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倫敦藝術大學「世界展亭」降落大館  聚焦城市空間與身分認同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更新於 2019年01月16日09:04 • 發布於 2019年01月16日06:13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幾年前接受 BBC 訪問時,香港的樓宇密度令他驚嘆連連,笑言:「已經超出我的想像了」。如此壓迫的城市空間對於外國人而言或許是種奇觀,但每天都生活於此的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由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UAL)策展的《UAL 的世界展亭》將於本月 18 日至 20 日在大館舉行,集合香港、亞洲以及歐洲藝術家,探討香港人的移民現象、私人及公共空間的界線與高密度居住環境下的生活經驗。

這是倫敦藝術大學首度來港舉辦大型文化項目。他們將在大館打造一個全新展館,成為 UAL 海外第二個主要展亭。展館以半透明設計,由本地建築師團隊 HOUR25 Productions 設計和另一本地團隊 Hattrick Creative Ltd 建造。為期三天的活動結束後,展館結構將被拆除,移師到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啟德校園作永久收藏。 

六名香港藝術家參展 聚焦本地生活空間 

這次《UAL 的世界展亭》有六名本地藝術家參展,包括納研作室的 Alison Chan 及 Wesley Ho、何展兆、譚慶楷、盧曉峰(Goby Lo)和 Pien WU。

納研作室的空間裝置《Micro to Nano》探討香港近幾年出現的納米樓,凸顯香港作為世界最密集城市之一。這裝置約 160 呎,是目前市場上最小的納米單元的抽像模擬。藝術家在狹小的空間基礎下,進一步強調這種居住環境的冷酷一面。藝術家刻意減去了所有日常傢俱和物品,令觀眾只注視於那僅存的生活空間。以為少於 350 呎的微型單位已夠荒謬?不,低處未算低。Micro之外,還有 Nano。

此外,何展兆的攝影作品《牙籤樓》 紀錄了地產商大力興建精品豪宅,如何醜化舊區的城市境貌,甚至剝奪了原有的人情味。何展兆不吐不快:「作為一個負擔不起私人物業的八十後,看著這些癲價物業我只能——揸緊中指」。

年前何展兆曾以《牙籤樓》為主題舉辦個展(圖片來源:百呎公園)
年前何展兆曾以《牙籤樓》為主題舉辦個展(圖片來源:百呎公園)

年前何展兆曾以《牙籤樓》為主題舉辦個展(圖片來源:百呎公園)

譚慶楷的《戰後遺跡》則以軍用子彈箱作為針孔相機,拍出一套以香港及日本戰後遺跡為主角的黑白照,包括已受損的建築結構,以及在建築物裂縫上生長出來的植物。

譚慶楷作品(圖片來源:藝術創庫基金)
譚慶楷作品(圖片來源:藝術創庫基金)

譚慶楷作品(圖片來源:藝術創庫基金)

PIEN WU的《薄扶林村 – 有人的地方》以 Edward Relph 的學說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1976)為起點,探討地方、空間與人之間的關係。透過重疊的影像表達時間與空間的關係,重構這條已有百多年歷史的薄扶林村,坊間更有「未有香港,便先有薄扶林村」的說法。

《 UAL的世界展亭》展覽

日期:2019年1月18日至1月20日
地點:大館監獄操場  
費用全免

(詳情請見網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