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幸好萬物都有裂縫 創傷後壓力症候羣的故事

明周文化

更新於 2019年10月15日06:21 • 發布於 2019年10月15日05:31

在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中,人們服食一種叫「蘇麻」的萬能藥以排憂解困。只要吃上一小片,「蘇麻」便能助人驅除生命的不完美,再多吃一點,人馬上就能走進幸福美滿的境界──聽來匪夷所思,人類卻其實在漫長歷史間不曾放棄尋覓類似的忘憂藥。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抗抑鬱藥百憂解(PROZAC)初登市場,《時代雜誌》首以藥丸為封面,藥廠當時驕傲地對人宣稱小小百憂解可讓人擺脫痛苦,「比好還要好」。

人們欣喜若狂,以為文明已終結抑鬱症帶來的痛苦。然而,眾生皆苦彷彿定律,無人能只取人間快樂,不取人間悲苦,抗抑鬱藥至今仍然推陳出新。在如此破碎的年代,作個破碎的人,這次我們談創傷,也談創傷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的人,看看他們如何學習解讀心中的恐懼,然後把每道心中裂痕都視作人生走過的痕迹,一如吟唱詩人Leonard Cohen在《Anthem》沉穩老練地唱:”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若不是世界萬物都有裂痕,光又怎能跑進來?

何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羣

創傷後壓力症候羣,簡稱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常見於退役士兵之中。

然而豈止戰場有殤,生活的凶險亦如同打仗。就連最美好的新生命誕生,孩子足月分娩,呱呱落地,還是有少數孕婦會於生育過程出現PTSD癥狀,可見創傷後壓力症十分普及。本港發病率約為2.9%,當中以女性、失婚、失業、面臨財政困難、曾濫用酒精或具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為高危發病對象。當中近八成患者同時患有其他情緒病,如焦慮症、抑鬱症和恐懼症。

香港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組曾於2010年至2013進行為期近三年的抽樣調查,訪問共五千三百七十七名年齡介乎十六至七十五歲的港人,發現當中近九成受訪者曾經歷創傷事件,當中七成人經歷創傷不止一次,最多人經歷的是交通意外,其次為親人突然死亡、患上足以致命的嚴重傷病或遭遇暴力襲擊。這些經歷都可能引發PTSD。

根據全球流行病學終身盛行率(Lifetime prevalence),共有9.2%的人於創傷後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羣,當中經歷性侵、戰爭、監禁的人或屠殺倖存者,其患病盛行率更高達33%至50%。在發達國家例如美國,每年就有五百二十萬人患有PTSD,其中女性患者為男性患者的2.5倍。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