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搭車心理學 小巴嗌有落觸發腦交戰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09月19日18:13 • 發布於 2019年09月19日20:30 • 生活科學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揀位講究——登上車廂時,人們通常會坐在自己「看得順眼」的人身邊。(李佩雯攝)
揀位講究——登上車廂時,人們通常會坐在自己「看得順眼」的人身邊。(李佩雯攝)
關愛變批鬥——關愛座或優先座劃定給長者、孕婦、抱着嬰孩或行動不便人士優先使用,以鼓勵乘客讓座予有需要人士,現在被指變為「批鬥座」。(資料圖片)
關愛變批鬥——關愛座或優先座劃定給長者、孕婦、抱着嬰孩或行動不便人士優先使用,以鼓勵乘客讓座予有需要人士,現在被指變為「批鬥座」。(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搭小巴叫「有落」,對一般人來說輕而易舉,但也有些人怕開口,愈接近目的地愈緊張,幾經掙扎才吐出「司機有落……」有網民形容自己一上小巴,就是落車心理戰的開始!

平常的生活片段,如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也會發現很多有趣心理現象,趕搭港鐵時衝門失敗、誤會肥胖女士是孕婦而讓座。當這些尷尬情况被人看見,你會有何反應?

許多香港人每天都要搭公共交通工具上班上學,小巴、巴士、港鐵……但你知不知道,從上車揀選座位開始,已經被一些心理因素影響。例如乘港鐵時,很多人選門邊近玻璃一端的座位;乘小巴則會選單邊位或鄰座沒人的座位。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李敏維解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遇到的都是陌生人,我們對陌生人不了解,人與人之間潛意識保持一定距離。」但這個距離是多少?每個地區的人想法不同。

與陌生人保持距離 香港排第9

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大學(University of Wroclaw)做過一個關於「陌生人安全距離」的調查,向8943名來自42個不同國家或地區人士查詢,他們願與陌生人保持的最近距離是多少。受訪的香港人認為與陌生人需要相隔116厘米,排第9位。第1位的是羅馬尼亞人,認為與陌生人的安全距離要有139厘米,排末席的是阿根廷人,只需76.5厘米。

香港地小人多,我們珍惜個人擁有的空間,如果車上仍有很多座位,但有乘客偏偏要坐你隔籬,你會感到奇怪、起戒心,甚至因個人空間被侵佔而不快。

除了選座位,以下搭車情境亦無意中展示你的性格特點或一些心理狀况。

1. 不敢叫「有落」 或社交焦慮?

有些人覺得,被陌生人聽到自己高呼「有落」而很尷尬,尤其是坐在最後排,叫得大聲怕走音,細聲又怕司機聽不到,種種原因令他們害怕叫落車。李敏維解釋:「中國人性格較內斂,很多人不喜歡突出自己,若然在行車途中叫有落,便會成為焦點,所以不敢說有落。新式小巴在座位旁設置『落車鐘』,可避免這種尷尬情况。」

若因為怕尷尬和出醜而不敢叫有落,甚至因而怕搭小巴,情况持續逾6個月,小心是患上社交焦慮症。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鮑偉豪表示:「患者在人多的地方,會擔心別人注視他的一舉一動,對他評頭品足。簡單一句『有落』,足以讓焦慮指數上升,擔心說得大聲,別人覺得沒禮貌,細聲又可能被人覺得怕事、說錯落車地點被司機罵等等,不斷想像各種有機會出現的尷尬情况。」

如何克服?鮑偉豪建議寫下擔憂的事情,以實驗證明它會否發生。「嘗試叫有落之後,如果發現擔心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司機不會罵你,乘客也沒有注視你,能有效減低焦慮。即使發生了不快事,想想有否其他可能?避免鑽牛角尖。」

他續稱,如果快將下車時心情緊張,可做「478」深呼吸練習,用腹式呼吸,鼻子吸氣4秒,閉氣7秒,嘴巴呼氣8秒,緩和緊張情緒,接近目的地時,做好心理準備叫有落。

2. 衝門失敗 扮無事離開避目光

試想像,「咇咇咇咇」港鐵車門即將關上,趕時間的你直奔門前但慢了一步,車門「嘭」一聲關上,被月台和車廂的乘客目擊一切,你會有何反應?很多人遇上此情况,多不會在原地逗留,會裝作若無其事的走開。

李敏維解釋:「許多人在意別人的目光,衝門失敗後希望盡快離開現場,避免尷尬。有些人可能會拿出手機看,藉此逃避別人的目光,亦可分散注意力。」

3. 「睇樣」揀鄰座 找同類增安全感

登上交通工具時,人們通常選擇坐在「看來順眼」的人旁邊。李敏維解釋,因為人在陌生環境中,自我防禦意識會變強,這個時候,樣子親切、衣著整齊、長得好看的人就容易被人接受。

很多人沒為意,原來我們也會選擇坐在跟自己外表、年紀相若的人身旁。李解釋:「我們觀察陌生人的外表、衣著,大概也能估計到對方的社會經濟地位、性格、性取向等,選擇坐在跟自己相似的人身旁,感覺上對他有一定了解,安全感較高。」

4. 3類人頂椅背 包容不投訴

被後座乘客頂椅背令人心情煩躁,打算回頭投訴之時,後座乘客是哪一類型的人,很影響你當下的反應,是彪形大漢、斯文學生、小朋友還是老人家?1秒內使你態度轉變。

決定會否做一件事情之前,我們會衡量當中的成本與利益,如果後方是惡形惡相的彪形大漢,跟他起衝突的代價大,很多人可能選擇包容;假如後方是沒威脅的小朋友或老人家呢?我們很有可能也選擇包容。

李敏維解釋:「愛護小孩,尊重老人是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如果責怪他們,會擔心被人批評,『為何小朋友都唔可以忍下、老人家都責怪……』,所以最後也可能選擇包容。假如有其他空位,調位是最低成本的做法。」

5. 不敢讓座 中國人心態作祟?

有沒有試過,很想讓座給附近的老人,卻開不了口?讓座是美德,為什麼很多人沒有讓座的勇氣?李敏維解釋:「中國人常見的心態,是希望融入環境之中,讓座時需要開口叫老人來坐,便是改變了當下的環境狀態,所以也需要鼓起勇氣。」

「此外,怕被人拒絕或誤會別人的需要,也是不敢讓座的原因。比方說,對方只是體型略胖,但被你誤會是孕婦,令雙方尷尬。到底應否讓座,心裏存在很多疑問,導致不敢貿然讓座。」

6. 批鬥關愛座 「歸因法」先入為主

關愛座或優先座原意是推廣關愛文化,讓乘客主動讓座予有需要的人士,但現在如非長者、孕婦或行動不便人士坐,會遭人非議。

李敏維表示,「人們解釋和推論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心理學上稱為歸因(Attribution)。行為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大方向:內在 vs. 外在歸因、穩定 vs. 不穩定歸因。內在歸因與個人有關,例如當事人的性格、態度等內在因素,而外在歸因是個人以外的其他原因。至於穩定與不穩定,前者例如是能力,後者是心情、運氣等不穩定原因」。

人往往傾向以「穩定內在歸因」來解釋他人的行為,「譬如當健全的年輕人坐在關愛座時,人們通常認為他年輕力壯(內在、穩定)沒資格坐,當他坐在關愛座時,容易覺得他品性不好(內在、穩定),卻沒有想過他也許是生病或疲累(內在、不穩定)或當下沒有其他有需要的人(外在),才坐在關愛座上」。這些「穩定內在歸因」容易讓人們產生一些負面評價,由於我們怕被批評、公審,所以即使身邊沒有讓座的對象,很多人也寧願站着而不坐關愛座。

■今期專家

◆李敏維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鮑偉豪博士(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牀心理學家)

文:李佩雯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