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宜蘭養殖魚塭化身親「膳」大使 餵飽國際瀕危候鳥引賞鳥風潮

旅遊經

更新於 2020年04月10日08:18 • 發布於 2020年04月10日08:18 • 旅遊經/洪書瑱

甫實施幾日已引大濱鷸(EN)與紅腹濱鷸(NT)前往

   

【旅遊經 洪書瑱報導】

 

「30天」一個月真的足以改變許多生命的樣貌!尤其近日因為肺炎疫情的延燒,讓人們有一種昨天夢已遠的感慨,而目前不僅人類面臨挑戰,連春季從澳洲北返西伯利亞的候鳥們,也可能面臨到生與死的差別。為了拯救近年快速減少的東亞澳洲遷徙線上的候鳥們,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與社團法人宜蘭縣生態農業發展協會合作在宜蘭縣五結鄉季新、錦眾的養殖魚塭嘗試推動「友善水鳥計畫」,今(2020)年成功與4位養殖戶合作,面積達2.6公頃,從4月1日至30日為止,鼓勵合作養殖戶延長曬池時間至30天,並維持泥灘地的面積,讓恰好在此時過境的稀有、國際瀕危的鷸鴴科候鳥們,如:大濱鷸、紅腹濱鷸等除了蘭陽溪口外,有更多的覓食與休憩泥灘地,讓他們有足夠的體力飛往下一站。

 

台灣位處全球八大候鳥遷徙路線之一「東亞澳遷徙線(EAAF)」上,近年沿線各國臨海濕地大量開發,導致不會游泳、高度依賴「低水位泥灘地」環境的鷸、鴴科鳥類受到嚴重威脅,以大濱鷸為例,二十年前還是普遍常見的鳥種,但如今族群量已減少77%。春天是候鳥從南方度冬地回到北方繁殖地的季節,這段超過半個地球的遷徙旅程,仔細想想就像一場馬拉松的過程一樣,需要經過多處停留補給,才能抵達目的地,而宜蘭正是其中一處重要的補給站,但春季水田皆已插秧,挑惕的鷸、鴴科只喜歡開闊且視野良好的泥灘地,因此魚塭就成了重要且唯一的選擇。

 

根據宜蘭在地賞鳥人士—林哲安的長年觀察發現,位於蘭陽溪出海口南側的季新、錦眾村一帶,每年候鳥春過境(3月底至5月初)期間,經常可見大量過境的鷸、鴴科鳥類於排乾水的魚塭覓食。而根據羅東處的計畫調查,2019年就有10種國際保育類,包含:大濱鷸、紅腰杓鷸、黑尾鷸、紅腹濱鷸、彎嘴濱鷸等,這些鷸、鴴科鳥類雖然相貌樸素,不若黑面琵鷺廣為人知,但卻跟黑面琵鷺同樣珍貴、稀有。
 

首次與4位合作養殖戶,左起依序為林清池(夫人代表)、張長鴻、林勇丞、林耀清

近日成果_大濱鷸和黑面琵鷺同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EN)物種

近日成果_魚塭水位須配合維持在標示竿的紅漆以下

排乾水的魚塭不僅吸引候鳥,也吸引大小朋友們駐足欣賞
 

因此,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自2019年開始與社團法人宜蘭縣生態農業發展協會合作籌辦,期望能在五結鄉的季新、錦眾白蝦養殖區,配合白蝦養殖的週期空檔,於春季期間放乾魚塭30日,除可有效進行曬池殺菌,更可提供春季過境候鳥的棲息與覓食。今(2020)年首辦,有4位養殖戶願意合作,面積總計2.6公頃,並於4月1日至4月30日開始實施,養殖戶要配合維持魚塭泥灘地狀態、營造友善水鳥的棲地環境。而令人振奮的是,啟動合作翌日,即迎來4隻與黑面琵鷺相同頻危等級的大濱鷸現身,甫實施幾日已有顯現其成果,而且還形成一股賞鳥風潮。

 

為了維持並增加此區魚塭的生態價值,羅東林區管理推動「友善水鳥合作計畫」,透過「生態系服務功能給付」的機制,鼓勵養殖戶排乾魚塭,控制水位,在不影響下期養殖時序之前提下,儘量延長魚塭維持泥灘地的時間,讓魚塭在過境期間化身為候鳥的「大飯廳」,而養殖戶們也可獲得維持泥灘地水位的「生態薪水」。讓做保育不再只是「做善事」,也是一項能獲得相對報償的工作。

 

因此,今年度參加計畫的4位養殖戶之一的林耀清阿伯就表示,這時間我魚塭原本就沒在養,而且曬池越多天對我養蝦來說也越好啊!因此樂意參與。

 

羅東處表示,林務局近年積極落實「國土生態綠網」理念,期望能打破「保育」與「生產」之間的對立與隔閡,讓保護區旁的魚塭、農地也能發揮同樣的生態保育價值,串連起一張更大的國土生態綠網。雖然目前合作面積不大,但期望藉由此次試辦,讓更多周邊的養殖戶了解保育和生產、養殖是可以兼容,而明(2021)年相關活動也開始籌劃,期明年不僅再續試辦外,合作的面積將可再擴大!
 

羅東林區管理處推動「友善水鳥合作計畫」摺頁
 

圖片:羅東林區管理處提供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