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曾將病毒扣連中國武漢 《自然》期刊致歉 稱歧視致科研每況愈下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更新於 2020年04月10日11:39 • 發布於 2020年04月10日11:13

科學期刊《自然》先後發表英、中文版社論,表示現時須停止新型冠狀病毒的污名化行為,並且為期刊最初將病毒與中國和武漢扣連一起而承擔責任並且致歉。社論指出,污名化已經構成了種族歧視,不少留學生因此離開他們的校園,影響了學業,長遠或影響學術和科研發展,最終為世界帶來負面影響。

《自然》首先在 7 日於英文官網發表社論,9 日在內地知乎等平台以官方帳號名義發表中文版譯本。社論說,世界衞生組織早在 2 月已經將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 "COVID-19",並且提醒一些曾經錯誤地將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包括《自然》,「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強調論點須基於證據

社論說,過往人們都會將病毒引起的疾病和疫情,與地方名稱扣連,包括中東呼吸綜合症、寨卡病毒等,但世衞在 2015 年已經發指引,要求停止做法以減少污名化,因為病毒會感染所有人類,不論身份和地區,但是「少數政客卻依然抱守舊辭不放」,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而其他地區包括英國的政客,都表示中國要為此負責。然而「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強調論點須站在實在證據之上。

評價種族歧視影響亞裔留學生

社論又提到,自從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的亞裔成為了種族主義攻擊的對象」,產生了難以統計的人力代價,包括構成他們身心健康和謀生方式的損失。對於一些在外的中國留學生而言,他們在留學國「一方面害怕繼續遭受種族歧視,一方面擔心未來學業的不確定性,加上國際航班的恢復時間也未知」。社論形容,這除了影響留學生的學業,也影響院校構成的多樣性,「這在幾代人中從未發生過」。

污名化不利於學術交流及創新

社論並且說,各國院校以至國家在過去數十年都致力提升國際學術多樣性,因為能夠透過分享文化、共享不同觀點去推動研究和創新,令院校以至研究結果都變得更包容。文章並指《Nature Reviews Physics》4 月期刊當中,來自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的科研人員和科學傳播人士,已經以親身實例講述歧視和其他因素,如何阻止他們在國際期刊上發聲。

社論最後表示,很多領導人都希望聽取專家意見,阻止疫情大流行,而專家的意見都認為,必須竭盡所能地避免和減少污名化,將病毒跟特定地方與人群相提並論,「如果新冠病毒引起的污名化導致亞洲年輕人離開國際校園,縮短教育時間,放棄自己和他人的機會,讓科研環境每況愈下 —— 在這個世界依賴科研尋求出路之際,將不啻為一個悲劇。」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支持立場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