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專訪】香港人權民主法案料通過在即 大專學界張崑陽:下一步游說德加澳台 民間外交包圍中國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更新於 2019年11月18日23:03 • 發布於 2019年11月18日20:56

美國國會眾議院 10 月中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參議院預計當地時間周一(18日)通過,下一步送交總統特朗普簽署。

香港大專學界國際事務代表團發言人張崑陽,兩個月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一直努力游說美國政界,推動法案通過。

他接受《立場新聞》訪問時指,過去數月為游說工作風塵僕僕,最開心的一日是成功推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加辣」,除了擴闊制裁名單,亦加入條款,讓因「反送中」留案底的手足,也能不受阻礙獲美國發簽證,「9 月底知道時,是我最開心的一日,那刻覺得都對得住啲勇武」。

張崑陽透露,大專學界下一步將會集中游說德國、加拿大、澳洲、台灣等多國,冀以民間外交,天下圍中。

*   *   *

9 月 17 日早上十時,華盛頓。

參議院辦公大樓會議室,逾百人擠得水洩不通,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藝人何韻詩一行人出席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舉行的香港問題聽證會。

身穿深藍西裝、結上港大校呔的香港大專學界國際事務代表團發言人張崑陽,他不斷重覆看手上修改至清晨六七點的講稿,小睡了半小時就到聽證會準備。

代表團收到網民近 600 個留言,張崑陽好想把握寶貴的五分鐘帶出港人的關注,「一世人得一次當然想盡善盡美,真的是睡不著,這裡精簡點、那裡可以加多兩句」。

聽證會開始前,旁邊的何韻詩不時向他微笑,著他不要緊張,有一位美國議員更說:「不用緊張,食催淚彈都係咁食,講嘢之嘛!」

他發言時將香港比作「自由的火炬」,「香港學生和市民已預備好為香港而死,有些人已這樣做。他們為了自由願意以死相博。這是對家園終極的付出,我們不應忘記他們。」

他期望美國能協助香港「對抗中國的黑暗」,最後他以廣東話說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作結。

*   *   *

23 歲的張崑陽就讀港大雙主修政治和中國研究,他與同齡的黃之鋒在 2012 年反國教運動相識。他在「雨傘運動」留守銅鑼灣佔領區,翌年他「上莊」任浸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傘運後學界發生重大變化,退聯、本土思潮掀起,反對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的構想,浸大當年在六四前夕,是首間表明不參加維園燭光晚會的大學學生會,多間院校嚮應。

五個月前爆發「反送中」浪潮,政府一直對民間訴求置若罔聞,警方濫暴又日趨嚴重,張崑陽留意到網民「G20 團隊」及「攬炒團隊」發揮民間力量,眾籌全球登報呼籲國際關注香港取得空前成功,更令他認為,有必要開展國際戰線。大專學界七月中遂開會取得共識,拍板成立代表團,來自各院校核心成員有逾廿人。

過去數月,他與一眾成員風塵僕僕,先後到英、美、澳、德、台及歐盟國家等地,游說當地議員和官員聲援香港,又有學生到日內瓦,向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進行游說。他們又招募學生幫手就各國形勢和政治環境進行資料搜集,擬定游說方針,由於各大院校學生會的財政均獨立於校方,因而在資源上支持國際戰線,游刄有餘。

有別於泛民過去的英美外交連結,學界代表團野心更大,目標要「天下圍中」— 於澳洲、加拿大、德國、歐盟及台灣等地游說,他們希望建立一個針對中國的「全球反極權包圍網」。

張崑陽自小喜歡留意時事,不過未曾想過在大學最後一年,竟踏上國際游說之路,開學後不久就「skip 堂」整個月,他笑言「走堂是大學生的基本」,幸得教授體諒和支持,甚至跟他說「多謝你為香港做的事」。

揼石仔的學界外交

「反送中」浪潮將國際對香港的關注推上高峰,多得傳統上學生有「少少光環」,以及多方人士主動穿針引線,張崑陽說他們這班「學生外交初哥」,在接觸和游說各國政要時稍為容易。

他體會到「民間外交」要靠「揼石仔」、一點一滴地累積人際關係開始,「有時一個議員同你熟,就會願意為你發聲。例如 Marco Rubio 見到黃之鋒,第一句不是問『香港現在情況是否很惡劣?』,而是問他『你坐監有沒有被人打啊?』…我跟你熟,當我被人打時,你就幫我、幫香港出聲,有時就是這樣簡單」。

譬如受網民信任的「Solomon」,即是共和黨海外事務組織的副主席及行政總裁俞懷松,他與張崑陽相熟,二人會 Whats app和打電話傾計,經常幫他手開 Tweet 分享重要消息,「是不是因為我『最大粒』?是香港最慘的人?當然不是。咁點解佢肯?都只是因為他認識我。」

張崑陽
張崑陽

張崑陽

美參眾議員與香港的淵緣

他深知各國總會以自身利益行先,尤其正值中美貿易談判,「香港問題」或成為美方博奕籌碼。不過,他與美國政客與官員接觸後,發覺他們並非單純出於利益計算。

不少美國參眾兩院議員及官員等對他說,十分支持和佩服港人,當中很多人原來均曾居港,並留下良好印象。 例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參議院版本的聯署人之一、共和黨參議員兼賓州州長圖米(Pat Toomey), 90 年代曾居半山麥當勞道,對港留下良好的印象;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的高級顧問曾居港 6 年,一開口就跟他用廣東話打招呼。

張崑陽認為,這些人與香港的「淵源」,令他們在香港陷困局時,願意伸出援手。

「他們對香港的熱愛程度,比很多港人更多關注香港。當香港的自治、自由一步步被蠶食,我悲傷的是,廿年後再飛到華盛頓時,會否再有人會說因曾居港而驕傲?真的不知道。」他說。「但我肯定那批十多年前或 90 年代住香港的人,他們真的喜歡香港、想幫香港推動政策。」

當中,包括多年來關注中國人權見稱、曾在華抗議六四屠殺而被拘的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她多次公開支持並推動該法案; 不少共和黨議員大力推動法案,可能因部份議員成長於冷戰時期,他們是真心厭惡共產主義,句句都以「Communist China」指責中國劣行。多名共和黨議員 10 月時訪港了解「反送中」運動,包括共和黨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及史考特(Rick Scott);美國最年輕參議員、39 歲的霍利(Josh Hawley),是法案聯署人之一,也是代表團首位邀請訪港的議員,他二話不說翌周就來港,其後發文呼籲奧委會不要讓北京辦 2020 年冬奧。

法案早前順利在眾議院通過,但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ell),遲遲不肯把法案在參議院的議程推前,令法案表決無期。法案的主要推手、48 歲的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日前遂聯同參議院外委會主席里施(Jim Risch),與麥康奈爾「攤牌」施壓,要求盡快表決。

鑑於近日香港局勢轉趨嚴峻,有警員開槍射傷示威者,中大和多間院校周二(12日)又淪為警民衝突「戰場」,最後麥康奈爾同意參議院應與香港站在一起,承諾啟動快速「熱線」(hotline)機制。魯比奧預料,有望最快當地時間本周一(18日)通過,毋須全院表決,隨後要提交總統特朗普簽署。張崑陽相信,魯比奧多年來力推此法案,不斷在 Twitter 聲援港人,是真心出於對香港人權保障的關注。

冀建構馬格尼茨基反極權包圍網

張崑陽構想中的「全球反極權包圍網」,會以美國 2015 年推出《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The Global Magnitsky Human Rights Accountability Act)為基礎,制裁全球侵犯人權者,禁止入境美國,並凍結其資產,類似《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針對侵犯香港人權之人士,現時全球只有美加有類似法案。

一行人 9 月赴英時,也曾與 75 歲的「末代港督」彭定康提出幫手推動《馬格尼茨基法案》(Magnitsky Act),獲他一口應承。9 月底,英國外相藍韜文(Dominic Raab)突然表示在脫歐後,將推此法案的「英國版」,張崑陽等得知後大為驚訝,因英國一直少提此法案,未知是否彭定康在背後「助攻」。

在他的眼中,彭定康是一名「和理非」,9 月時局勢尚緩,未升級至現在「火魔法」、弓箭和掟磚等的程度,令他頗感驚訝的是,彭定康對示威者激烈、暴力的一面,亦有所理解,「他說 It's undertstandable,當和平沒用,年輕人命也不理也要升級,他是表示明白、同情他們」。 

他指所接觸大多數的國際社會人士都是「終極和理非」,深信非暴力抗爭才能成功,「他們真的是『和理非』到一個位,覺得『你咪俾警察打囉』、『你比人打完唔還拖,你就有道德感召啦』,真係痴線!」

他覺得很多人不理解,港人現正面對的是一個威權中國,「他們會跟我們說『不用急、慢慢抗爭』,這是唔 make sense 的,他們感受不到一個 Endgame 的感覺」。

彭定康
彭定康

彭定康

向國際終極和理非解釋激進手段

游說時,對方自然會提起媒體上抗爭者激烈的影像,學界代表團每次都要大花唇舌,儘量把香港的現況呈現,讓他們了解激烈抗爭背後的原因。

例如,他們經常問的是「點解要成日縱火?」,他們就要解釋是作為抗擋警方推進的手段,保護示威者撤退;「裝修」並非漫無目的暴力,而是針對一些有撐警背景的店舖,「你可以說他們激進,但並非失去理性,他們有清晰的對象、知道代價很大,我嘗試幫他們區分…不少議員聽完也表示明白,但口頭上一定會說:都係和平啲好」。

堅持在運動中「核爆都不割蓆」、「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張崑陽說,在游說中並不會忌諱這些似較敏感和具爭議性的問題,反而歡迎解說的機會,「我不怕為激烈抗爭者辯護,在國際舞台正正就是充斥著和理非聲音,所以我們更有責任要講多點,學界一定會站在抗爭者一方…這是流水革命,人和抗爭都不是鐵板一塊,不用教條主義地大家一定都要和平或激烈,大家相輔相承、不割蓆。」

另一個「敏感」議題是「港獨」,他指基於國際社會對香港自治的認同,是源於《中英聯合聲明》,1992 年《香港政策法》也源自這基礎,所以游說時會重點提及「一國兩制」被蠶食,又引述研究指有不少年輕人反中情緒強,更有十份一人想獨立,至少讓他們知道,不久的將來港人要考慮前途問題,到時或有不同選項,希望未來美國會助港人爭取普選和真正的民主。

張崑陽說他經常提醒自己,他是背負著很多人的期望進行游說,坦言不時感到內疚,「我不能忘記,我是背負著手足(的期望)。人家在前線抗爭,你就在議會游說…人家要食子彈,你就在冷氣房開會,一日開十場會是累,也只不過是累,但人家會被捕、被打、受傷甚至死…」他靜了幾秒後說。「會呀,會有guilt。你在外國,人地在前面衝緊,你點樣覺得你在做的是有價值?」

在推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時,最令張崑陽開心的是成功把法案「加辣」,除了擴闊制裁名單,更重要的是加入,即使有案底,只要是因參與政治活動而留的案底,當事人也能不受阻礙獲得美國發出簽證,「9 月底知道時,是我最開心的一日,那刻覺得都對得住啲勇武」。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支持立場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