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便秘為帕金遜症早期徵兆 中大指早求醫可延十幾年發病

星島日報

更新於 2019年03月19日14:51 • 發布於 2019年03月19日14:37
樂婆婆(左)服藥後,她發夢次數減少,夢境情況亦較平靜。
左起:助理教授張繼輝,榮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少萍,榮潤國,莫仲棠。

睡覺時「發開口夢」時有發生,但若大叫、揮拳,可能是「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中大醫學院調查發現,RBD患者的直系親屬,患有帕金遜症等腦退化疾病風險,較常人高2至5倍。研究團隊指出,若出現便秘、嗅覺不靈敏、手腳不協調等,有機會是患有RBD,即是帕金遜症的前期先兆,雖然現時只有「治標不治本」的藥物,但團隊仍呼籲市民需要注意並及早求醫,期望可提前20年介入治療。
RBD俗稱「發夢期夢遊」,患者睡覺時肌肉張力十分大,或會出現揮拳等大動作而不自知,更有患者因而受傷或跌倒。現時已有藥物舒緩,服藥後情況約可改善6至8成。9成RBD患者5至15年後,會出現帕金遜症等其他腦退化症狀。
現年82歲的樂女士在16年前確診RBD,她曾夢見自己跳水,現實中她不自覺的付諸實行,最終導致頭部受傷。服藥後,她發夢次數減少,夢境情況亦較平靜。
為調查患者親屬發病率,中大醫學院展開為期4年研究,招募了102名RBD患者及其204名直系親屬,以及89名健康人士及其208名直系親屬,作臨床和睡眠檢查,發現RBD患者親屬的帕金遜症發病率為百分之3.1,是健康人士親屬的6倍;而睡眠監測診斷的RBD發病率,患者親屬比率達百分之8.4,更是對照組的5.6倍。
研究團隊成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表示,患者親屬出現腦退化生物學標記,包括便秘、嗅覺不靈敏及手腳不協調等情況多過對照組,認為相關徵狀跟RBD有關,呼籲相關人士及早求醫,因為出現RBD已是較中期情況,到後期會患上帕金遜症,希望潛在患者可以提早就診延緩退化。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補充,腸道內的細菌或緩慢地向腦部方向移動,並影響運動能力。莫仲棠指,若市民已均衡飲食、持續運動,但仍然出現便秘就應向醫生了解。雖然現時未有藥物根治,但他稱藥物可以舒緩情況,配合運動可以將發病時間推遲十數年。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張繼輝表示,會持續跟進研究對像並收集大便樣本,最快2年後可得出腸道微生物跟RBD的因果關係。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