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安慰人,好難!認知一件事,就能做到「恰到好處的安慰」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2017年11月19日09:29 • 發布於 2017年11月19日09:20 • 葉冠玟

明明很想關心身邊陷入低潮的親朋好友,但又怕多講幾句說錯話,反而更加刺激到對方的情緒,不小心幫了倒忙,善意也被人曲解…

這種因為「不知道如何安慰對方」而造成內心糾結不已的現象,看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福系博士凱西‧克洛(Kelsey Crowe)眼中,其實是件司空見慣的事情。她認為,社會上缺乏明確的指示或模範,告訴我們如何支持陷入艱難困境的人,才會頻頻出現想幫上忙、說上話,卻感到不知所措的情況。

為了深入探討人們該怎麼做、怎麼說,才真正對悲傷、深陷低潮的人有所助益,克洛做了大量的問卷調查,樣本超過900人,並針對其中50位曾經經歷過艱困時刻的人進行深度訪談,同時結合她的社工經驗,最終撰寫成《恰到好處的安慰》一書。「我們的確沒法在誰的人生遇到麻煩時,都剛好出現在他身旁,但能學會拿捏關懷人的方式,讓你的安慰,總能有恰到好處的力道。」

寧可笨手笨腳地幫忙,也別讓3種心魔阻擋你的關心

有些人在不知道怎麼提供協助時,會選擇保持沉默、不過問。克洛解釋,這並非表示他們冷漠無情,而是想要耐心等待,審慎思考怎麼恰如其分地表達他們的關心。「也有人會認為,不想讓對方心情沮喪的最佳做法,就是避免互動,但隨著一時冒出的善意逐漸衰退,反倒可能成為日後無法抹去的遺憾。」

克洛指出,想伸出援手幫忙,卻沒有這麼做的人,可以歸結為3大因素:

一、害怕做錯事

「天啊!要是我把事情弄得更糟怎麼辦?」當你內心總想著要用最完美的方式處理對方的情緒、改善對方的處境,可能會因此產生巨大的壓力,害怕一做不好,會毀掉彼此的關係,或是讓自己丟臉。

二、害怕說錯話

「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問這麼多」「我可不想讓他回憶起那段不愉快的經驗…」當我們和對方關係不是十分親近(像是工作上的同伴)時,尤其容易覺得自己沒有「立場」介入太多,也擔心主動關心反而會造成對方困擾。

三、害怕沒時間/資源

畢竟,每個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所以看到別人狀況不好時,可能會感到無能為力,不想投注太多心力在上面。

認知心理學之父亞倫‧貝克(Aaron Beck)指出,這種害怕的心理來自於人們的自我懷疑。隨著年紀增長,好意被誤會,想表現體貼卻被忽視的感受愈積愈多,會讓人們覺得自己沒能力提供幫助,因此藉由逃避來降低出錯率。

但克洛強調,「伸出援手但笨手笨腳,往往要比根本不伸出援手好得多。」一個擁抱、一個關懷的眼神,或是只是幾句簡單的問候,都可能變成對方無比珍貴的記憶。

前紐約市長、億萬富翁麥可‧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回顧自己的工作經驗時,就曾分享道,「我只記得自己被開除時,對我伸出援手的人,那些在我升職時打電話來道賀的人,我根本記不起來。」

釐清伸出援手的目的,是表示支持,而非獲得認同

不過克洛也提醒,「身為助人者,我們需要擁有同情心,但不能將痛苦和壓力託付給任何人。」

比方說,別以批判的心態面對失落的人。「這麼說來,如果你當時有注意到那細節,那該有多好…」「現實就是這樣,我以前也遇過,我覺得你應該要…」這些說詞可能會讓對方失去安全感,無法放心、自在地向你訴苦。「人們並不想要因為自己遇到的困擾遭受指責,也不想為了自己的選擇出面辯護。」

因此, 在給予協助或陪伴時,要切記,不要用一大堆建議強加給身陷困境的人,而是專心傾聽對方的心情。 像是有些人可能會鉅細靡遺地發問,「這樣有用嗎?會不會比較好?」「還是說,我現在就去幫你把事情搞定?」將心力花在確認自己從旁提供的建議是否有被認同,卻不是關心對方狀況好不好。

許多人因為想做個完美的助人者,忽略了 伸出援手的目的,不是要強迫處於痛苦中的人認同你的友好表示,而是希望對方因為自己提供的幫助感到「被支持」。 換句話說,助人者不該將重心放在自己的「助人能力」多好、付出了多少關懷,而要留意受苦之人的表情和情緒,看見了他們真正的需要。

(本文取材自《恰到好處的安慰》,究竟出版)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