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工運要人.1】前言:當街頭抗爭到瓶頸 工運是否一條新戰線?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更新於 2019年12月10日10:42 • 發布於 2019年12月10日10:18

因反修例而起的抗爭運動踏入六個月。由林鄭月娥領頭的特區政府,對抗爭者提出的五大訴求,依然無動於衷。因參與街頭抗爭被捕、被控、甚至嚴重受傷的市民數字,卻有增無減。

11 月的香港,發生兩場腥風血雨的「戰役」:11 月 12 日,中文大學二號橋上的激烈對峙;18 至 29 日理工大學被警方圍困。上千發催淚彈,橡膠子彈,藍水,一個個抗爭者被擊中倒下,被警察制服、毆打、逮捕。校方宣布提早結束學期,內地,外國同學紛紛撤離,警方甚至一度警告不排除使用實彈。

(立場新聞圖片)
(立場新聞圖片)

(立場新聞圖片)

有人視警方最終撤離中大二號橋為勇武派小勝,但亦有人認為,任憑示威者運用燃燒彈再純熟,一換轉在抗爭者缺乏地利的理大場景,抗爭者與警方武力仍然懸殊。有人認為,事實反映武力抗爭已到瓶頸,「真係唔夠打」,漸成網上討論及運動支持者口中普遍的說法。不少人將目光轉投罷工。「連登」討論區的熱門話題,開始常出現以癱瘓經濟運作去對抗暴政的討論,亦有不少網民開始放眼南韓、波蘭以罷工爭取民主化的歷史。12.8 國際人權日大遊行,民陣代表亦在遊行終點呼籲參加者散去後,要加入工會。

雖然三罷行動在今次運動中已被討論多時,網民過去數月號召罷工不下十次,每次均有零星參與,但無疑仍未達長期癱瘓經濟運作、逼使政府讓步之效。不過在 11 月頭,Telegram 上出現名為「二百萬三罷聯合陣線」的群組,其公海頻道至今有逾七萬人訂閱。聯合陣線成員包括多個新興的工會,部分已開始招收會員,雖然更多仍在籌組、登記階段,但大大小小,數目接近 40 個之多,無疑已掀起趨勢。

8.5 罷工告捷 國泰風暴揭死穴?

過去半年,網民在 8 月 5 日發起全港三罷行動,算最多市民響應的一次。該次行動獲職工盟、教協兩大民主派工會呼籲響應,參與罷工的行業包括航空業、巴士、零售、飲食、金融服務業及公務員等。其中航空界別中,大量機組人員及民航處職員請假,最終導致 170 班抵港及離港航班取消。職工盟主席吳敏兒估計,當日不同行業共 35 萬人罷工。但隨著當日多區爆發警民衝突,傳媒注意力隨即被帶走,令當日罷工迴響有限。

研究中國勞工運動多年的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潘毅,8 月接受《立場新聞》訪問時就形容,罷工和街頭「巷戰式」的阻擾行動相比,後者衝擊的是公共秩序,前者則是直接衝擊經濟活動,加上近月外圍經濟環境不穩,香港政府難以承受示威者衝擊經濟,必然要面對訴求。她亦相信,相比起造成大量示威者被搜捕、受傷的巷戰式行動,罷工相對上屬更長期、保持勢力的抗爭模式。

8 月 5 日於金鐘添馬公園的罷工集會
8 月 5 日於金鐘添馬公園的罷工集會

8 月 5 日於金鐘添馬公園的罷工集會

不過在 8 月 5 日後的幾次三罷行動,響應網民號召的人數明顯較少。加上國泰其後遭中國民航局打壓,工會主席施安娜等多名國泰及港龍航空員工被解僱,亦直接導致航空業在 9 月的罷工行動中缺席。國泰受壓事件呈現出其中一個令人不安的真相是,即便是航空業這本來具最紮實工運根基的行業,在面對紅色資本壓力時,同樣可頓時被擊潰。

當「流水」抗爭轉化成工會運動

無大台、流水式,一直為今次抗爭運動的最標誌性形態。近月多次三罷呼籲,如六月以來多次行動,大多是透過網上宣傳動員,但以此方式號召罷工的成效,與以相同方式號召快閃堵路、圍警署等相比,卻顯然大相徑庭。12 月 9 日三罷前夕,連登上就有人撰文,提出罷工非單靠宣傳、自發、機動參與就能成功的行動模式,而需協調、組織,其中最重要一步,是籌組工會。

左翼 21 成員、專研工人運動的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敬慈,接受《立場》專訪時亦談到,香港現行對工人運動保障不足,政治性罷工更是完全不受法例保障,要突破這法制上的盲點,唯一方法是靠行業內部高度團結,例如若有一名僱員因政治打壓被解僱,其餘全部人都拒絕工作,逼使僱主承諾讓僱員復工 —— 這對於有幾十年歷史的國泰工會而言,亦不容易,「要做好多深耕細作,同時,團結都要時間,唔係咁容易就團結到。」

雖然如此,陳敬慈認為,2014 年雨傘運動時學界號召罷工,當時連民主派工會對罷工亦未見有準備,相比之下,現時支持運動的市民,對組織工會、罷工等運動策略,已接近達成共識。

警暴、五百人被控暴動等壓逼,迫在眉睫;籌組工會、發動罷工等行動,需時醞釀。香港時代革命半年之際,一股新興工會力量正在萌發。《立場新聞》訪問其中幾個新成立的工會或罷工籌委,了解他們組織工運的理念、預期將要面對什麼困難,嘗試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大家如何從這場運動走來?又計劃如何走下去?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支持立場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