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藝術節拒變「深井燒鵝」 鹽田梓 堅持一顆鹽的浪漫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12月05日18:27 • 發布於 2019年12月05日20:30 • 文化力場
《鹽光之所》——《鹽光之所》於展期完結後,便會成為鹽倉,服務鹽田。(受訪者提供)
《鹽光之所》——《鹽光之所》於展期完結後,便會成為鹽倉,服務鹽田。(受訪者提供)
《鹽田梓.鄉情》——《鹽田梓.鄉情》共有7件窗花作品,分散島上。(相機Leica SL2,劉彤茵攝)
《鹽田梓.鄉情》——《鹽田梓.鄉情》共有7件窗花作品,分散島上。(相機Leica SL2,劉彤茵攝)
《成聖之牆》——龔翊豪作品《成聖之牆》位於1879年登島傳教的聖福若瑟神父故居,上有服務過西貢區傳教士的名字,有些乃被殺身亡。(劉彤茵攝)
《成聖之牆》——龔翊豪作品《成聖之牆》位於1879年登島傳教的聖福若瑟神父故居,上有服務過西貢區傳教士的名字,有些乃被殺身亡。(劉彤茵攝)

【明報專訊】鹽放在掌心,它正正方方,平凡地不平凡。島民高興地說,鹽是時間最具體的形態。西貢島嶼鹽田梓擁有百多年天主教及客家文化,惟曾幾乎荒廢,經歷漫長修復,此桶鹽得回不易。本港旅遊事務署首次主辦的西貢鹽田梓藝術節,獲政府預留2400多萬分3年舉行,上周六開幕吸引大量媒體目光。藝術節作為一種重新出發,策展團隊及島民均說「不是要深井燒鵝式」地標。

「旅遊署1年多前已跟我們傾。他們一開口我就『閘住』。他們目標是希望香港有個地方成為世界遊人來東南亞及周邊地區的首選,即是要足夠的人數吧。我們個島已經在沉,就想唔好搞喇。」跟鹽光保育中心行政總統籌陳子良聊天,他總是直話直說卻溫文爾雅。身為鹽田梓居民,打理近年島嶼教育工作,他憶及開初跟署方理念不一致:「目的跟我們不同,如何辦得成呢?他們一定要調整個目標,那麼才有機會走下去,打開溝通的過程。」

為何沒有草間彌生?

先導形式的鹽田梓計劃獲預算案預留2400多萬元分3年舉行,年初招標後由本地藝文團體文化葫蘆中標。初期消息一出,不少人問:「是否有草間彌生?」現階段所見,沒有。策展團隊負責人吳文正說:「大家好易用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來比較,是無可避免的。不過我認為不太公平,大家的規模、經驗、性質都好大分別。」日本由北川富朗創立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一大目標是復興老年化村落,「讓公公婆婆重拾笑臉」,歌頌大自然與農耕,實際效果乃帶動經濟鏈。藝術祭地區廣泛、提供藝術家駐村、時間較長等,亦有李禹煥美術館、地中美術館等殿堂博物館建設。

「以前只是看客量,現在我認為是個進步,應該因應地方環境去決定做什麼。」吳文正說。鹽田梓藝術節3年選在不同月份舉行,分別以天、地、人為主題,現在開幕是第一階段的「天」。展期內有音樂、戲劇、導賞團等周邊節目,結束後藝術品會盡量保留,旅客依然可以登島欣賞。首年藝術節共有17組藝術品,全由本土藝術家創作。吳文正解釋不想空降外國知名藝術家作招徠,但會步步研究未來有否機會。

從西貢市中心乘船到鹽田梓約15分鐘,航程會先經過「枕頭島」。陳子良指着說:「每次島民回來見到『枕頭島』的樹木形態,有軟綿綿的舒服感覺,心都會定下來,知道還有不遠就回到家啊。」小船駛近鹽田梓碼頭,可見白白的天主堂聳立小島上,沒可能認錯。鹽田梓有300多年歷史,島上由陳氏居民組成,融合客家與天主教中西文化,見證本港至為獨特的歷史面貌。由於交通不便與經濟困難,1960年起島民大規模遷移,回歸後島上學校亦正式關閉。據指現時僅有2至3人會在島上「過夜」,但每年逢主保瞻禮等重要時刻,島民便回來聚首一堂。展品中不少跟島民的宗教記憶相關,包括《成聖之牆》、《竹教堂》、《五.二.九》等。

與島民「共創」 回應生活

「有一件事,總會令我們聚在一起,你知道是什麼嗎?」陳子良說:「Identity(身分),文化上的identity是個發電機,會推你做很多事情。」地方沒人住,文化很易就此流逝,坦白說鹽田梓經歷過幾乎斷層。鹽田梓藝術節對島民來說,有更重要的任務——延續文化身分。島上精神支柱聖若瑟小堂曾面臨被封危機,幸獲教會資助展開復修工作,2005年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帶動生態文化旅遊,有回點點氣息。

策展團隊認為,藝術家與島民「共創」是關鍵。6月起藝術家與島民有多次討論,了解島上歷史,創作回應鹽田梓的作品。走在種有百年樟樹的小路上,彩色窗花映入眼簾,跟廢屋對比強烈。島上大部分房屋已荒廢,只復修了約9間。藝術家姜立如根據島民昔日生活點滴,創作有如教堂的花窗玻璃。她介紹其中《鹽田梓.鄉情》系列中以客家女為題的作品,原來島上客家女要負責農耕及家頭細務,相反男子多負責文職、漁務甚至「唔使做」,窗花便記錄了客家女割禾一刻:「島民分享很多給我聽,細緻至鐮刀的畫法,或是準備割下禾稻的位置,不可太高太低之類,這都證明是她們很重要的記憶。」

鹵水「打印」出一粒粒鹽

「我在此處留了4星期,就『建屋』啊,我問鹽田管理員,『喂你是否真的會用此屋啊,否則我不建了』。」皮膚曬得一身黝黑的藝術家何文聰說。他所說的「屋」正是其作品《鹽光之所》,兩個相連立方體的屋子位於鹽田。島上村民曾以傳統曬鹽為生,全盛時期鹽田有6畝之廣,生產量可供全西貢市之用,後卻荒廢數十年,近年才復修。《鹽光之所》內,何文聰放置一台特製3D打印機,將原本打印物料,改為製鹽原材料「鹵水」,及把打印速度改至很慢。當鹵水於打印機滴下來,它會隨大自然蒸發,濃度達至三成鹽便會結晶。輸入機器之設計圖是個簡單的圓筒形而已,但由鹽一粒一粒堆起來,何文聰想看看大自然的「打印」成果。展期完後小屋會加上門窗,讓管理員用作鹽倉。

「一開始的意念是見鹽田基本上只有一個人在打理,為何不用科技幫手?便想到用科技農業系統做件作品,弄個很大的精準農圃。但島民很抗拒,他們堅持傳統方法,或只是未太了解是什麼回事,很難三言兩語講清楚,難以相信。」何文聰續道,他漸漸感受曬鹽跟大自然的關係,跟自己向來做創作,追求嘗試新技術大為不同,「有些事情不是你想控制就控制得到」,因此想用精密技術跟大自然「合作」,表達不確定性。此件作品的浪漫之處,記者認為跟鹽田本身長時間修復歷史有關。2007年島民研究修復鹽田,從業權土地用途擾攘多年,開始修復卻遇上雨水連連至剷泥車都倒下,比原定時間大大延誤。據島民所指當時見步行步,最終2015年才獲得另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獎。

「如果一件展品有東西值得回味,那才是好的,連繫人與個人的內在,及它浮現的本土素質。時間是其中一樣,耐性、等待、堅持等,沒理由一想要就立即出現眼前,這是要經過歷程,一定要有天地人的協調組合。」陳子良說。他笑指自己在藝術是外行,然而卻道出今次藝術節的願景。他認為本港「很多時沒有發掘及培養,所以城市人很浮,有什麼不妥就出現移民潮」,掌握本土文化才得以紮實。面對島上傳承任務,藝術節不可解決所有問題,但能從活化地方文化歷史價值,一同讓精神及土地延續下去。一顆鹽的故事,拈在衣袖回到城市,可為你調味,為你發光?

■鹽田梓藝術節2019

日期:即日起至12月29日

地點:鹽田梓、西貢市中心

查詢:www.yimtintsaiartsfestival.hk

備註:導賞團、曬鹽工作坊、音樂會等節目,須網上登記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