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酥脆油炸鬼 必須孖住上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04月22日18:32 • 發布於 2019年04月22日20:30
最佳位置——東哥隔着桌子俯身炸油條,看似不便,卻是其最佳位置,方便他一邊切、拉麵糰下鑊,一邊適時翻動鑊中的油條,讓油條炸得香脆透徹。(劉毓霖攝)
最佳位置——東哥隔着桌子俯身炸油條,看似不便,卻是其最佳位置,方便他一邊切、拉麵糰下鑊,一邊適時翻動鑊中的油條,讓油條炸得香脆透徹。(劉毓霖攝)
佐粥一流——油條香脆、牛脷酥鬆軟、煎堆煙韌,三者各有千秋,配上白粥就成了一頓廣東人的傳統早餐。(油器各$8,明利)(劉毓霖攝)
佐粥一流——油條香脆、牛脷酥鬆軟、煎堆煙韌,三者各有千秋,配上白粥就成了一頓廣東人的傳統早餐。(油器各$8,明利)(劉毓霖攝)
巧手拉麵糰——東哥手起刀落,切開兩塊長方條狀的麵糰後疊在一起,中間切一刀(上圖)以黏合兩條麵糰,然後輕輕一拉(下圖)就立刻下鑊炸。拉得太長會阻礙麵糰膨脹,使炸起的油條過分瘦削。(劉毓霖攝)
巧手拉麵糰——東哥手起刀落,切開兩塊長方條狀的麵糰後疊在一起,中間切一刀(上圖)以黏合兩條麵糰,然後輕輕一拉(下圖)就立刻下鑊炸。拉得太長會阻礙麵糰膨脹,使炸起的油條過分瘦削。(劉毓霖攝)
油條脹卜卜——油溫高使油條快速定形,兩條麵糰疊在一起下鑊炸時,中間的部分還未觸到油,因而能持續膨脹(右);東哥亦展示了只炸單根油條(左)的情况,效果膨脹較差兼偏幼身。(劉毓霖攝)
油條脹卜卜——油溫高使油條快速定形,兩條麵糰疊在一起下鑊炸時,中間的部分還未觸到油,因而能持續膨脹(右);東哥亦展示了只炸單根油條(左)的情况,效果膨脹較差兼偏幼身。(劉毓霖攝)
牛脷酥像欖球——因為加入了砂糖,牛脷酥的麵糰炸出來會腍身,口感像「冬甩」。與油條相反,牛脷酥要用大火炸才能快速令麵糰膨脹,變成小型欖球一樣。(劉毓霖攝)
牛脷酥像欖球——因為加入了砂糖,牛脷酥的麵糰炸出來會腍身,口感像「冬甩」。與油條相反,牛脷酥要用大火炸才能快速令麵糰膨脹,變成小型欖球一樣。(劉毓霖攝)
煎堆圓不凹——煎堆是相對易製的油器,要炸得豐滿圓渾而不凹陷,要訣在於炸時要不斷用專用的鑊鏟輕壓煎堆,讓它們在受壓下脹大。(劉毓霖攝)
煎堆圓不凹——煎堆是相對易製的油器,要炸得豐滿圓渾而不凹陷,要訣在於炸時要不斷用專用的鑊鏟輕壓煎堆,讓它們在受壓下脹大。(劉毓霖攝)
油器師傅——東哥:現年50歲,由16歲開始在明利油器粥品跟老闆李松慶工作,現在主理店內大小事務。(劉毓霖攝)
油器師傅——東哥:現年50歲,由16歲開始在明利油器粥品跟老闆李松慶工作,現在主理店內大小事務。(劉毓霖攝)

【明報專訊】香港人吃早餐最緊要快,外賣一客通粉或者麵包就匆匆趕上班,有時甚至以一杯咖啡頂肚捱到中午,哪有心思認真坐下,歎碗軟綿白粥,來一條即炸油條。難怪粥店資深油器師傅大嘆,從前每天炸逾1000油條,現在每天平均不足300條。雖然銷量減少,但他仍堅持分批炸油器,希望客人可吃到熱辣辣的新鮮油條、鬆軟的牛脷酥和煙韌的煎堆,為大家帶來一個美好的「good morning」。

油器是油炸小吃的統稱,當中以油條、牛脷酥及鹹煎餅最有代表性,合稱「油器三寶」。油條俗稱「油炸鬼」,只用鹽調味,味道不濃,主要吃爽口脆感;牛脷酥加了砂糖,味道和口感都跟「冬甩」相似;鹹煎餅放了南乳,味帶鹹香。傳統上,廣東人喜歡以各款油器配清淡軟綿的粥品當早餐,滋味飽肚,以此開展新一天的忙碌生活就最好不過了。

潮流愛少油 銷量大跌

明利油器粥品開業至今逾30年,一直售賣油條、牛脷酥及煎堆3款油器。那鹹煎餅呢?資深員工東哥說:「從前賣鹹煎餅會落南乳及五香粉,現在懶了,間中會用牛脷酥的麵糰尾炸,味道都是甜甜的。」現今人人提倡少鹽、少糖、少油,油器卻完全反其道而行,東哥不諱言現在銷量已大不如前:「我們做油器看水殼做人,一殼水可做70、80條油炸鬼,以前高峰一日用20殼水,現在一日只用3、4殼。」雖然產量大減,但小店堅持每天分幾次炸油器,每次炸5、6件牛脷酥,10多份油條及煎堆,賣光再炸新的。相比坊間一些粥店,每天只炸一次油器,出品因炸起已久,變得膩而不脆,明利的油器明顯香脆可口得多。

「睇天」炸油條 四季不同技巧

油條、牛脷酥只賣十元八塊,背後工序卻毫不簡單,當中尤以最受歡迎的油條最花工夫。要做到鬆脆而不油膩,不僅講究油炸技巧,麵糰的準備同樣關鍵。東哥表示,粉漿要以1:1比例的中筋及高筋麵粉「兩溝」,好處是中和高筋粉的高韌度,炸起來才不會過分厚實。麵種和鹼水的分量又與天氣息息相關。「氣溫較冷時發酵慢,麵種和鹼水都要比熱天用的分量多一倍,幫助發酵。」東哥把發酵完的麵糰鋪在桌面,然後切出兩塊長方條狀並疊在一起,中間切一刀以黏合兩條麵糰,就成了油炸鬼的雛形,他再輕輕拉長麵糰就立刻放下鑊中炸。看着他不斷重複以上步驟幾近20次,而非以省時的方式先把整個麵糰切成條狀再一同下鑊炸,東哥解釋:「因為會『癡心』,兩塊麵糰放得太久黏得太緊,中間沒有空位,會炸不透。」炸油器學問多多,難怪東哥說從前專炸油條的師傅薪水比其他廚房工作高:「不止學炸,當學徒要當兩年,就是為了掌握一年四季做麵糰的技巧。」

「孖條」是油條的標誌,背後的典故有說是南宋時期有百姓為表達對奸臣秦檜的憤怒,拿麵糰揑成一男一女的外貌,背靠背的擲到熱鍋內炸。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不過從入廚的角度來看,東哥說油條的確要「打孖上」才會炸得漂亮。「油溫高會使油條快速定形,兩條麵糰疊在一起下鑊炸時,中間的部分還未觸到油,因而能持續膨脹,如果只是單條的話,炸不起。」東哥說罷就放了「單丁」麵糰下鑊,眼看單根油條膨脹很少,一段時間過後還是呈偏幼身。若說「孖條」是炸出筆直粗壯油條之基本,下鑊炸油條時就是十分重要的最後把關。東哥一邊切、拉麵糰下鑊,一邊適時翻動鑊中的油條,讓油條底面兩邊均炸得透徹,形狀筆直有如粗身筷子。若不翻動油條,任由它們「自生自滅」,就會變形——有的兩條分離,有的中間穿洞,有的縮得像皮包骨,有些尾部又像腳趾頭腫起,形狀千奇百趣。

電飯煲翻熱 牛脷酥香甜復活

相比油條,牛脷酥和煎堆的製作工序相對簡單,前者麵糰包有糖餡,切成長方形條狀後以大火炸,目的是快速令麵糰膨脹,變成小型欖球一樣。牛脷酥像麵包般口感鬆軟,放久了的話,用電飯煲翻熱也是另一種香甜滋味。煎堆則是吃其煙韌口感,東哥用糯米粉、糖和水製成粉糰,並揑成球狀,黏上白芝麻後下鑊炸即成。為防煎堆球爆裂,需要用慢火炸;東哥更備有煎堆專用的圓形鑊鏟,用以不斷輕壓煎堆,讓它們在受壓下繼續脹大,變得圓渾豐滿。

■Info

明利油器粥品

地址:何文田愛民邨熟食亭

文:黃嘉希

統籌:陳詠詩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