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未來城市:德國銀髮 優雅老去 在於「我值得」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07月20日18:14 • 發布於 2019年07月20日20:30
德國81歲婆婆Jutta Montag (陳伊敏攝)
德國81歲婆婆Jutta Montag (陳伊敏攝)
為長者而設的靜音Disco派對。(Wege aus der Einsamkeit e.V.提供)
為長者而設的靜音Disco派對。(Wege aus der Einsamkeit e.V.提供)
關愚謙(右)和海珮春夫婦(陳伊敏攝)
關愚謙(右)和海珮春夫婦(陳伊敏攝)
Arnsberg老人院和學校互動,長幼共晉早餐 。(李漢斌攝)
Arnsberg老人院和學校互動,長幼共晉早餐 。(李漢斌攝)

【明報專訊】上周三,銀髮遊行撐年輕人,這種慈祥的力量教人內心柔軟。長者的力量不止於此。

香港傳媒人陳伊敏走訪高齡化國家德國,發現長者愛做義工、傳承知識,對社會貢獻良多,一個負責長者事務的漢堡官員說:「老人多,社會更有耐性,暴力和犯罪會減少,導致監獄需求減少。」

而受訪的德國老人更處處展現出精彩老去的無限可能。當長者政策遲遲未動身,何不先從公民社會出發,改變自身?

香港銀髮的潛力要爆啦!

德港未來長者比例 每3個有一個

2017年,德國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約1770萬人,佔總人口比例21.4%,即每5個人就有一個。而到了2060年,政府推算每3個人就會有一位老友記。德國長者比例是歐洲第三高,緊接在意大利和希臘之後。至於香港,據政府統計處推算,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會由2016年的116萬人,佔總人口比例16.6%,增至2036年的237萬,即每3個人就有一個長者。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在2017年更指出,10年後香港將面對「高齡海嘯」挑戰。

不過,陳伊敏在書中強調,在德國,長者從來不被視為負資產,而是寶藏。據2014年調查,德國60至74歲人口做義工比例逾四成,其服務時間更長更持續,65歲長者有一半人每月做義工8小時,每4人就有一個超過24小時。長者貢獻社會途徑多,有太空科技工程師到學校教小朋友造木飛機、逾萬名退休專業人士到外地傳授知識和經驗、平凡祖母為外地學生提供勞動換宿的居所……

而她在德國的採訪亦得到長者的全力幫忙,例如走訪西部小鎮Arnsberg時,有3個婆婆幫忙充當翻譯,而婆婆的專業精神令她動容,「有次上午戶外採訪時,當天天氣好熱,太陽好猛,70多歲的義工翻譯陪我在烈日當空下站着,突然她心臟不適需要立即去看醫生。怎料下午採訪她竟然又出現了!她說見自己已經無礙,想完成她的承諾,她說今天是輪到她做翻譯。我那刻真的好感動,她們真的一諾千金。」

清潔工的老去哲學

陳伊敏2015和17年先後獲德國Robert Bosch Stiftung「中德媒體使者」獎學金和「華德無界行者」創作獎學金,深入探討長者問題。她總共走訪了19個城市,作逾200個訪問,發出逾百封訪問邀請,竟無一人拒絕受訪,實在難以置信:「除了一個建築師說,他的英文無法表達他想說的話而即時中止訪問。」對外國傳媒人歡迎開放的態度,印證德國人優秀的人文質素,「德國出了這麼多哲學家音樂家,他們的mind quality亦有一種民族傳統。就算你訪問一個清潔工,談論老年,他都能夠說出哲學,『老不是一定的,因為能夠活到老不是一個must,所以我每日都說好開心又見到太陽。』」

受訪者的離開 80歲的失戀

書封面印上一個金髮美女Jutta,穿淡綠毛衣、手戴翡翠戒指,露出自在喜悅的笑容;書內是她穿起運動服到健身室舉重的相片,難以相信她已經81歲;婆婆Nine的丈夫有一天說要自己生活,搬走時帶走了一半家具,近80歲的她樂觀面對,獨自搬家到柏林重新開始。書中第一章記錄了9(個/對)德國長者優雅地老去的生命故事。「我問過Jutta,她為何能夠活得如此優雅,她說因為經歷過二戰,好辛苦才活下來,所以她現在要過得很好。」

記者問德國老人好像都活得很愜意,難道就沒有唏噓的時刻嗎?「唏噓的是原來失戀不是年輕人專利,我兩年前在《明周》是寫Nine和丈夫有幾開心的,最後黃昏戀變成失戀。但我看到她如何振作,我拍攝下她穿起一件件花衣裳,家具搬走後的空間變成了跳舞新舞台。同時我好替她難過,見證到人生的無常。」

另一個故事講述中國作家關老師和德國太太的生命經歷,「原本是想講他們如何plan老年,最後卻變成死亡話題,就像是人生好真實地呈現了一個課程」。關老師來不及見證書本出版就離開了人世,太太在他離開後說的一席話教人動容。陳伊敏問她如果時光倒流,想回到哪個年紀再經歷一次?太太答:「我就希望回到20歲的時候,剛剛認識一個中國來的帥氣小伙子。那個時候他什麼都沒有,我也沒有什麼。但是我那個時候就感覺到了,跟這個人我們可以一輩子在一起。」

「他們的生命力值得被看見」

談起受訪者的離開,陳伊敏眼眶一下泛紅,「書裏面好多人都走了,封面那個伯伯都走了」。她憶起書中喜歡執爛銅爛鐵回家改造的伯伯從前是的士司機,「他有好多好盞鬼的創意,例如雪櫃打開會播音樂,一日三餐播不同歌,過着有情趣的生活。但一年後有德國人告訴我,他就快last stage,我好震驚,我馬上寫封德文信給他道別和感恩他分享自己的生命。之後他沒多久就走了,別人告訴我他在最後兩小時,在牀上一直拿着我封信。」她好欣慰和榮幸見證他們生命中閃耀的階段,「其中一個爺爺跟我說過只要那個人沒有被忘記就沒有死去」。

她說曾經想過100個書名,最後定名「生命的火花」,出版社加上「看見」二字,「多了一份欣賞、記錄和參與的感覺,他們的生命力值得被看見,他們的生活態度值得被尊敬」。

小城20年前起步 訪問長者訂貼地政策

在一個怎樣的社會,才能夠快樂地老去?是有足夠儲蓄才能安享晚年?雖然,德國的老人政策較香港進步,除了是世上最早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1883年),亦是開創公共養老金制度先驅(1889年)。不過,原來港德人均GDP差不多,2017年德國人均GDP 4.4萬美元,香港是4.6萬美元。但陳伊敏發現,德國很多老人都沒有足夠積蓄養老,媒體調查指一半人有這方面憂慮。

「貧窮是好大問題,德國沒有足夠的長者老人院,亦不夠照顧者,因為沒有年輕人入行,但你會見到德國會想方法解決,政府撥款鼓勵發展商建老人社區;改教育政策,年輕人讀完後除了照顧老人家,亦可以照顧BB,出路闊一點。」眼見長者護理員薪金約3000歐元,低過平均薪金水平,德政府推行護理專業改革,明年試行新政策。

「在我城歸老」 港德官員不同

更令她震撼的是Arnsberg在1997年,向年逾50歲居民提問,「當我老了,想怎樣生活?」一個小城在1997年開始行動,「這個timeline對我們好大啟發,97年到現在我們香港miss了什麼?」小城在1990年成立了長者諮詢委員會,2004年成立全新部門「Zukunft Alter」(高齡有未來)獨立專職部,小至調慢紅綠燈轉燈速度,大至長幼共融公民教育都可以直接推行。Arnsberg的市長Hans-Josef Vogel連任18年,居民可直接用whatsapp聯絡市長。這個市長61歲時因膝蓋問題做了手術,要以拐杖輔助行走,他體會到由年輕住到現在的房子已經不合時宜,他開始思考80歲時要如何邁過這些梯級?「由於這班官員打算在這個城市歸老,自然會想到安老的這個問題。但奈何我們香港的官員不會,他們都是打算退休後去外國生活!」

2012年漢堡通過《長者參與法》,60歲以上可參加各區長者代表大會選諮詢委員會;2018年「探訪80+」計劃,區長為每位80歲長者寫生日信,專人登門拜訪,漢堡2017年有9萬個80歲以上長者,了解每人獨特的需要。「我受觸動或好surprise的地方,是德國沒有一個one for all的政策,而是每個城市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但唔好忘記,德國人交好多稅喎,所以我們不能夠要求交少些稅,又要求有他們的福利。」2017年,德國法定養老保險金繳費額為員工稅前薪金的18.6%,僱主和僱員各付一半,當地亦面臨不夠打工仔「埋單」的挑戰。

「我值得有選擇」 長者發聲推動社會

「其實錢並不是老年過得好不好的最大考慮因素,例如之前提到的婆婆Jutta是貧窮長者,她會去食物銀行拿食物、領取救濟金,居所是商家支持的慈善機構提供的房屋。而老人需要的不止救助金,亦同時需要娛樂和文化產品,例如Jutta每一日可以參與好多場音樂會和看好多電影,因為每場表演都會有10%票留給基層。好多商家和富裕階層都會回饋社會,公民社會一齊去做這件事。」老人亦希望擁有選擇,老人院每日做什麼都會提供選擇,極致的例子是有一個老人中心每年舉辦300個活動。

文化娛樂的保障

要如何養成社會對老人的尊重?「我想是要先尊重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值得有好的生活,每個老人家都覺得自己是值得有選票、選擇,值得一間好的屋到老,就會去發聲。」她憶述在香港遇過不少虧待自己的婆婆,「好多時在香港做義工,探望基層婆婆,穿不合腳的鞋子,住很差的環境,她說有得著鞋已經好好,不願睡被捐贈的牀褥,她們說抗戰時更慘,她們覺得自己不值得活得好,好心痛」。香港虧待老人家,老人家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

當我們不能奢望政府能夠什麼,她相信民間可以自發,德國有些古堡被改建為長者共居社區,香港會不會有些廢村可建成類似社區?德國有主婦上門幫婆婆煮家鄉菜,香港可否仿效?其實簡單地,把問候爺爺婆婆「今日食咗飯未?」,變成「你今日玩咗乜嘢?」,香港會不會變得更加可愛?

【德國老年篇】

文 // 彭麗芳

編輯 // 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