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在歷史與法規中爬梳出大館

明周文化

更新於 2019年09月16日05:04 • 發布於 2019年09月16日05:04

「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沒預算到過程是這麼漫長的。」負責活化大館項目的團隊成員之一李文亮這樣說。他2011年加入項目團隊,「最初我們計劃工程預計會在三年時間就能完成。」最終多花了四年時間才把工程完成,大館開幕已一年,市民可能已經來過許多次,甚至可能已經習以為常,但其實許多大館的細節,是你不能憑肉眼就看出背後花過的工夫。在保育中我們常會提到authenticity這概念,在華文世界,這概念常被譯為「原真性」。人會追求美學、歷史上的真正的傳承,這令到我們可以接通我們的歷史,從而了解我們的身份認同從何而來。在古蹟復修的計劃中,原真性很容易因為團隊不夠堅持而散失,畢竟在復修過程,你要完整地沿用過往的做法,是「費時失事」的,結果許多復修的項目,就成了肉眼都看得出的「虛假歷史現場」,原真性在細節的散失中一同散失了。

瑞士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在設計賽馬會立方及賽馬會藝方時,發現無論是監倉牆身、圍牆的石磚抑或地下的磚塊都是橫向的長方形,所以便以此為靈感,以回收的金屬輪圈設計出長形而通透的鋁磚。

大館對香港而言,是怎樣的一個案例?一年過去,大館如何維持它的日常經營,讓它可以維持活力又不脫離歷史?

沒有圖紙的活化

所謂大館,其實是有十六座古蹟建築和兩座新建築的建築羣,早於1841年,威廉.堅偉(William Caine)上尉被委任為首席裁判司,他監督香港首座裁判司署和監獄的興建,而建築羣附近的堅道也以這位上尉命名。監獄與裁判司署,比香港這殖民地的警隊更早成立。直到1844至1845年,殖民地警隊正式成立,第一任警務處長查理士.梅理(Charles May)便建議改建監獄及裁判司署。

中區警署建築羣現存最悠久歷史的建築物D倉,建於1862年。

自此,在逾一個世紀的時光,建築羣雖經歷不同程度的改建,仍包括執法、司法、懲教的功能,是維護法紀的「一站式」機構。

大館的建築物,大多沒有建築圖紙留下,要將昔日重門深鎖的歷史建築羣活化成對公眾開放的古蹟及藝術館,除了針對建築物結役後日久失修而需要進行加固修繕,還要因應建築羣用途改變而作出硬件上配合;就公眾安全而言,所有香港建築物一般均受到《建築物條例》監管,故復修後建築羣必須符合現今嚴格的《建築物條例》及消防要求。公眾安全的考量必定是活化工程的首要要求之一。2008年,活化項目的保育建築師參照了香港和英國的歷史文獻以及國際古蹟保育案例和指引,編撰了《中區警署保育管理計劃》,訂定了中區警署建築羣的保育政策建議。其保育政策建議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則,如:

• 力求還原;

• 保育一幢樓宇的最佳方法是使用該樓宇;

• 盡量使用原有物料或近似物料進行復修;

• 在考慮新用途時,首要顧及樓宇的狀況而非業務計劃;

• 小心處理樓宇的改動。

「大館始建於1840年代,百多年來經歷大大小小不同時期的加建及改建工程,例如昔日重複的油漆覆蓋,窗戶曾改裝以安裝窗口式冷氣機等。「究竟我們在進行保育工程時,應該選擇『還原』哪一個『原貌』,1946年是原貌,還是1864年才更原貌?如果建築物本體部分狀況不好,應否仍然要不顧一切地將建築物還原?」香港賽馬會高級項目經理李文亮說。

例如說在警察總部大樓的拱廊中,李文亮說根據油漆分析專家的考證,這裏的拱廊上八至十層油,中間有過不同的顏色。當你要保持「原汁原味」,那到底是最初的顏色原汁原味,還是最多人認出的顏色才是?這就是一個涉及審美、歷史梳理、文化研究等知識的判斷了。

具體來說,大館要保留建築的原真性,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參照歷史檔案、油漆分析、結構分析等。「例如,警察總部大樓(一座)荷李活道立面的窗戶,復修前已經歷大幅度改裝,團隊分別在英國和香港參照歷史檔案,將窗花復修回昔日愛德華年代的樣式。」

而結構分析方面,就會參照英國近似建築的結構等,再進行結構調查和鋼絲網的結構力學測試等,例如警察總部大樓(一座)和營房大樓(三座),就採用了這些分析而確認了建築結構。「而如警察總部大樓(一座)、營房大樓(三座)和D倉(十四座)石梯,厚度不符合現今要求,團隊通過實地研究和重力測試,以確定樓梯的安全性。為了不破壞古蹟原貌的氛圍,大館在設計及安裝指示牌都花了心思,務求呈現出大館的原貌。」

在這些活化的原則下,我們得到了現在我們眼中看到的大館。

大館風格 集百家之大成

在建築上,漫長的興建時間讓建築羣有不同的風格,讓建築類型和建造方法各不相同,監獄建築與警察及司法建築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建築羣內大部分早期建築顯然屬於殖民地風格。前中區警署最早的建築營房大樓和建築羣東北面的警員宿舍,擁有經典設計風格,結合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典型的拱廊佈局。其他特色,如已婚警長宿舍(六座)和未婚督察宿舍(七座)的英式砌磚法的紅磚牆和進口鎖等金屬製品,顯示與英國的聯繫。」

要區分大館的建築風格,或者可以從他們的功用入手。大館建築羣,大致可以分為監獄建築、警察總部大樓及營房大樓,以及中央裁判司署。

「監獄建築特別為監禁囚犯功能而設計,設計基本簡單,與世界各地的囚倉相若,沒有因應香港這地點而設計的建築特色,基本上是實用建築,除了實現目標功能外並無特意花費。」不過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及中央裁判司署,就有相對地因應氣候和環境的設計。「中央裁判司署及警察總部大樓是大館最廣為人知的建築物,外立面從街上顯而易見。與建築羣的其他部分相比,建築物朝外的立面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建築物有着古典風格,特色元素如壁柱和柱子。對外立面的莊嚴,與朝內立面的親和,就形成鮮明對比。」李文亮說。

而警察總部大樓及營房大樓,就相對地有因應氣候和環境的設計,配備遮陽篷的迴廊和中式瓦頂等,都是為了適應本地氣候實況而建。

跨國交流 技藝傳承

這些特色為大館團隊的活化嘗試帶來不少的煩惱。簡單如英式砌磚的方法,就與香港的師傅做法不一樣,而建築內的各式小五金,在香港也極難找到現貨。「那時我們就找了英國的師傅,來香港示範英式砌磚的方法給這裏的師傅看。」而那些小五金,如果還可以使用的話就盡量使用,「例如是窗戶中的小五金,我們會把狀態比較好的集合起來,用在建築物中比較多人見到的窗戶,而如果小五金耗損至不能用,我們便會盡量從外國訂回同款的。」

中央裁判司署入口的簷篷,本來只有數條黑色吊臂作支撐,為了鞏固結構,大館花了不少心思把工字鐵安裝在簷篷裏,絲毫沒有影響外觀,也細心地依照原有設計還原黑色吊臂,雖沒有支撐用途,但可保留建築物的原真性。

李文亮坦言,在大館這項目中,其實沒有給予工人們特別好的工錢,除了多派寶礦力、在夏天搭建有冷氣的帳篷外,令工人們會留在這工程的原因,是「有嘢學到」。「現在這些工人已經散在不同的地盤了。」而一些更需要技術的項目,如木器、砌磚等,大館部分會找來香港的老師傅合作,「你想要跟他們合作,很多時真是要抱有拜師學藝的態度。」李文亮笑說。這些老師傅,許多時候負責香港廟宇的修建工作。他們的助手,可能就是他們的兒子,就是這樣的家族手藝,他們自然對手藝有自信,許多時卻不一定跟隨顧問的設計大樣,又或未必符合當代的建築要求,他們會積極加入意見,作出改善,大館的團隊亦要花很多時間找出解決方法,「例如做屋頂的師傅未必能提供圖紙和樣板,我們選擇的解決方法就是請他們做mock up,分別為3米乘4米和雙倍大小,讓我們可以仔細測試如何在雙筒雙瓦構件(即有兩層的中式瓦頂,有隔熱功能)加入現代物料,減低『倒汗水』的形成及迎合當今防風等要求,例如用銅線(brass wire)固定瓦片,即使打風也不怕吹走瓦片。」

不同於一般的復建項目,大館沒有以建築物去分判項目,反而是以木器、石屎等等工程類型去與不同的公司訂立合約,一共把整個項目分為約四十個大大小小的工程合約。這樣對團隊來說要多花許多溝通時間,而時間上也更難把握,但好處就是能控制更多細節,及能因應未能預計的工程難題,作出適當調動。

香港氣候炎熱,為了讓建築物降溫,開埠初期有不少建築均以兩層中式瓦頂建造,中間的空心位置可幫助阻隔太陽的熱力,減少室內的酷熱感

「例如我們復修磚牆時,團隊運用特意由法國進口的石灰漿取代本港普遍使用的水泥漿,利用其透氣度較高的特性,長遠減輕水分對磚牆的破壞。」而在處理磚牆時,大館甚至是做到把磚塊拿出來確認狀況,保留還能用的磚塊,再盡量選用同款或同一國家、地區生產的磚塊補回缺塊。

這種做法自然是很「費時失事」的,「或許香港有些活化的項目,面對這些狀況,會選擇全換新的就是。」李文亮說,「但我們希望大館能夠有示範的作用,可以作為一個案例去給其他項目參考吧。」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