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基因證據指早期人類曾自我馴化 變得攻擊性較低、合作性增強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更新於 2019年12月05日15:32 • 發布於 2019年12月05日06:24

在人類歷史中,不少馴畜如貓狗羊牛等都被馴化,但同一時間現代人類也可能曾出現自我馴化。最新刊於《科學進展》的研究分析威廉氏綜合症 (Williams–Beuren syndrome) 患者的基因數據,發現現代人類在 60 萬年前與近親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分途演化後,可能因某些基因突變而「自我馴化」。

馴化是一個改變物種整套基因的過程,期間會令物種變得較為友善、攻擊性較低。除此之外,以狗為例,牠們的體型與狼有所不同頭顱與牙齒較小,尾也較短較曲。這些物理改變被指與神經脊幹細胞 (neural crest stem cells) 在已馴化動物中數量較少有關。

現代智人在演化期間也變得有更高合作性和有較低攻擊性,我們的祖先同樣經歷體型改變:腦容量變大但顱骨變小,眉骨也較不突出。

米蘭大學分子生物學家 Giuseppe Testa 的團隊早已知,基因 BAZ1B 對協調神經脊幹細胞活動有重要作用。多數人體內的 BAZ1B 都有兩個副本,其中一個缺失,連同其他基因缺失,會造成威廉氏綜合症。此遺傳病非常罕見,患者神經發育異常,不怕陌生人、個性外向,大部分病人亦伴有典型的輕度到中度智能障礙,另外他們有像妖精的特殊臉部特徵。

為了解 BAZ1B 會如何影響臉部特徵,團隊培養了 11 個人的神經脊幹細胞, 4 個樣本來自威廉氏綜合症患者、 3 個則來自另一種相關遺傳病患者,但他們的情況是多一個基因版本,而非缺少一個基因,最後 4 個則來自健康人士。然後團隊將這些神經脊幹細胞中的 BAZ1B 活動以特別技術調高或低。

團隊發現,改變 BAZ1B 活動會影響數以百計其他已知涉及臉部與頭顱骨發展的基因。整體而言, BAZ1B 活動減少就會更易造成如威廉氏綜合症患者的臉部特徵,顯示 BAZ1B 對臉部特徵有重要影響。

當團隊再對比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的該批受 BAZ1B 影響基因,他們發現在現代人類中,這批基因已累積了自我調控的突變,換言之這些基因受天擇 (natural selection) 塑造。團隊指,由於許多其他被馴化動物也正在選擇這些相同基因,因此可說現代人類也經歷馴化過程。

不過無參與研究的哈佛古生物人類學家 Richard Wrangham 提醒,有許多其他不同基因可能在馴化過程中起作用,因此不應過份解讀 BAZ1B 在演化進程中的重要性。維也納大學演化生物學家 William Tecumseh Fitch III 也指,他對人類自我馴化和動物馴養之間的相似性抱懷疑態度。

至於為甚麼人類最初可能被馴化,現時有大量假說解釋。 Wrangham 認同其中一個說法,即隨著早期人類形成更有合作性的社會,演化壓力傾向令人變成侵略性較低。

來源:
Science, Early humans domesticated themselves, new genetic evidence suggests, 4 December 2019

報告:
Zanella, M., Vitriolo, A., Andirko, A. & et al. (2019). Dosage analysis of the 7q11.23 Williams region identifies BAZ1B as a major human gene patterning the modern human face and underlying self-domestication. Science Advances 04 Dec 2019: Vol. 5, no. 12, eaaw7908. DOI: 10.1126/sciadv.aaw7908

文/Alan Chiu 、審核/Edward Ho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支持立場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