2點舉行典禮)

主醮場地:荔枝窩村廣場

交通:12月14和15日,馬料水碼頭將設有荔枝窩街渡航班

查詢:m.facebook.com/HCYDaChiu2019

【保育東北篇(下)】

文 // 彭麗芳

圖 // 彭麗芳、鄉郊辦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