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制裁 11 官】港府聲明再改「反送中」定性 一年前指「修例引起示威衝突」 今稱「反政府動亂」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更新於 2020年08月08日13:33 • 發布於 2020年08月08日10:42

美國財政部昨日(7 日)公布「制裁 11 人」名單,包括特首林鄭月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警務處處長鄧炳強等多名現任或前任中港官員。港府則於今日 (8 日) 中午 12 時 35 分先發表英文聲明回應,形容美方做法是「shameless and despicable」(卑劣無恥)。中文版聲明則於兩個半小時後才發布。兩版本聲明均首次以「anti-government riots」及「反政府動亂」形容去年 6 月以來的反送中運動。翻查政府新聞稿,可見政府對反送中運動的「定性」一直調整,由去年「示威衝突」演變成「抗爭活動」,到「暴力、動亂」,最後演變為今日的「反政府動亂」。

 

政府在今日新聞稿中,先是指美國所謂的制裁行動「卑劣」及「無恥」。之後再批評美國國會及白宮,「利用去年六月以來在香港出現的反政府動亂,以人權、民主和自治為藉口,接連針對香港通過法案及宣布行政指令」。英文版本則為「taking advantage of anti-government riots in Hong Kong since June last year」。這亦是港府首次以「反政府動亂」形容反送中運動。

翻查過去一年政府的新聞稿,可以見到政府對反送中運動的「定性」一直調節。去年 2019 年 9 月 4 日,當日林鄭月娥宣布撤回修訂《逃犯條例》時,其發言指「逃犯條例修訂所引起的示威和衝突,已持續兩個多月」( protests arising from the Fugitive Offenders Bill have continued ),到 10 月 16 日,林鄭發表施政報告時,則以「連串示威及公眾活動」( there were a series of protests and public order events in Hong Kong ) 形容,措詞中性。

到今年 3 月 17 日,政府發稿指香港被評為全球第二自由經濟體,當中提到「自去年六月起,香港社會持續出現了以反對逃犯條例為名的抗爭活動」(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incidents of protests under the pretext of opposing an extradition bill )。至 7 月 1 日,即《港區國安法》正式實施後,政府的用字已改為「一年不斷升級的暴力和暴亂」( a year of escalating violence and riots since last June )。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支持立場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