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一鏡到底】30年磨一劍 導演柯金源

鏡週刊

發布於 2018年03月13日11:00 • 鏡週刊

**農村長大的柯金源原本只打算當攝影師,拍出最美的風景,直到他當了攝影記者。

這份工作讓他見到了社會金字塔的最頂端與最底層,台北的政商名流日日聚餐五星飯店,南部小村莊淹水1個月沒人理;電鍍廠將毒水排入溝渠,老闆賺大錢,農民的稻穀驗出重金屬,盡遭銷毀。

他決心專注環境議題,拍稻田毒水、工廠黑煙、消失的海岸…,這條路孤獨又危險,他悶著頭日日工作十幾個小時,慢慢的,開始獲獎無數,他的影像也成了保護這塊土地的鋒利武器。

**

淡水河口拍完照已下午一點多,柯金源接著問我們要在哪裡採訪?問他,不吃午餐嗎?他說他不需要。我與2位攝影記者都愣了,可是我們餓了呢。他說那找一間便當店好了,開車途中看到路邊臭豆腐攤,他又問要不要吃臭豆腐就好了?

拍攝生態 以車為家

吃飯這件事,似乎是他生活中最微末瑣事。他的箱型車堆滿攝影器材以及睡袋、野炊鍋爐,還有一塊可供躺平的木板,外出拍攝各地生態時,他會帶乾糧或野炊果腹,白飯配罐頭也能一餐。木板有二十多年歷史,那年他為了專注拍攝環境議題,辭去雜誌社工作,外拍就睡車上省去旅館費,有時一睡長達一個禮拜。而今不那麼拮据了,他卻捨不得丟,「有紀念價值,而且有需要時還是可以睡。」

柯金源對我們解釋,淡水河口的紅樹林溼地不但生態豐富,也提供極佳的防護與緩衝,每當颱風或暴潮,漁民只要將船拉進紅樹林即可避難。
柯金源對我們解釋,淡水河口的紅樹林溼地不但生態豐富,也提供極佳的防護與緩衝,每當颱風或暴潮,漁民只要將船拉進紅樹林即可避難。
柯金源至蘭嶼拍攝生態節目。(柯金源提供)
柯金源至蘭嶼拍攝生態節目。(柯金源提供)

56歲的柯金源是公共電視的製作人,也是紀錄片導演,得過3座金鐘獎、美國蒙大拿野生動物影展最佳電視節目獎⋯等國內外獎項。業界稱他「柯師傅」,他卻毫無大師架勢,逢人總微微鞠躬點頭,附帶羞赧微笑。

他的話不多,身形精瘦,他謙稱害怕演講,直到最近出書才經常受邀演說,然而某日他在台中公共圖書館的一場演說,現場爆棚,聽眾反應熱烈直到圖書館要關門了還不罷休。書名與公視的節目同名:《我們的島》,500頁全彩,重達1.5公斤,1台筆電的重量,書裡七百多張照片是台灣30年來環境變遷的珍貴紀錄,美麗的海灘被消波塊、堤防取代,乾淨的河流成了劇毒臭水溝,海邊鮮蚵變成重金屬綠牡蠣⋯。

硬題材又全彩又厚,成本極高,出版社也是勇氣十足。柯金源有自知之明,笑說自己就買了120本,「不好意思讓出版社賠錢。」孰料上市2週就2刷。

關懷弱勢 心疼農民

二十多年前當他決定踏上這條寂寞又不討喜的路時,應該沒想過會有這樣一天。柯金源是彰化伸港人,父母務農,每天凌晨4點多起床忙到天黑,辛苦養大5個小孩,三不五時一個颱風就讓全年辛勤付諸流水,連給孩子繳初中考試的報名費都是奢侈,全家僅老三及老么柯金源能讀國中。國中畢業後,柯金源離家半工半讀念高工,白天在工廠當學徒。

柯金源喜歡水彩畫、攝影,退伍後從攝影助理做起,1987年他參加人間雜誌的編採班後受到啟蒙,開始關注弱勢議題。1988年,他到財訊雜誌擔任攝影記者,1990年楊希颱風侵台,嘉義東石鄉網寮村海水倒灌,「很嚴重,總統、省主席都去看,我也去。」1週後淹水未退,第2個颱風又來,就這樣整個村子泡在水中一個多月,不僅居民生計出問題,有的村民腳部傷口開始潰爛。

1992年柯金源(中)與財訊雜誌同事蕭榕(右)、周國偉(左)合影。(柯金源提供)
1992年柯金源(中)與財訊雜誌同事蕭榕(右)、周國偉(左)合影。(柯金源提供)

「我每天跑新聞,看部會首長跟企業界吃早餐、剪綵、酒會,談政府怎樣協助企業,進出都是五星級飯店。沒人討論西南沿海還有一群農漁民泡在水裡一個多月了。簡直2個世界。」颱風對農漁民造成的苦,他很熟悉。他深深不安,無法別過頭去。此後,工作之餘他開始拍攝弱勢議題。

1992年,彰化縣和美鄉爆發鎘米汙染,和美就在柯金源老家的隔壁鄉,「很擔心,我開始注意農田汙染問題。」當地電鍍廠不願花錢處理廢水,直接將毒水排入溝渠,導致稻穀被驗出鎘,農民們眼睜睜看著辛勤耕作的心血遭銷毀。

柯金源決心離職,專心拍攝環境議題及各地生態。他說,有些題材一拍就得十天半個月,工作在身難以成行。他輕描淡寫道,反正當記者之前就是有一餐沒一餐,省吃儉用即可。他買了二手箱型車,車上放木板,開始浪人般上山下海四處為家的生活。財訊社長夫人看不下去,輾轉捐了20萬元給柯金源,那是他此生收過唯一的捐款。慢慢的接案漸多,經濟才勉強穩定。

每隔幾年存到一筆錢,柯金源會出國拍攝,從喜馬拉雅山、非洲拍攝到南極。(柯金源提供)
每隔幾年存到一筆錢,柯金源會出國拍攝,從喜馬拉雅山、非洲拍攝到南極。(柯金源提供)

1998年他進入公共電視,主跑環境議題,一待至今20年。若無外拍,他每天早上8 點多進辦公室,待到深夜11點才離開,他開玩笑道,若被勞工局查到,公視肯定被罰錢。工作內容一部分因公,一部分屬私人紀錄,例如那天他去淡水河左岸的八里,同樣地方他拍了近30年,「我每隔幾個月就去紀錄那邊的變化。」他說,台北港擴建後河口開始淤積,他帶我們到一處碼頭,二年多前才興建的簡易碼頭,而今竟已全部遭泥沙掩埋。

環保議題 暴力隨行

環保議題在台灣常被認為阻礙經濟發展,連在新聞媒體,環保也是極冷門路線。還有暴力陰影隨侍在側,柯金源說,某一年苗栗後龍的居民發現地下水被汙染,他去採訪,居民受訪後家中窗戶被打破,柯金源再次報導,「現場採訪時就看到有人騎摩托車在他家門口繞,沒多久受訪者就被打,打到住院。」

柯金源長年追蹤農田遭工廠有毒廢水汙染的狀況。此為1993年的彰化農田。(柯金源提供)
柯金源長年追蹤農田遭工廠有毒廢水汙染的狀況。此為1993年的彰化農田。(柯金源提供)

又一次,高雄旗山的農民發現地下水有異味,原來中鋼的包商將爐渣運到旗山掩埋。柯金源又去報導,結果受訪的農民在農田被打到肋骨斷裂、臉歪了,又是住院。

與柯金源是當兵同袍、相識三十多年的蘋果日報攝影中心組長蕭榕說,柯金源獨來獨往,對人謙虛客氣,「可是看到不公不義的事他不會畏懼也不會客氣,像他有一次去拍攝盜伐山林,還差點被山老鼠做掉。」

就這樣一路孤獨地拍著、走著,柯金源拍環保,也拍生態保育,從珊瑚產卵、鯊魚拍到獼猴,慢慢的,他竟開始頻頻獲獎,例如2005年,他的《獼猴列傳》獲得台北電影節紀錄片首獎,同年,同樣探討人類與獼猴如何共存的《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拿下美國蒙大拿野生動物影展的最佳電視節目、最佳觀點獎2個獎項。2016年,被新聞界視為國內最重要獎項的卓越新聞獎,頒發「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給柯金源。

無數獎項的背後,柯金源每日工作至少14小時,吃飯只是充飢,家只是睡覺的地方。沒有自己的興趣或生活嗎?家人能接受嗎?他說,自己的興趣即在此,因此工作也是興趣,分不清了,幸好有哥哥在老家照顧年邁母親,他每月回去住幾天,小孩則都大了,又說,很早就離婚。但不論經濟上或家庭的辛苦艱難,他只說:「都過去了、克服了,現在可以這樣,就表示活下來了。」

公民之力 抗衡政府

他的大哥柯金發說,弟弟經常外出拍攝,「他太專注,常忘了打電話給太太報平安,像人家講的,出去像丟掉一樣,回家像撿到的,久了我弟媳就比較難諒解,2個人可能也個性不合。小孩小時候也跟他比較生疏。我們常勸他腳步放緩,但他很堅持。人生無法十全十美,他工作上全心投入,得到那麼好的成就,可是家庭的缺憾外人不知道。」

好友蕭榕也說,每次一有新聞,柯金源經常一離家就是十天半個月,「我都笑說他每次回家小孩又長高10公分。他太熱愛他的工作,有使命感。」

人們破壞天然海岸的後果是得用更多消波塊與堤防,如今全台近6成海岸線已成水泥海岸。(柯金源提供)
人們破壞天然海岸的後果是得用更多消波塊與堤防,如今全台近6成海岸線已成水泥海岸。(柯金源提供)

柯金源這樣看台灣的環境問題:「很大一部分跟政治有關,在大企業施壓下,立法就已經歪掉、走鐘,很寬鬆了,到了地方上執行時更慘,地方也有選舉壓力,需要樁腳。這是一個共利、共生的結構。」他說,唯一解方是公民力量,唯有夠多的公民站出來,才可能與財團、地方政治人物對抗。

最佳例子大概是他戲稱的「黃金海岸」了。他說,台灣高達近6成的海岸線,已從天然海岸變成水泥海岸,原因包括濱海工業區、遊樂設施或港口等建設,以及:「不管消波塊、堤防或其他建築物,都形成工程利益,由地方政治人物承包,以鞏固樁腳,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小型工程一再衍生。」

一旦破壞生態,消波塊就得越放越多,宛如癌細胞沿著海岸線蔓延全台,他說,這不僅是視覺美感的變化而已,對生態影響甚大,例如天然溼地可提供緩衝,即使海洋暴潮也不會直接侵襲陸地。

癌細胞還包括各種汙染。這天,柯金源在台中的演講,現場人潮爆滿。人們太苦惱空汙的問題。柯金源在台上嘆息:「30年前,我們想保住一整座森林、一座山脈,現在,很卑微的只想保住一口氣。」

但說著說著,最後他說,人們反空汙,其實是反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乾淨的空氣、水、土地,就要有所犧牲,這是價值觀的取捨。蓋水庫是因為水不夠用、設電廠是因電力不足。」有需求才有生產,生產帶來汙染,消費後留下垃圾。說到底,太多的浪費,大家都是共犯,我想起第一次採訪他,驚醒而汗顏,那天我買了幾罐瓶裝水,一罐要給柯金源,他婉謝,說自己有帶水。

發展經濟 留下惡果

他自掏腰包買的120本書,他說,在彰化的哥哥恰好認識一些中小企業主,已託哥哥贈書。「大企業不用講了,有些中小企業主破壞了環境、累積財富後就搬到乾淨的溫哥華、紐西蘭,把這個地方搞爛了就離開。」只是,那些工廠老闆看到書名恐怕也是挺尷尬,難為了他哥哥。

柯金源說,近年淡水河口嚴重淤積,他腳上所踏,是2年多前才剛興建的簡易碼頭,而今竟已遭泥沙掩埋。
柯金源說,近年淡水河口嚴重淤積,他腳上所踏,是2年多前才剛興建的簡易碼頭,而今竟已遭泥沙掩埋。

汙染到最後,是階級問題。「有財富,你可以搬到空氣很好的地方,買最好的有機食品,裝最好的空氣清淨機。沒錢的人只能買慣行農法(使用農藥化肥)的農作物,住在工業區旁邊,那裡房價最便宜。」

他說,自己這一代人享受了台灣經濟發展的果實,卻把惡果留給下一代,「我們這一代要努力修補,如果修不好,對不起下一代。」又嘆,這麼努力了,為何破壞環境之事仍一再上演,是否自己努力不夠?沮喪中帶著深深自責。或許,這才是他日日工作14個小時的原因,何止是他口中淡淡說的興趣而已。

柯金源小檔案

  • 出生:1962年
  • 學歷:彰化正德高中機械工程科畢
  • 經歷:財訊雜誌攝影記者,現職公視新聞部製作人、紀錄片導演
  • 著作:《我們的島-台灣30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 重要獲獎
  • 1997年 金鐘獎-電視攝影獎
  • 2005年 台北電影節-紀錄片首獎《獼猴列傳》、美國蒙大拿野生生物影展-最佳電視節目、最佳觀點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
  • 2007年 美國蒙大拿影展-電視節目最佳影片《產房》
  • 2010年 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森之歌》
  • 2016年 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海》、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 2018年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