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幼鳥未孵化仍可其他鳥蛋溝通 減少被捕獵機會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更新於 2019年07月23日09:22 • 發布於 2019年07月23日09:22

最新刊於《自然生態及演化》的研究指,未孵化鳥蛋不僅可以聽到成鳥的警告叫聲,還可以與其他鳥蛋「互通消息」,確保牠們在孵化前環境安全。

與其他胎盤動物 (placental animal) 不同,雀鳥下蛋後,幼鳥的生理結構基本上已不會再受母體改變。研究人員就想了解,究竟鳥蛋可以怎樣適應不斷改變的環境,以確保生命安全。

因此,研究人員從西班牙沙爾芙拉島 (Sálvora Island) 取了一種名為黃腳銀鷗 (Larus michahellis) 的鳥蛋作研究。他們把 90 隻鳥蛋每排三組分配,並置於 6 個孵化器內。之後再隨機將鳥蛋分配至實驗及對照組。研究人員每日都會將每排兩隻蛋,每日取走 4 次,而每次取走的都是這兩隻蛋。這兩隻鳥蛋會放在隔音箱內,研究人員會在隔音箱內播放捕獵者的聲音。相反,對照組的鳥蛋則安靜地放在隔音箱內。當聲音播放完畢後,研究人員會再把鳥蛋放回原位。

研究人員發現每排實驗組 2 隻鳥蛋震動次數都比對照組多。不僅如此,研究人員更留意到實驗組鳥蛋的孵化時間比對照組長。實驗組幼鳥破殼而出後,即使未有直接聽到捕獵者聲音的實驗組幼鳥,叫聲次數都比對照組少,並較多呈蹲卧姿勢,這類行為都是幼鳥遇到捕獵者時會展現的動作。

生理上,每排實驗組三隻幼鳥也有改變。牠們體內有較多壓力荷爾蒙,每個細胞內的線粒體 DNA 數量也較少。牠們的腳或腳踝長度也較對照組短。研究人員相信這些均為幼鳥「自保」的對策,令牠們可以更易避開危險。然而,牠們的能量生產以及生長也會因為細胞功能減少而下降。

研究人員分析後指出,類似的改變相信並非源於幼鳥孵化時間有差異,而是因為牠們的震動頻率次數的不同。他們估計黃腳銀鷗鳥蛋可以透過震動通知附近其他鳥蛋外在環境是否安全。

下一步,研究人員希望可了解這類「互動」是否同樣適用於惡劣環境,或者社交因素變差的情況。另外他們也想知道,同一排的鳥蛋之間的應對危機時,行為以及生理反應會不會有所不同。

來源:
ScienceAlert, We Just Learned Baby Bird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rom Inside Unhatched Eggs, 22 July 2019

報告:

Noguera, J.C. & Velando, A. (2019). Bird embryos perceive vibratory cues of predation risk from clutch mates.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Published Online. DOI: 10.1038/s41559-019-0929-8

文/Edward Ho、審核/Alan Chiu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支持立場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