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保留適度距離,才能給對方成長的空間

健康遠見

更新於 2018年01月15日11:11 • 發布於 2018年01月15日11:03 • 閱讀,對身體好!

家庭,是許多人心中最大的牽掛,不管離家多遠,永遠惦記著在家鄉的親人,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身體健不健康。而家庭之所以會傷人,往往也就在於我們捨不得看著家人受苦。所以寧可自己辛苦一點,也希望對方能過得好一點。這份「捨不得」,你是對家人的疼愛,看到路上受傷的狗兒都會憐惜萬分,更何況是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呢?也因為距離太近,往往讓我們失去了判斷的焦距,一不小心就把家人的苦痛當成是自己的。

「感同身受」是老天爺給人的一份禮物,讓我們成為一個溫暖、可以給愛的人,但是超過一定的限度之後,過多的同理反而是一種阻礙。

記得我還是新手心理師時,每接完一個個案,我都覺得疲憊不已。因為每一個來到我面前的人,狀況好多、也好大,看著他們痛苦的神情,我既著急又害怕。我著急著他們的情況會惡化;我害怕著自己辜負了他們的信任。我想方設法地提供專業建議,思考著改變的可能,陪著他們換過一個又一個策略。然而,心疼的結果卻是讓我落入相同的無力感,反而對問題束手無策、一籌莫展。情緒過度融合的下場,就是陷入和對方同樣的邏輯,看不見其他的可能。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個前輩,我告訴他執業的困境,他聽完點點頭,帶著一抹微笑說:「當妳要治療一個人的時候,妳就不能太認同他的故事。」

一時間,我無法理解,還有一點生氣地質問:「不能太認同?你的意思是要我不相信個案說的話嗎?他們會騙我嗎?」

前輩搖搖頭緩緩地嘆了一口氣:「他們說的都是真的,至少在他們的世界裡是真實的。也因為他們相信了這樣的觀點才會動彈不得。妳要做的事情,不是幫他『解決』他的問題,而是讓他看見自己是怎麼走到今天這個田地,讓他重新做一次選擇,決定要不要改變?」

這段話寓意很深,當時年紀尚輕的我,仍覺得只要我夠努力,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我想繼續討論,但是前輩卻只是笑笑地說:「我能教妳的就這些了,剩下的要妳自己去體會。」

我不信邪,又橫衝直撞了一番。直到跌了許多次跤之後,才恍然大悟,前輩當初的指點有多麼的重要。他早在那一場談話中,示範了什麼是恰當的界限與分寸。

原來,當我太過積極介入個案的問題的時候,我就會一心只想要把他的問題除之而後快。但是這麼做,其實是搶走了他對問題的主導權,他才是自己生命的專家,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才是真正成熟、有界限的表現。如果我沉迷於拯救者的快感,他就可以繼續當一個依賴者或受害者,等著別人替他解決問題、告訴他答案。就像他生活裡的其他人,只要抱怨個幾句、宣洩一些痛苦,就會有人出來解決。然後,這樣的模式就會在你我的人際中不斷地重複。剪不斷,理還亂。

我可以當他生命的見證者,陪他走一段路,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如果對方執迷不悔,我必須學會放手,即使知道對方會跌倒,我一樣不能扶。假使我因為心疼、捨不得,不希望他走冤枉路,代替他處理他該面對的事,他就得不到應有的成長。就像那位前輩的指點,沒有讓我親身體會的話,我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放下。

我不能把對方的重量扛在自己肩上,好像他沒有變好都是我的問題。這樣的心態會讓我們只專注於把「問題解決」,而不是怎麼讓問題「不再發生」,就像打地鼠一樣,打愈快,地鼠只會愈來愈多。若不想疲於奔命,你得學會把插頭拔掉。

換言之,如果我不希望個案只有在跟我談話時才是好的,離開我的視線又變得軟弱無力,我得適度地和他的問題保持距離,才能看見全貌,才能找出問題的核心。但是當我這麼做,對方感受到的可能不是仁慈、積極、溫暖、善良的對待,而是有一點點冷漠、理智,甚至不近人情。

但是請別忘了,「通往地獄的路,往往都是善意鋪成的。」當自己急著把家人的問題攬在身上時,並沒有讓情況變得更好,而是一起陷入纏勒的狀態,關係裡的所有人都無法好好地存活著。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先是自己,才是別人的家人。老天爺把你們放在同一個屋簷下,不是為了相互折磨,而是幫助彼此成為更好的人。如果你發現你盡力了,對方仍舊不滿意,而你的付出換回的是一次次的傷害,那麼適度地拉出一點距離,就是必要的做法。

當問題又出現時,請別急著跳下去幫對方解決,或把對方的壞心情當成是自己的事。在對方沒有準備好要改變之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不是被動、不作為的。我喜歡把這兩個字拆開來理解,「等著」與「待著」。等著,讓我們知道時機的重要,有些事情急不來,必須要有關鍵的轉折才能翻轉,或是當對方夠痛了才會真正的驚醒,在行為上做出改變。慢慢來反而比較快。待著,是不間斷的蟄伏、看顧和關照著,雖然我們的身體沒有行動,但是我們的心一直是保持著觀察、在意著對方。那是一種持續地投入,你知道自己的關注從來沒有移開,只是不再跟著對方大驚小怪。

等待,是一門智慧,更是一種修養。當你能夠停止無用的重複模式,關係才有可能長出新的互動。捨不得,終究得不到你想要的圓滿,懂得說「不」,捨得讓對方承擔應有的責任,你給出來的善意,才能帶領他一步步邁向天堂。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原文刊載於楊嘉玲《心理界限》一書/采實文化)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