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街知巷聞:吶喊聲響透 香港大球場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09月14日18:09 • 發布於 2019年09月14日20:30
舉行賽事的晚上,球場熾熱氣氛與平日截然不同。(黃宇軒提供)
舉行賽事的晚上,球場熾熱氣氛與平日截然不同。(黃宇軒提供)
球場以混凝土的灰為主調,感覺沉靜。(黃宇軒提供)
球場以混凝土的灰為主調,感覺沉靜。(黃宇軒提供)
看台背後,可看到球場建築的輪廓。(黃宇軒提供)
看台背後,可看到球場建築的輪廓。(黃宇軒提供)
觀眾在中場休息時築起人鏈。(黃宇軒提供)
觀眾在中場休息時築起人鏈。(黃宇軒提供)
人群在休息時間舉標語吶喊。(黃宇軒提供)
人群在休息時間舉標語吶喊。(黃宇軒提供)
在通道叫着示威口號擊掌。(黃宇軒提供)
在通道叫着示威口號擊掌。(黃宇軒提供)
轉頭球賽繼續,一樣看得肉緊。(黃宇軒提供)
轉頭球賽繼續,一樣看得肉緊。(黃宇軒提供)
觀眾的吶喊聲響徹全場,「香港人加油」難分政治不政治。(黃宇軒提供)
觀眾的吶喊聲響徹全場,「香港人加油」難分政治不政治。(黃宇軒提供)
離場後高唱《願榮光歸香港》,將幽靜小徑變作步操大道。(黃宇軒提供)
離場後高唱《願榮光歸香港》,將幽靜小徑變作步操大道。(黃宇軒提供)
吸煙區是一條寬闊的路。(黃宇軒提供)
吸煙區是一條寬闊的路。(黃宇軒提供)
紅色大閘將球場密封起來。(黃宇軒提供)
紅色大閘將球場密封起來。(黃宇軒提供)
牆上所用白磚和紅頂。(黃宇軒提供)
牆上所用白磚和紅頂。(黃宇軒提供)
石屎骨架延伸至看台。(黃宇軒提供)
石屎骨架延伸至看台。(黃宇軒提供)
場內出口標誌設計簡約。(黃宇軒提供)
場內出口標誌設計簡約。(黃宇軒提供)
球場外的隱秘小坡道。(黃宇軒提供)
球場外的隱秘小坡道。(黃宇軒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大球場九月十日晚上,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香港隊對戰伊朗,這場賽事最重要的其中一刻,是中場休息時間。觀眾聚集在入口處的寬闊平台,手拉手或舉起電話白燈;場館東翼及西翼兩側的通道,人群巡行着高喊口號,原本張開手掌代表「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姿勢,因為來去兩批人同時迫滿通道,他們忽然發現可以互相擊掌,又更開心。

這晚一如過去三個月,參與運動的香港人用無奇不有的創意,自然地將一條走廊變成抗爭場地,不過這晚在大球場,為足球運動的高漲、為社會運動的激昂,哪個是表是裏,根本分不開。當見到一個中佬眼望草地傾盡全力在唱《願榮光歸香港》,身分認同感滿瀉的眼神,大概是歌曲出爐到現在為止,最啱mood的一次演繹了。

沒有賽事、關上燈的大球場,在外頭只會覺得是個重門深鎖的巨籠。這晚二十三歲的Janice第一次來到這裏,覺得很陌生,「平時最多去南華會那邊打波,從不會來這邊」,我們站在孔聖堂中學前面的路口,望向在黑夜中亮起燈的大球場,她感到跟之前的印象很不一樣。而馮小姐就說,以往來參加過佈道會,觀球賽還是初體驗,「沒想到是這樣。佈道會那次雖然人比較多,但參與感沒那麼強,不可以像現在大聲抒發自己的感情」。她的聲音不時被「We are Hong Kong」的吶喊聲淹沒,「最重要是這裏很安全,因為沒有警察」。

球場主色是混凝土的灰,其實沒什麼節目時,閉門看起來就是有點cool的一座建築,在賽事中途若是溜到看台背後,更會看到樹椏般的粗壯支幹一重一重如深山洞穴。就算這晚開場前擠滿了人,在入口左右兩邊的「煙位」仍覺涼爽,那是通往上層看台的斜路,在強勁白光照不到的位置,球迷三三兩兩地靠牆食支煙等開場。

由二萬八千個座位增至四萬個,一九九四年球場在重建後開幕,叼着煙的球迷阿立說:「重建後第一場我都有來看,亞洲盃賽冠軍盃的決賽first round,南華對沙地阿拉伯,第一球是龍門吳群立開出,基寶頂入的。對比二萬八千個座位,重開時覺得好grand,細個又冇見識咁多,那時算好現代化,都廿幾年了。」

半場休息時兩個廿歲出頭的女生在自拍,他們臉上用唇膏畫着「HK」,後生女首次來到大球場,「跟想像不是很一樣,以為像紅館有冷氣,裝修靚少少,現在看來似普通體育館。」但他們興奮說意外發現自己能投入「睇到好肉緊」,雖是響應網上號召而來,此時拿着大杯啤酒已是一副球迷模樣。球場搭配着灰色主調的是紅,入口是紅色大閘,兩翼通道的牆也是白磚配一條延伸的紅帶,也許舊了,看上去不是正紅,稍顯更暗更深,加上地板鋪平實的方磚,有種街坊商場的味道。

只在乎情懷 不在意美醜

問着場內球迷,大多都不在意場館美不美,語氣裏都是情懷。阿立記得重建前有個阿姐會從閘縫「攝」進雞髀來賣,那時賣票沒有統一售票處,要進哪邊的場,就排那邊的閘,因此昔日感覺開放一些。「與其說外殼,情感更重要,像英格蘭富咸主場卡雲農舍球場也不大,但令球迷好有歸屬感,是凝聚力。」與售票處職員談起球場離銅鑼灣站不太「就腳」,他說加路連山道是球迷朝聖之路,完場後觀眾邊走邊熱議賽事,說着說着才發現「哦,原來到了」,也把日常沒甚人煙的一段路程說得好浪漫。

從銅鑼灣站走到這裏只有醫院、學校、住宅的一帶,平常是清靜的鬧市背面,這夜人群離開球場,沿路落斜喊着口號唱着歌,像一場士氣高漲的步操,儘管這天賽果是港隊負伊朗0:2。但觀眾是不是借球賽「過橋」宣泄心情呢?身在現場,聽到響徹場館的口號可以是「葉鴻輝、葉鴻輝」,也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還有一句「香港人加油」,其實分不清是為港隊打氣還是一種示威。當球員交波踢近伊朗龍門,看台上人人緊張站起一刻,足球代表隊在萬人目光注視中,「代表」港人落場的意義,既在體育之內,又超越體育之外。

閉門與開放

城市裏究竟有沒有如大球場這樣一個地方,靠着群眾情緒變化,留給人的觀感如此截然不同?沒節目時閉門冷冰冰,與人保持距離;佈道會時莊嚴(甚至是馮小姐記憶中的悶蛋);當社會運動的熾熱氣氛帶進球賽,亮燈後耀眼的場地裏,在石屎骨架內打氣歡呼亂叫聲震耳欲聾地迴響,又顯得那樣滾燙。康文署年頭提交大球場改建計劃,擬減八成座位,在沒有大型活動時免費開放給市民跑步,削走些情懷,卻加添些開放元素,未來的大球場不知還會否是現在隨社會溫度而變幻的面貌?

文 // 曾曉玲

……………………………………

石屎建築的港式優雅

在構思本欄建議給讀者的散步地點和路線時,銅鑼灣加路連山道、大球場和它旁邊那幽微的小徑,都一直是心水,但球場平常不開放予人參觀,只好等。等到這周,入場的藉口夠強了。六月起開始的一場運動,一直產生新的、政治化的城市經驗,本周我們被帶到被熱血歌聲籠罩的大球場。與那「當下」和「沸騰」形成極強烈對比的,是大球場那一帶一貫給我的印象:充滿舊日痕迹的小角落,平凡靜好,與其說大球場讓人想起什麼大型活動,倒不如說它有點陳舊,似是銅鑼灣被「保育」起來的一角。

也許我太受《阿飛正傳》的情節影響了,看到大球場那種小賣部,滿腦子就是旭仔與蘇麗珍相遇的一幕,雖然電影中的並非大球場,而是不遠處的南華會。大球場的「榮光」年代,也是香港足球受關注的光輝歲月,人們買不起票也要跑到山上看的故事聽得多,也許亦是受這些故事影響,才會把明明在一九九○年代翻新過的球場,想像成屬於過渡期前的空間。一踏進球場會見到左面看台頂的嘉頓廣告也好、球場盡頭兩邊分別有中文和英文的「香港大球場」和Hong Kong Stadium字樣也好、磚塊用色、指示牌和桌椅的設計選擇也好,同屬人們心目中「港式優雅」的模樣。

更有趣是,在近年禁煙大潮下,大球場兩旁是寬闊的吸煙區,依斜路走上平台,左右各有觀察這座建築的好角度,可特別欣賞到大球場粗獷的清水混凝土結構,那種宏偉讓人想起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在高松市建的體育館,在香港絕不尋常。要一親球場這宏偉一面,平常也可沿奧運大樓旁的小路鑽到球場邊,抬頭就是那石屎風景。繞着大球場走一圈,它「衍生」出來那起伏的路,多年來都是朋友間口耳相傳的隱秘角落,趁此機會,正好跟讀者們推薦。說來,政府執意將大球場改建成「更有用」的運動場的大計中,也不可能注意到大球場多年來給香港人的「邊陲感」,由加路連山道漫步前往的旅程,也成了種可能是小圈子的集體回憶。凡此種種,都讓人驚訝,跟全球城市好大喜功的大球場不一樣,也有種九龍公園游泳池式的親切。

【Ways of Urbanist Seeing(43)】

文 // 黃宇軒

圖 // 黃宇軒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