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在網路上分類、批判、霸凌他人,豈能「別對號入座」?

換日線

發布於 2018年03月21日06:55 • 陳太陽/心內的情歌

上週末, Facebook 上頭有則名為「台北 SWAG 群青」的貼文,忽然被朋友圈瘋狂轉載,這篇貼文設計乍看之下並沒什麼特別,但上方洋洋灑灑列出 14 點形容「台北 SWAG 群青」的樣貌,比如職業永遠是做音樂、設計師、刺青師、咖啡師;逛菜市場、布莊、冰果室只為了拍照打卡;最愛福和橋下的早市,對老物癡迷⋯⋯等。

稍微觀察轉分享的朋友,約莫是兩種極端:一種是覺得自己一項都沒有,這類朋友多半會在轉分享時寫上幾句:「實在不懂文青在幹嘛」;另一種會轉分享的朋友群則恰恰相反,分享時直說:「説得一點也沒錯,我幾乎全中」。

接著類似的貼文形式,突然在社群上發酵,有無數的粉絲專頁、個人都開始製作類似圖片並張貼。但所勾勒的「群體」與附加的「形容」卻漸漸開始走樣,如台灣網路野雞深藍 9.2 長輩假裝認真的創業青年⋯⋯等。

這些貼文如煙花般在台灣的社群網路裡散播,從一開始的詼諧逗趣,到後來卻有些圖片與形容開始「直指特定人士」進行人身攻擊,使我不禁開始思考,這一切是否開始失控?

尋找同類,還是急忙貼標籤?

原以為,這些圖片是創作者為了在茫茫網路世界裡,尋找失散的「同伴」,但後來,卻有逐漸「分化群體」與「匿名批判」的現象。

從剛開始時的趣味,漸漸地,看到貼文的第一時間,也不再讓人覺得好笑有趣;相反地,某些貼文簡直讓人太容易聯想到,背後明嘲暗諷的對象是誰──這種「有些模糊又有些精確」的設計,甚至成了網路世界裡匿名批判他人的「王道」方式,有些粉絲專頁,更會用一句「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帶過。

但這樣,真的就沒有任何問題嗎?

從小到大,這一代的年輕人常憤恨地說,這個社會,總是迫不急待地為我們貼上標籤:當年,「草莓族」一詞開始流傳,明明與上一代同樣努力的自己,對這個詞卻無能為力,那時的無力感,不曉得還有沒有人記得?

如此努力的自己,卻被一些根本不曉得你付出多少的人,用「草莓族」一概而論,說著「你們這群年輕世代就是不夠努力、吃不了苦、像草莓般一碰就爛⋯⋯。」這些標籤跟著我們多年,甘心接受被如此稱呼毫無反感的,卻顯然沒有幾個人;然後,又出現「厭世代」這個全新名詞,形容這一代的年輕人找不到未來的出路,因此對這個世界生厭,又窮、又忙、又沒方向。同樣的,有人同意這樣的形容,但也有許多人卻覺得這只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膚淺描述。

回到近日在社群網路上瘋傳的,這些對「各式族群」的歸類形容──認真想想,這是否也是一種不自覺的「標籤化」?

而當我們試圖將複雜的個體,歸類為一群又一群樣貌相似的群體時,更多半是用諷刺的語法,形容這些族群有多麽可笑、荒謬,這麼單一、直線地將每個複雜又獨特的個體,過度輕易地分類成不同族群,真的好嗎?

替自己撕下標籤難,將別人貼上標籤卻如此容易

大多數人在成長的路上,常常必須格外努力,才能將他人兀自貼上的標籤撕去:比方家境、出身不錯或只是小康的人們,無論靠自己的實力獲得多亮眼的成功,終究會被一句:「還不是因為你家有錢」草草作結;又或者是,當我們對社會現況感到不平,決心發聲的時候,總會被很多我們眼中的「大人」指責:「你們這代就是不夠努力,只會要求、僅會抱怨的『憤青』、『覺青』。」

還記得那個握著拳頭,暗自在內心覺得委曲,對別人的武斷、誤解與淺碟形容忿忿不平的自己嗎?但這樣的我們,如今怎麼會欣然同意,將所有的獨特化為單一?很顯然的,那是因為要撕去自己身上的標籤總是非常困難,但替別人貼上標籤,卻相對容易許多。

相信每一個人生來都是獨特,這句話已經老掉牙了──每個人因為成長經歷的不同,肯定多少都能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相處愉快的夥伴。但就算如此,在同一個群體中,每個人之間仍然會有差異,而想當然爾,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與彼此相處融洽,有時「看不順眼」彼此的不同之處,也是十分自然的。

然而,最近在網路上瘋傳的種種貼文,到最後卻開始出現一些「雖然用化名,但很顯然是直指某個人」的貼文。這樣的貼文,是否已經開始與「網路霸凌」相差不遠?

試想,在現實生活中,你我就算「討厭」、「看不順眼」一個人或一群人,多半不會直接用惡毒的語言當面批評之──不論為的是「尊重彼此不同」或是「維持表面和平」,乃至「因為怕被吉」,都有可能。

但怎麼一到了網路世界,因為「匿名」之故,彷彿所有情緒都自然被推向了極端?平日的「禮貌」、「理性」甚至「法規」都可以被丟到一邊?總之只要「老子/老娘開心」,就可以任意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貼上負面標籤更是不遺餘力?

網路世界的言語,也能如刀般鋒利

圖/Shutterstock

「網路上的發言,也要負責」這句話,肯定應該要列入現代的網路守則之一。這倒不是指在網路世界裡只能說好聽話,但一些過於情緒化的謾罵,或許我們都該一起思考,它的底線在哪裡?

畢竟,網路世界的「虛擬帳號」背後,終究還是一個個真實的人。假若在現實世界裡能傷人的詞彙,在網路世界帶來的高擴散效果中,傷害只會更加強烈。

近年網路霸凌事件頻傳,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笑著看淡,具體來說,就有許多無辜的人因此陷入憂鬱,甚至因此失去了生命

那些「誰叫你要看」、「笑笑而已幹嘛當真」、「你為什麼要對號入座」或「你可以不要放在心上啊」⋯⋯其實都是些不負責任的話,因為即使是用打字、即使乍看之下「非指名道姓」,我們同樣都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而無論是「言論自由」、自以為幽默的嘲諷,或無限萌生的創意,如果輕易且無意識地落入「標籤化」與「網路言論霸凌」,相信這一切,都無法讓已經過於渾沌的網路世界變得更好。

面對網路世界中,越來越激烈的彼此分化、標籤與批判言論,身為一個有自主意識的獨特個體,「一個人,沒有同類」或許是最能保持清醒,不輕易成為負面言語助力的最佳方式。假若我們還想「不受外界混亂影響」、保持清晰的自我,更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開點玩笑之前,再多想一些,或許能夠讓自己的言論與創意,不至於對他人以及自己,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與悔恨。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合作推薦最新影音

關聯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