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不設首都的瑞士 伯恩與無處不在的熊

上報

更新於 2018年09月28日06:09 • 發布於 2018年09月28日06:09 • 傅莞淇
瑞士伯恩及阿勒河俯瞰景。(©Switzerland Tourism)
瑞士伯恩及阿勒河俯瞰景。(©Switzerland Tourism)

官方意義上,伯恩不是瑞士的首都。現代瑞士聯邦在1848年建立時,考量各地區的平等而沒有設置一個首都。願意免費提供聯邦政府必要工作空間的伯恩勝過基礎建設更完善的蘇黎世,獲選為「聯邦城市」(Bundesstadt)。數個聯邦重要機構也設於其他城市,如聯邦最高法院位於法語區的洛桑,聯邦刑事法院則位於義語區的貝林佐納。

伯恩居民約13萬,在人口上屬瑞士第4大城,建成可回溯至1191年。根據傳說,被認為是伯恩建城者的柴林根(Zähringen)家族公爵伯赫陶德五世(Berchtold V)決定以狩獵時第一隻遇見或捕獲的動物為市鎮命名,而這隻動物是一隻熊。這不是伯恩城名來源唯一的解釋,但是最知名的一種說法。如今伯恩老城區也可見得伯赫陶德五世與熊的壁畫與塑像。

老城區伯赫陶德五世與熊的塑像。(攝影:傅莞淇)

伴伯恩人走過數百年歷史的熊

以熊為城市象徵與紋章動物的伯恩市區內至少可以看見三種熊:活的熊、繪畫與塑像的熊、被做成標本的熊,並分別地呈示了城市歷史的不同面向。

伯恩的熊公園。(©BärenPark)

城市最早豢養活熊的紀錄出現在16世紀,是伯恩人1513年戰勝諾瓦拉戰役(Battle of Novara)後帶回來的戰利品。至少一百餘年間,伯恩的熊搬遷過數次住處,現位於阿勒河(River Aare)畔的熊公園(BärenPark)是2009年翻修增建後的結果。受觀光客歡迎的棕熊芬恩(Finn)、碧玉(Björk)與女兒烏辛娜(Ursina)可在河岸草坡與池水中活動,亦可透過隧道回到原本的熊坑(Bärengraben)。

熊公園中的芬恩、碧玉與烏辛娜。(©BärenPark)

距離曾是城市西門的鐘樓(Zytglogge)不遠處,位於雜貨街(Kramgasse)路中央的武裝熊雕像屬於伯恩11個具有文藝復興時期塑像的噴泉之一。有時也被稱為「噴泉之城」(City of Fountains)的伯恩擁有超過100處可生飲的公共噴泉,過往也是居民取水、洗滌及社交的聚集地點,保留了社會及文化活動的痕跡。曾有噴泉守衛駐守,確保人們不會取用過多水量,或是試圖污染水源。

柴林根噴泉於冬季景色。(©Switzerland Tourism)

名為「柴林根噴泉」(Zähringerbrunnen)的塑像由本地藝術家希治布蘭德(Hans Hiltbrand)打造,由一隻全副武裝的熊戰士與腳邊的一隻幼熊組成,以紀念建城者伯赫陶德五世。另外10座以傳說、聖經故事及歷史重要人物為主題的噴泉塑像被認為是雕塑家吉恩(Hans Gieng)作品,知名者包括食嬰者噴泉(Kindlifresserbrunnen)與矇眼的正義女神噴泉(Gerechtigkeitsbrunnen),後者擁有國家文化遺產的地位。

法國大革命突顯了舊瑞士邦聯間的矛盾,伯恩的統治性地位也在1798年被法軍擊敗後告終。法軍不僅在伯恩掠奪了1100萬舊瑞郎,還將城市中的三隻熊帶回巴黎,以當時的伯恩領袖為牠們命名。成為伯恩人的一大恥辱。

熊坑獨剩的一隻仔熊在失去父母後不久後喪命。這「舊伯恩的最後一隻熊」被做成標本,收藏在伯恩歷史博物館(Musée d’Histoire de Berne)中。站立的熊標本手持一柄劍及一面盾牌,盾面上刻有「舊時代已逝」的拉丁文「Antiquum obiit 1798」,象徵伯恩作為強權的時代在此結束。

伯恩歷史博物館內收藏的「舊伯恩最後一隻熊」。(攝影:傅莞淇)

 

瑞士觀光瑰寶老城區

1983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歷史遺產的老城區是伯恩觀光與購物核心地區,街道規劃仍與12-15世紀的模樣相去無幾。伯恩最早的城市範圍被阿勒河三面環繞,易守難攻。隨著城市逐漸向西擴張,鐘塔、監獄塔(Käfigturm)與克里斯托費爾塔(Christoffelturm)都曾作為城市西端塔壘,兩側延展的建物因此被稱為外牆(the front)。

根據城市導覽解釋,伯恩對於保存歷史建物已有共識。且不只是保存建築供觀光客欣賞的外牆表面,連內裝配置也大抵保存,只是補充現代化的設施。老城區擁有歐洲最長的有頂購物拱廊與全國最高的大教堂(Münster)。許多建物的舊地窖已改為商店或餐廳,部分外牆上的雕塑則訴說了城市行會(guilds)的過往。

懸掛旗幟的伯恩雜貨街街景。(©Switzerland Tourism)

受強權環伺的瑞士在1515年馬里亞諾戰役(Battle of Marignano)敗給法國後開始考慮採取中立立場,今日許多城市中的老城區是數百年間未主動參戰的遺產之一,也成為觀光業的一大資產。

瑞士北部與德邊界處的萊茵河畔施泰茵(Stein am Rhein)是另一明證。位於下康斯坦茨湖(Lake Constance)與萊茵河交匯處的萊茵河畔施泰茵是瑞士保存最好的中世紀古城之一,於1972年獲得瑞士遺產協會(SHS)頒布的首屆建築遺產保存獎華克獎(Wakker Prize)肯定。

萊茵河畔施泰茵市政廳廣場。(©Tourismus Stein am Rhein)

步行即可輕鬆遊覽的萊茵河畔施泰茵特別之處,是在極小的區域聚集許多保存良好的歷史性建物。佇立於市鎮核心的市政廳廣場,可將噴泉與長列半磚木樓房與外牆的壁畫盡收眼底。壁畫描繪了歷史故事、神話、戰事與貿易等主題,許多反映了當時擁屋者的財富,今日的屋主則必須在政府支持下持續維護它們。

走進萊茵河畔施泰茵,於是有如走進一個政府與人民共同打造的想像之鎮,令人想起迪士尼樂園常見的美國小鎮大街。人工打造的迪士尼樂園虛假到有點真實,瑞士古城則真實到有點虛假。兩者都有些虛實難辨,美好得不像是自然存在世上的東西。

流行於中世紀的突窗。(©Tourismus Stein am Rhein)

1905:愛因斯坦「奇蹟年」

伯恩曾有幾名居民登上過國際大銀幕。包括引領比基尼潮流的第一位龐德女郎烏蘇拉安德絲(Ursula Andress)、以及在《鐵達尼號》(Titanic)沈船間持續演奏的5名沙龍樂團(I Salonisti)古典樂手。蘇聯(CCCP)首任領袖列寧(Влади́мир Улья́нов)在1917年得以返國,也有賴德國駐伯恩大使館的協商。他在4月離開瑞士,於儒略曆的10月領導布爾什維克(большевик)政變,改變了俄國的歷史軌跡。

但伯恩最知名的居民應為出生德國、在此居住不滿十年的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愛因斯坦在此發表的狹義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時空的認知,也為瑞士這個以製錶知名的國家與時間的關係增添一層理論物理性的紋理。

在長廊盡處的拱門附近是一座鐘樓。鐘聲六響,然後停了。年輕人蜷伏在他的桌前。又是一次夜裡的騷亂之後,於拂曉時他來到了辦公室。他的頭髮沒有梳理,褲子是又大又肥;而手裡呢,抓著二十頁揉縐了的稿紙,是他今天預備要寄給德國《物理學學報》的有關時間的新理論。
細碎的市聲隱隱地飄進屋裡來:是牛奶瓶放到石板上的鏗鏗聲,是馬可巷裡一家店鋪撐起遮陽篷時的戛戛聲,是運菜車緩緩過街時輾軋作響,是一男一女在附近的公寓裡小聲說話。

─節錄自《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

26歲的愛因斯坦在1905年間發表了4篇橫跨3大物理領域的論文,這一年被稱為在伯恩的「奇蹟年」(annus mirabilis)。除了知名的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質能等價(mass–energy equivalence)與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外,關於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的論文成為愛因斯坦1921年獲諾貝爾獎的基礎。

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愛因斯坦因求職來到伯恩,1902年起於瑞士聯邦智慧財產局任職專利審查員。他一週工作6天,每天工作8小時,4500瑞郎的年薪已足夠養育他的家庭,包括剛出生不久的兒子漢斯(Hans)。據其自述,他有不少想法都是在智財局時想出來的。

1909年,在蘇黎世獲得教職的愛因斯坦離開了伯恩,其後再前往布拉格。直到1919年,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對日全食的觀察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他才在全球聲名大噪。

玫瑰花園附近可俯瞰伯恩市景的愛因斯坦長椅塑像。(攝影:傅莞淇)

拜訪了位於歷史博物館內的愛因斯坦博物館、以及玫瑰園(Rosengarten)附近適合合照的長椅雕像後,老城區雜貨街49號的愛因斯坦故居(Einsteinhaus)會是一個追尋這名物理學家「快樂的伯恩日子」的理想終點。這小巧的博物館是愛因斯坦家庭1903-1905年間的住處,仍留存著當時簡樸的家具及螺旋木階梯,與愛因斯坦在此構思、寫作他先驅性理論時的模樣沒有太大差別。或許窗外的伯恩老城區也是如此。

愛因斯坦故居客廳。(©Einsteinhaus)

延伸閱讀:在持續創新中打造的驕傲傳統 瑞士製錶是產業也是文化(下)

延伸閱讀:在持續創新中打造的驕傲傳統 瑞士製錶是產業也是文化(上)

★快加入 《上報》 好友!看更多深度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