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大猩猩會與無血緣同類做朋友 靈長類社交演化時機或比預期早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更新於 2019年07月11日03:55 • 發布於 2019年07月11日03:55

人類社交不單限制於近親,還包括無血緣關係的朋友,結構比其他物種複雜。最新刊於《英國皇家學院報告 B 》的報告則指出,大猩猩社交架構比原來估計更與人類相似。

劍橋大學生物人類學家 Robin Morrison 與研究隊伍分析了從剛果共和國 (Republic of Congo) 收集超過六年的西部低地大猩猩 (Gorilla gorilla gorilla) 社交活動數據。不過,要收集此類數據並不容易,因為大猩猩大多聚居於叢林中,而且對人類有一定戒心。因此他們在叢木沼澤中設置觀察儀器,記錄牠們的社交活動。

大猩猩社群主要由小型家庭組成,即是一隻支配族群的雄性,加上數隻雌性及後代組成;或者一隻大猩猩獨立生存。透過分析大猩猩家庭及單一大猩猩的互動次數和關係「強度」,研究人員希望可了解不同家庭和單一大猩猩的社交活動。研究人員發現,除了「近親」外,大猩猩同時會與平均 13 隻大猩猩作定時社交活動——情況類似人類有不同親友相似。

除了親戚外,大猩猩亦會花時間與平均 39 隻沒有相近血緣關係的大猩猩社交,此現象類似人類的部落或村莊等社交圈子。研究人員又發現,血緣關係並非發展社交關係的關鍵,大多統治社群的雄性黑猩猩(即銀背大猩猩)雖然與有血緣關係的大猩猩居於同一部落,但同時牠們超過 80% 較親近社交關係都是與只有少量,甚至沒有血緣關係的銀背大猩猩發展。

研究人員解釋,雌性大猩猩會在牠們一生中於不同社群生活,由此令雄性大猩猩可在不同社群,與無血緣關係的大猩猩成員交流。他們亦留意到,當不少年輕雄性大猩猩離開原來家庭後,會與其他雄猩猩自成一群。

另外,研究人員更發現被觀察的大猩猩有時會在一些社交結構舉辦「年聚」或者採摘活動,不過次數太少未能確認。 Morrison 認為,由於大猩猩會每日會移動數公里採摘不同較少會生出果實的植物作為食糧,透過集體記憶及合作,可令不同族群更有效地搜集食糧。此類活動更鞏固社交網絡。類似行為也常見於海豚和大象等會為共同糧食利益上出現,而牠們也與大猩猩一樣擁有一定空間記憶能力。此外,牠們在各社交機制發展比率也與人類初期農業社會、狒狒、鯨魚和大象族群相似。

相反,人類近親黑猩猩 (Chimpanzee) 雖然也是群居生物,但是牠們不時會與其他黑猩猩群衝突,且少有合作行為。以往科學家也因而認為社交行為是在較後期只的人族 (hominin lineage) 生物中演化而成,而行為亦需「社交大腦 (Social Brain) 」支撐。

今次發現顯示人類社交行為並不是那麼特別,而社交行為可能比原先估計早出現。人類和大猩猩的共同祖先可能已演化出社交行為,但在其他因素影響下,黑猩猩在演化期間失去類似的社交能力。 

來源:
Phys.org, Gorillas found to live in 'complex' societies, suggesting deep roots of human social evolution, 9 July 2019

報告:
Morrison, R.E., Groenenberg, M., Breuer, T., Manguette, M.L. & Walsh, P.D. (2019). Hierarchical social modularity in gorilla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86, 1906. DOI:10.1098/rspb.2019.0681

文/Edward Ho、審核/Alan Chiu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支持立場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