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適應未來世界需要哪種學習力?

天下文化出版

更新於 2018年03月20日09:36 • 發布於 2018年03月20日09:01 • 伊藤穰一

圖片來源:PEXEL,CC0 Licensed.

編按:在本書中提出的「未來社會的九大生存法則」中,法則六「實行勝過理論」指出變化成為常態,為了適應這樣的快速變化,要如何重塑適應未來世界的學習力?

要點一:學習是你為自己做的事

我們談學習(不是談教育),實際上要談的是教導人們如何學習主動、互動的連結系統,而不是單向、由上而下灌輸知識的傳統模式。教育是別人對你做的事,學習是你為自己做的事。

學習導向制重視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提供發現興趣與從事興趣所需要的工具。在制式教育機構中,可以根據成效證據來安排教學,循序漸進,與此同時,讓學生有空間可以建構他們自己的課程項目,尋找導師,和同儕分享他們的知識。

為使學生投入,學習導向制的社交層面尤其重要,哲學家暨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早在近一世紀前就認知到這點,他當時呼籲當局讓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無縫整合起來。大量研究顯示,當學習的東西和興趣、個人關係,與想追求的機會有所關聯時,學習的成效最好。但是,美國與許多國家的傳統教育制度仍然採用不關聯的、成績導向的方法,使用過時的模式,假定只要對孩子施以12年夠嚴格的教育,他們就會具備在快速變化的社會與經濟環境中出人頭地的技能。

這種模式,仍然側重死記硬背的學習和被隔離開來的測驗,猶如坐在山頂,拿著一支HB鉛筆,不能上網。但在未來,最成功的人將是那些在困難與挑戰出現時,能夠透過他們的人脈與網絡去學習,並足以應付困難與挑戰的人。這也是學習勝過教育、拉力勝過推力的地方:不要求學生儲存知識,教他們在需要時從人脈與網絡中拉進需要的知識。這也可以幫助他們發展必要技巧去擴增、培養與航行於能幫助他們終身學習的社會性網路。

要點二:社群網路和通訊技術幫助找到同好

無論學生的興趣何在,有各種連結將為他們提供更多更深入探索興趣的機會,讓他們能在計畫與討論中做出有意義的貢獻。社群媒體與其他的通訊技術,已經讓年輕人和成年人更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但許多學生仍然沒有機會參與線上社群,因為他們的學校欠缺資金,或是因為他們的學區試圖保護他們,避免他們和有限社交圈外的世界互動,或是因為掌管他們教育的成人認為網際網路會導致分心。

雖然,美國教育政策的近期改革嘗試把課程現代化,在課堂中引進更多科技,但是,光引進科技並不夠。在許多學校,教師沒有時間去學習新科技,或是缺乏制度性支援去把科技融入課程中。克服這些問題的一個方法是,邀請熱中科技的主題專家到學校,和學生分享他們的知識,由教師督導評量,並在必要時引導交談。

在教師和主題專家都必須現身教室的年代,或許無法採行這種解決方案,但現在,社群媒體、串流視訊,與其他的即時通訊技術讓學生和他們的教師,得以連通世界各地能夠分享知識的專家和啟發靈感的導師。麥克阿瑟基金會旗下的連結學習研究網路中心主任伊藤瑞子(Mimi Ito,伊藤穰一的妹妹)說,這是把以往集合於一人身上的主題專家、教學與評量等功能予以「分拆」(unbundling)。這種分拆讓老師可以專注於他們的專長領域,即教學與評量,讓外面的主題專家點燃學生的熱情,幫助學生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

最後:成為優秀的自學者

課程的變化通常根據當前與預期的市場需要,學生在選擇專注於何種學科時,也是以此為根據。但是,隨著科技與社會變化速度持續加快,學生如果只吸收學校供給他們的教育,沒有發展興趣導向、自我指導的終身學習能力,將會恆常處於不利。有學習熱情的學生,在完成制式教育後,總是能夠繼續自我學習那些他們必須懂的東西。

未來,我們將要和那些擴充我們腦力與增強我們體力的人工智慧及機器人一起成長、連結,為什麼我們要繼續把人類編程為在工廠裡成功的肉身機器人,而非在後工業、人工智慧前社會中成功的教育制度呢?為什麼不擴大人類的感性、情感、創意、有機特質,和未來的人工智慧及機器人搭配,創造未來的勞動力?

(本文摘自《進擊》)

>>馬上加入 天下文化 官方LINE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