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你要知:杧果濕熱兼致敏係誤解? 杧果核原來好有用

on.cc 東網

更新於 2019年07月18日20:00 • 發布於 2019年07月18日20:00 • on.cc 東網
不少人以為杧果濕熱易致敏,中醫師就為大家拆解箇中謬誤。
不少人以為杧果濕熱易致敏,中醫師就為大家拆解箇中謬誤。
近期是杧果當造季節,不少市民都會購買香甜杧果享用。
近期是杧果當造季節,不少市民都會購買香甜杧果享用。
原來杧果內含致敏化學物質,杧果皮與杧果肉之間的白色汁液,就是致敏的化學物。
原來杧果內含致敏化學物質,杧果皮與杧果肉之間的白色汁液,就是致敏的化學物。
進食杧果時,不要將杧果切得太深,便可避開致敏物質。
進食杧果時,不要將杧果切得太深,便可避開致敏物質。
中醫師許懿清為杧果平反,認為杧果本身並不濕熱。
中醫師許懿清為杧果平反,認為杧果本身並不濕熱。
杧果核原來亦有化痰止咳功效。
杧果核原來亦有化痰止咳功效。
杧果汁也是不少香港人的最愛。
杧果汁也是不少香港人的最愛。
有人發現吃完杧果後會感覺皮膚痕癢。
有人發現吃完杧果後會感覺皮膚痕癢。

夏季是不少水果當造的季節,而香甜杧果就是不少市民的心頭好,不過有人認為杧果濕熱,亦會導致皮膚敏感。有中醫師就為杧果平反,其實杧果並非濕熱「元兇」,至於致敏,原來亦有方法避免。

註冊中醫師許懿清表示,杧果本身其實並不濕熱,根據古書所指,它性溫微寒,適合很多人食用。那麼為何一般人會有杧果濕熱的錯覺?原因在於食用者的體質,如食用者本身體質濕熱,經常出現濕爛大便,又或便後不爽,多吃杧果,便會加重這些症狀。

有人吃完杧果後嘴唇附近會出現痕癢,原來是因為杧果表皮與果肉之間大概0.5毫米的位置,含有一種化學物質漆兒茶酚,正是這種化學物質令很多人出現敏感反應。要如何減低致敏機會呢?許指,剝皮的時候,會發現杧果會有白色汁液流出來,那種物質就是漆兒茶酚。所以剝皮或者用羹舀杧果吃時,要注意不要切或舀得太深,避免嘴唇或者皮膚接觸到這種致敏物質,另外,較熟的杧果漆兒茶酚的含量亦較少。

雖然杧果甜美,但食用時亦要適可而止,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最多吃2至3個,一個星期只可吃2次,不宜吃過量。如果想少吃多滋味,可以一日吃1個,一個星期就可以吃4、5次。不過,如本身患有嚴重濕疹或濕疹病處於發作期、滿臉暗瘡青春痘或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就應該減少甚至避免吃杧果。

一般人吃完杧果肉後,杧果核都會直接丟棄,其實杧果核對止咳、化痰、消滯都有功效,加上杧果核本身味道較為溫和,只要加水煲滾,小朋友和孕婦亦適合飲用。如果不想飲杧果核水,切一塊杧果肉含在嘴裏,也可以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東網網站 : https://on.cc/

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