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未來在太空吃 麻辣火鍋不是夢

明周文化

更新於 2019年06月15日08:27 • 發布於 2019年06月15日08:25

六十年代初,美國第一個載人航天「水星計劃」(Project Mercury)中,太空人所吃的食物會被打成糊狀裝在鋁造的牙膏管裏,當中包括肉糜和果醬等,完全破壞食物的原有質感。進食時就透過吸管把食物從管子裏往嘴裏擠,單看字面就不太開胃,所以很快就被太空人淘汰。後來,研究人員將食物脫水再製成可以一口吞下的塊狀,並在表面裹上明膠(蛋白質),防止食物碎屑在無重的船艙內到處飄浮。他們更開始利用真空包裝防止食物變壞,並保存食物的水分和味道。

從牙膏管肉醬到新鮮蔬果

到了「雙子星」(Gemini)計劃,冷凍乾燥及真空包裝技術漸趨成熟,食物的選擇也更多元化。除了脫水蔬果,更有燉牛肉和雞尾酒蝦沙律等較複雜的菜式,太空人也可預先挑選自己的餐單。經冷凍乾燥的食物除了重量較輕,味道和質感亦較接近原本狀態,只需在食物中加入水分就可以享用。

隨着太空食物保存技術不斷發展,太空人進食不再只為充飢和補充營養,更可以食得滋味。「阿波羅」(Apollo)計劃中,食物的選擇和質素都大大提升。咖啡、三文治、吞拿魚沙律和朱古力布丁等都在當時的餐單之內。同時,熱穩定(thermostabilized)食物包裝的出現可保留部分食物本身的水分,不需要加水就可立即進食,方便之餘,也最接近原汁原味。

時至今日,太空食物未必要事先經加工處理,例如果仁和部分蔬果都能夠在室溫環境下自然儲存。NASA甚至於去年引入LED生長燈用作種植新鮮番茄和沙律菜,讓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食得更健康,他們已經開始收獲和進食各種生菜。生長燈特殊的光波不但可優化產量和生長時間,還可以增加植物的營養含量,並增強某些口味。將來太空人要應付長時間的太空任務也可做到自給自足。

榴蓮能否打入太空餐單?

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有異,為迎合各國太空人的口味,他們帶上太空的都是自己國家的「招牌菜」。2005年,日本太空人野口宗千在執行STS-114任務時,第一次吃到由日清公司製造的太空即食麵。它們將傳統的拉麵加工成通心粉的形態,配上不同口味的湯粉,只要加入攝氏70度的開水便可以進食。除此之外,飯糰、壽司以至大阪燒等傳統日本美食當然也少不了。

去年,泰國更將果王榴槤製成果乾送上太空進行測試,藉此觀察榴蓮肉的質地、氣味、外觀和營養成分等有何變化,誓要將此特產打入太空餐單裏。而將Espresso視為國寶的意大利人亦早於2014年成功研製出太空濃縮咖啡機,讓太空人在無重環境下都可以沖出濃厚家鄉風味,更勝美國早 年研發的速溶太空咖啡。

說來美國雖為發展航天科技的先鋒之一,當論太空飲食中國人卻最為講究。中國在六十年代末期就開始研究太空食物。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太空船神舟五號升空時,太空人在短短二十多小時裏就已經能享用接近二十種即食點心類食物。直至2008年,神舟七號的太空食物種類已多達七十多款,其中主食以米飯為主,配菜有魚香肉絲和紅燒豬扒等中式菜餚。2016年11月4日,中國太空人景海鵬和陳冬在天宮二號介紹自己當天的菜單,單是早餐已有粳米粥、椰蓉麵包、五香鵪鶉蛋、醬香芥菜等七種食品。主菜也不乏雜錦炒飯、肉絲炒麵、土豆牛肉、紫菜蛋花湯等家常菜式;夜來嘴饞更有麻辣豬肉、蟹黃蠶豆、香辣豆乾等當宵夜。乍看之下能媲美傳統中式餐館的菜單,可謂應有盡有,而且菜式的複雜和豐富程度絕對不輸其他國家。

這次飛行任務中每五天會更換一次餐單,當中包括過百種食物,應付兩名太空人一個月的飲食可說是綽綽有餘。這次二人還首次在太空船艙內泡茶,飯後來杯熱茶去油解膩是最好不過了。這種太空茶包被裝在特製的包裝袋內,只要注入涼水再放入加熱器中加熱,不消幾分鐘就能喝上一杯紅茶或綠茶。而且每個茶包都可沖泡四至五次,景海鵬更笑言與陳冬每天都要喝茶,如此狹小的船艙便是他們的茶室。

這些年來,各國研究人員為提升太空人的飲食素質,一直費盡苦心。在太空中種植蔬菜不再是科幻電影的情節,太空食物種類款式更見五花八門。相信未來要在太空品嘗麻辣火鍋也未嘗不可吧。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